宋昀珈
接踵而至的聲響,來來往往的都是匆匆過客,都說世相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緣深緣淺的忙碌,快得讓人不敢呼吸,小小一隅的周遭也總是不肯為一朵云駐足。我常常自嘲,自己雖不是有文筆的才女,卻時常裝扮得細致入微,大抵也是因為一個“悠”字。我不習慣匆匆如履的步伐,不喜歡快刀斬亂麻的果斷,不適應寫不完的功課,倒是喜歡悠然的慢節(jié)奏。白落梅說:“真正的平靜,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濤聲依舊?!蔽蚁?,這大概就是我眼中的“悠”字。寂靜安然,感而由發(fā),觀我心愿,創(chuàng)我所想,這便是真實的“美感”。
美感是感性特征突出的精神活動,如果不立足感覺性,美感也就喪失了感性特點。而我從來都是一個靠感覺思考的人,初生的生命里不是只有感覺嗎?那些光影、聲響、溫度、氣味、色彩充盈在嬰兒那方柔軟的世界里,明媚了所有。后來我長大了,知道了快樂與悲傷是什么感覺,逐漸明白了悲傷與痛苦的區(qū)別。
在鄉(xiāng)下過暑假時,耳邊鼓起吹滿田野的風,響起聒噪綿長的蟬聲,那些感覺跌跌撞撞,摸爬滾打,沒有城市的邊界感,沒有步履匆匆的慌張感,沒有你來我往的紛爭感。耳郭里頭的聲響雖來自各處,可我的五官總能把它們匯聚成心房上的一處歡喜。我看不慣人生的匆匆聚散,但看到小院里高高的梨花樹,我就知道那是此時此刻感覺上深沉的依托。流年分明安然無恙,而山石草木卻依舊這般毫發(fā)無傷,穩(wěn)穩(wěn)當當,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實在是我喜歡的感覺。
隨著年齡的增長,或收獲喜悅,或沉穩(wěn),或悲哀,我年輕的心臟在隱隱的鈍痛中開始開拓深度、寬度和廣度。我覺得,只有鮮活的東西能使人思考,有生命、有力量,然后一切才能生長,才能蔓延。而院中的那棵梨花樹,似乎永遠都在那里,是眼中不離不棄的陪伴與存在,但感知的新鮮度總是迫使我尋找那些有變動的存在。
有時候,我會想人和人能不能一輩子不分開,因為我實在喜歡身邊的要好女孩兒緊挽我袖口的感覺;有時候,我會覺得世界真是充滿了期望與熱淚盈眶,因為我的老師和同學對我實在是太溫柔了;有時候,我會無厘頭地想一切會不會在一瞬間消失,會不會有黑洞就等著把我們化為烏有。我雀躍時就積極,落寞時就悲觀,也許不冷靜、不理智,卻夠痛快、夠真實。我總覺得這些思考是我最熾烈的擁有,也許只有在保留第一性感知的前提下,我才能發(fā)現(xiàn)自身精神上的五彩繽紛的花園。
我隱隱覺得,最開始我們用感覺來思考,有些肆意,有些率性;后來我學會了用思考來感覺,變得成熟,變得篤定??筛杏X和思考從來都不是水火不容的兩碼事,沒有什么東西是單極的,誰也不是誰的邊角料,誰也不是誰的闌尾。到那時我們或許已至中年,或許已佝僂難行;到那時我們會有時間去咀嚼一些因感覺而生的思考,因感覺而生的美感,也有心力去消化一些由思考而生的美好感覺,圓融而平穩(wěn),不幼稚不世故。我們該珍視用感覺來思考的原初感,也要記住用思考來感覺的清醒感。漸漸走過山原,踏過冰川,濃烈的、淡雅的、苦澀的、彷徨的,那些數(shù)不清的美感都會接踵而至地撞向我的心懷,這便是原初感的沉淀。
不得不說,我從小就在紛繁的“提醒”中過日子,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在“提醒”中生活。天氣涼了,媽媽會說,別忘了多穿點兒衣服;網(wǎng)上認識了一位新朋友,爸爸會說,小心這是騙子;多變的全球化天氣,氣象臺也總會一刻不停地播報,注意風暴天氣。
不知從某時某刻,我竟會悵然地發(fā)現(xiàn),所有的提前準備,好像都顯得那么無濟于事,匆匆忙忙,卻過得很是迷糊,一點兒也不清醒。守住凌亂的時間點,還沒等氣息喘勻,就進入了下一輪回的提醒。這是讓人畏懼的智慧,是早已練就的空警預報,更是忽視清風朗月的快活提醒。人的慣性猶如地球的吸引力,一旦進入引力體系,就是無法自拔的循環(huán)生活。誠然,我們需要善意的提醒,那是我們知曉征兆的基石,指點我們逃離未來的苦難,但幾場芳菲后,我們也錯過了懸崖上的風霜喜悅。
在許許多多個夜晚,風暴沒有如期降臨,氣溫沒有如期驟減,我們也辜負了冰冷如銀的月光。人的歸宿何嘗不是在自身周遭:模糊的記憶力,零散的碎片,藏有百年故事的古老樹木,清風夏蟬的跌宕,千年紛飛的煙花。永不磨滅的記憶與印象其實比比皆是,只是我們在漫步周遭的時候,就遠離了那些純凈的追逐,真誠的婉約。雷暴的天氣,豐收的季節(jié),未知的宇宙又如何?提醒自己,點滴周遭,將周邊的美好都盡收眼底;提醒自己,塵世千變?nèi)f化,熙攘的生活總有不經(jīng)意的亮點;提醒自己,暫將身寄,主動停留也會是美好的姿態(tài)。無須歷經(jīng)刻意,不過就是,一路行來,緣淺緣深,剎那如時,便也美好芳菲。
佇立感覺,停留周遭,春朝秋夕,詩酒年華。生活中美美與共的別樣韻味定離不開難以言說的奇緣偶遇。想起高中的語文老師,無論對過去還是現(xiàn)在,對知識與娛樂,還是對思想輸入的深淺,他好像都是那般收放自如。我不止一次地想過,想成為他那般有趣的人。
我想起從汪曾祺先生的《徒》中讀到的小學校歌:“桃紅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濟濟坐春風。愿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弊x來也不禁感慨,郁郁蔥蔥的青春,眼前是我與老師交談時陽光燦爛的模樣,那是一份理解,更是一份關照,頭頂有情懷,心頭筑夢想。少年離開港岸,即使前路陰霾,也能有循著的光跡,我想,曾經(jīng)的少年應當也為我高高鼓起了風帆。沒有伯牙與鐘子期的善琴善聽,但這是獨屬于我的心靈交融,淺淺的心意相通,深深的精神底蘊。
掩卷長思,現(xiàn)在的我,有著可以交付心靈的好朋友,只此一兩個,我們彼此就是對方的眼睛,可以看到彼此不同的小世界里那些趣味紛呈的事情,可以感悟彼此有感而發(fā)的精神體驗。我不再是孤寂的個體,而是意義非凡的女孩兒。我也有可以傾心交流的班主任、輔導員,這是一份難得的雙向奔赴的體驗,深深淺淺,卻有著不同維度的價值:精神上、情感共鳴上……在這我珍惜著的美美與共的小世界里,一切都是那樣舒適、緩和、輕松。
大抵只有青春鼎盛之時才有那么敏感的精神體驗,所處的時代紛紛擾擾,十年之后,再去回首,不知是黃粱癡夢還是歲月生香。珍惜突然而來的感覺,咀嚼一些因感覺而生的思考,主動提醒自己,駐留于周遭的純凈,哪怕一角一隅。進而循著光跡,珍惜并觀照生命存在的精神價值與意義,深深淺淺,洋洋灑灑,斑斑點點。停留時的一剎那,轉(zhuǎn)身是天涯,芳草菲菲,盡是林深淡雅的蔓草生香,洋洋灑灑,美進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