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民
太史公在《史記》里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鼻宕?,乾隆皇帝到江南金山寺,見江面船只往來穿梭,問寺內老僧:每天往來多少船只?老僧答:只看到兩只船,一只為名,一只為利。名利惑人,亙古難變。
然而,古今賢達者卻深知“多欲虧義,多憂害智”的道理,時時修身克己,阻燃欲望的火苗,看淡眼前的名利,努力做到荀子所言的“不誘于譽,不恐于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其實,人一旦心無雜念,不計較名利得失,反倒能凝神安適,全神貫注地做事情,碩果斐然便在情理之中。
袁隆平正是若此賢達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世人愛戴的科學巨星,與其堅守的名利觀有很大關系。在袁隆平先生去世兩周年之際,重讀他圍繞名利的一段話,讀出了高尚純潔的靈魂,感慨頗多。
說到“名”,袁隆平說,早在20世紀90年代,湖南省就曾推薦他參評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可他落選了。但他認為,沒當成院士沒什么委屈的。他說,他搞研究不是為了當院士,沒評上說明水平不夠,應該繼續(xù)努力學習;但學習是為了提高學術水平,而不是為了當院士。袁隆平的胸襟、境界是非比尋常的。院士,是虛名嗎?是,也不是。說是虛名,對于一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百姓心坎上的人,對于一個手不離土兩腳踩泥的人,對于一個只看重水稻增產的人,對于一個不屑于爭名奪利的人,有沒有院士名頭又有什么差別呢?說不是虛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代表著國家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水準,名譽著實是巨大的,但袁隆平的精神境界是“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
說到“利”,袁隆平說:“我要那么多錢做什么?”“如果為了名利,我早就到國外去了。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在1990年曾以每天525美元的高薪聘請我,但我認為,中國人口這么多,糧食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在國內工作比在國外發(fā)揮的作用更大。”1990年,國內月工資500元,幾乎是頂薪了。而當時,每天525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511元,一天的薪水,相當于國內5個月的工資,誘惑力大不大?然而,袁隆平不為所動!這是何等的定力!他考慮的是,在中國人吃飽肚子這件事上,自己能發(fā)揮更大作用,他心里放不下的是萬眾蒼生!可見,棄私利而濟蒼生,乃袁隆平畢生信念!
袁隆平曾說:“我認為糧食是最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所以我覺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對國家、對百姓都是大好事?!币粋€充滿家國情懷,心里裝著百姓“饑”苦的人,自然視名利如浮云。袁隆平并非只是說說而已,他更是身體力行,用一生默默奉獻、造福黎民。為國分憂,淡泊名利,這就是袁隆平畢生奉行不渝的名利觀。
責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