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體在尿路中異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見于育齡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多種病原體如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病毒等均可引起感染。患者可有發(fā)熱、腰痛、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癥狀。
本病屬中醫(yī)“淋證”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淋證的病因與飲食不節(jié)、外感病邪、情志失調、勞倦過度等有關,上述病因可導致濕熱壅結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或肝失疏泄,膀胱氣化不利;或脾腎虧虛,膀胱氣化無權,故導致淋證。其病理基礎是膀胱氣化失調,發(fā)病以脾虛、腎虛為主,氣滯、濕熱為標,臨床需辨證施治。
主癥:小便頻急不爽,尿道灼熱刺痛,尿黃渾濁,小腹拘急,腰痛,惡寒發(fā)熱,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利濕通淋。
方藥:八正散加減。車前草、萹蓄、瞿麥各12克,薺菜、滑石各15克,甘草、大黃各6克,梔子9克,石韋10克,白花蛇舌草、珍珠草各18克。
加減: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并加用枳實、厚樸以通腑泄熱;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尿血者選加大薊、小薊、白茅根以清熱止血。
主癥:尿頻不暢,解時刺痛,腰酸乏力,午后低熱,手足煩熱,口干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治法:滋陰清熱,利濕通淋。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山茱萸、牡丹皮、澤瀉、黃柏各12克,熟地黃、蒲公英、茯苓、山藥各15克,石韋10克。
加減:若見骨蒸潮熱,加青蒿、鱉甲;五心煩熱甚者加知母、黃柏;目花干澀者,加枸杞子、白菊花;頭暈頭痛者加天麻、鉤藤、杜仲;小便不利者加車前草、劉寄奴。
主癥:尿頻,余瀝不凈,少腹墜脹,遇勞則發(fā),腰酸,神疲乏力,面足輕度浮腫,面色蒼白,舌質談,苔海白,脈沉細或細弱。治法:健脾益氣,佐以清熱利濕。
方藥:無比山藥丸加減。生地黃、牛膝、黃精、茯苓、薏苡仁、菟絲子、山藥各15克,山茱萸、澤瀉、肉蓯蓉各12克,石韋10克。
加減:面色蒼白,手足不溫,腰膝無力,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數者,少佐附子、肉桂、淫羊霍等溫補腎陽之品;夾淤者加丹參、赤芍、蒲黃等;濕熱明顯者加珍珠草、土茯苓、蒲公英等。
主癥: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jié)M痛,苔薄白,脈沉弦。治法:利氣疏導。
方藥:沉香散加減。沉香、甘草、橘皮各6克,當歸12克,王不留行、冬葵子、白芍各15克,石韋10克,滑石18克。
加減: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通肝氣;日久氣滯血淤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劉寄奴以活血行淤。
【中成藥治療】
1.尿感寧沖劑。每次1~2包,每日3次,適用于膀胱濕熱證。
2.知柏地黃丸。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于陰虛濕熱證。
3.龜鹿補腎液。每次1支,每日3次,適用于脾腎兩虛、濕熱蘊結證。
4.泌淋清膠囊。每粒0. 4克,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適用于濕熱蘊結所致尿血、尿頻、尿急、尿痛。
5.腎安膠囊。每次2片,每日3次,主治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