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平 贏芳
【摘要】“著”字句“拿跟”句和“等”字句是古藺話三種最常見的有標記被動句,其基本語義是被動義、處置義和消極義,與普通話、合江話相比,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的消極義更鮮明、更典型,保留著漢語有標記被動句的語義特點。
【關鍵詞】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消極義
【中圖分類號】H1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1
古藺縣隸屬四川省瀘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麓,地處瀘州市東南角,與貴州的畢節(jié)、赤水等五縣(市)毗鄰,根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屬于西南官話西蜀片岷赤小片。古藺話有三種常見的有標記被動句,即“著”字句“拿跟”句和“等”字句都只能表達消極義。目前普遍認為普通話的“被”字句由多表示不如意、不愉快等消極意義發(fā)展變化到可以表示中性甚至積極語義,刑福義先生(2004)還提出一種傾向于表稱心的“承賜型”“被”字句小類。合江縣位于古藺縣北面,與古藺話同西南官話屬岷赤小片。王平、郭洪燕(2020)介紹了合江話的六種有標記被動句及其來源、分布,王平(2021)還分析了合江方言的六類有標記被動句的特點和用法,指出“著”字句“等”字句“挨”字句和“盡”字句表示消極語義,“拿跟”句和“得”字句可表示消極語義、中性語義和積極語義。為說明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消極義與普通話、合江話確有不同,本文搜集了三地語料,將古藺話分別與普通話、合江話進行對比,其中合江話語料來自王平(2021)論文,古藺話語料部分為合江話例句的變換句,其余古藺話語料和普通話語料均來自作者自省。
一、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的基本語義
古藺話常見的被動句標記詞有“著”“拿跟”和“等”,如:
(1)作業(yè)本著他畫得稀煩。(句義:作業(yè)本被他畫得很臟。)
(2)手機拿跟娃兒些整爛了。(句義:手機被孩子們弄壞了。)
(3)這個事情不要等別個插手哈。(句義:這件事不要讓別人插手。)
古藺話中三類有標記被動句的基本句式可概括為 NP1+被動標記+NP2+VP,其句式語義為NP1受到NP2某行為的影響,產(chǎn)生了某結果;“等”字句一般多用于否定句或反問句中,強調(diào)說話人不愿出現(xiàn)某種結果,具有告誡性或請求性。本文將古藺話三類有標記被動句的基本語義概括為被動義、處置義和消極義。
(一)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的被動義
語言中的被動義可從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形式上表現(xiàn)為被動標記,意義上表現(xiàn)為句子的主語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而非主動者。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都被動標記形式:
(4)他著燙到了。(“著”為被動標記;句義:他被燙了。)
(5)我捉回家來嘞幾個雞,全部拿跟娃兒些吃完了。(“拿跟”為被動標記;句義:我買回來的幾只雞全部被孩子們吃了。)
(6)走外面你合適點兒嘛,定要等人家說?。。ā暗取睘楸粍訕擞?;句義:在外面你收斂點,難道一定要讓別人指指點點嗎?)
上述三個例句的行為動詞是“燙”“吃”“說”,句(4)“著”為被動標記,后面沒有行為發(fā)出者,主語“他”成為動作行為“燙”的承受者;句(5)句(6)“娃兒些”“人家”前有被動標記“拿跟”“等”,成為行為發(fā)出者即具有了動作主體身份,主語“雞”和“你”成為動作行為的承受者,由此具有了被動義。
(二)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的處置義
“處置”是指“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對受事施加影響,使它產(chǎn)生某種結果,發(fā)生某種變化,或處于某種狀態(tài)?!盵1]處置義包含“動作、處置者、處置對象、處置結果”四個要素,處置結果也可能隱含在動作中。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處置義往往強調(diào)處置對象因處置者的動作而產(chǎn)生處置結果、發(fā)生變化:
表1中,例a,“作業(yè)本”(處置對象)由于“他”(處置者)的 “畫”(動作)而發(fā)生了狀態(tài)上的變化“稀煩”,即處置結果;例b,“手機”(處置對象)由于“娃兒”(處置者)的“整”(動作)而發(fā)生了狀態(tài)上的變化“爛了”,即處置結果;例c為否定形式,有勸誡義,提醒注意“這個事情”(處置對象)由于“別個”(處置者)的“插手”(動作)而發(fā)生狀態(tài)的變化,動作 “插手”既是處置行為,也隱含著處置結果:因為別人的插手會變得更復雜。
(三)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的消極義
古藺話的三類有標記被動句只表示消極義,中性語義和積極語義主要由受事主語句和主動句表達。
表2中,例句1中答句a使用有標記被動句,表達出說話人對他被狗咬的無奈和生氣情緒,為消極語義;答句b是主動句,只是回答甲的問題,無所謂積極消極。例句2答句c表明“其他學?!辈皇钦f話人的理想學校,先被錄取并不如意,為消極語義;答句d的“其他學?!笔钦f話人的理想學校,先被錄取是好事,具有積極語義。
二、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消極義與普通話的比較
早在1961年丁聲樹先生就提出普通話的“被”字句主要表示有損傷、不愉快、不愿意一類的行為的傳統(tǒng)用法逐漸被打破了;李臨定先生(1986)指出現(xiàn)代漢語里表褒義的“被”字句逐漸在擴大;黃伯榮、廖序東(2017)也認為普通話的“被”字句有少數(shù)是表如意的和中性的。邢福義(2004)進一步研究了普通話“被”字句積極語義用法,認為表褒義“被”字句可分為“承賜型”“被”字句和一般表褒義“被”字句,“承賜型”“被”字句在情緒上傾向于表示稱心,具有積極色彩。劉君(2021)認為“承賜型”“被”字句中,“被”是“強被動標記,凸顯構建‘受事—施事—行為認知事件框架,適配不同語義色彩?!盵2]綜上可知漢語普通話“被”字句不再僅僅表示遭受、不愉快,出現(xiàn)了表示中性和積極意義的一般被字句以及傾向于表示稱心的“承賜型”“被”字句,這意味著普通話“被”字句的消極義作為“被”字句的典型語義特征在逐漸減弱。
與普通話“被”字句相比,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仍具有鮮明的消極語義。古藺話中三類有標記被動句都可表示受事主語被處置而產(chǎn)生某種結果,且這個結果往往是說話人主觀認為不如意的、消極的,本文將其概括為“后果”,具有消極色彩,而普通話“被”字句不一定表后果:
由表3可知,普通話“被”字句可用于表后果,具有消極語義色彩,如例c、f;也可以用于陳述事實結果,這個結果既可以是中性的,如例b,也可以是積極的,如例a和e。同樣的句式和句義,古藺話只能用于表后果,具有消極語義,如例d、h。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這種后果義,甚至可以將句內(nèi)的積極語義轉(zhuǎn)變成句內(nèi)的消極語義,如偶爾聽到“拿跟/等我說到了撒,他真嘞升職了”的說法,表面是“升職”的積極語義,實際表達的是說話人對“他升職”結果的不滿,具有消極色彩。
由上可知,與普通話“被”字句相比,古藺話的有標記被動句的消極語義更鮮明。
三、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消極義與合江話的比較
王平(2021)指出合江話有六類有標記被動句:“著”字句“拿跟”句“等”字句“挨”字句“盡”字句和“得”字句,它們所表示的語義色彩各有不同。與合江話相比,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沒有“得”字句“挨”字句和“盡”字句,且共有的類型所表示的語義色彩也有不同之處,與合江話有標記被動句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合江話的“拿跟”句和“得”字句可表示消極語義、中性語義和積極語義。在表消極語義時可變換為古藺話的“拿跟”句或“著”字句,仍表消極語義;表示中性語義和積極語義時變換為古藺話的主動句或受事主語句,仍表示中性語義或積極語義,此時若變換為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要么句子不可說,要么則表示消極語義色彩,如表4和表5。
表4中,合江話例a表示消極語義,變換為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b也表示消極語義。合江話例句c表示積極語義色彩,在古藺話中變換為受事主語句e才能同樣表示積極語義色彩,如果變換為有標記被動句d,則表示說話人不希望拖拉機被修好,具有消極語義色彩。
表5中,合江話例句甲中答句a僅是回答問話人的問題,為中性語義色彩;變換為古藺話的有標記被動句c表示衣服是在不該收的時候被收進去,說話人好心辦壞事,具有消極語義色彩,而受事主語句b是回答甲的問題,為中性語義。例句d中“錢捐給災區(qū)”在說話人看來積極行為,值得稱贊,具有積極語義;此時只能變換為古藺話受事主語句或者主動句e,表達積極語義,如果變換為有標記被動句f則表示說話人不贊同“錢捐給災區(qū)”,表達對此的抱怨,具有消極語義色彩。
合江話有標記被動句無論表示消極語義、中性語義還是積極語義,若變換為古藺話的有標記被動句,則只能表示消極語義色彩;要表中性或積極語義,需轉(zhuǎn)換為受事主語句或者主動句,即:
綜上,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仍然以表示消語義色彩為主,與合江話相比,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消極色彩更強,消極義仍是其典型句義。
四、結語
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三種常見句式:“著”字句、“拿跟”句和“等”字句,被動義、處置義和消極義是其基本語義,且與普通話和合江話相比具有鮮明、典型的消極義。
普通話“被”字句發(fā)展速度較快,其語義有較大變化,由表遭受、不如意等消極語義擴大到可以表示中性語義甚至是積極語義,消極義減弱。合江話有標記被動句的句式類型多樣,語義也有所發(fā)展,有的也可表示中性意義甚至積極意義。不同語言或方言受到的影響因素不同,發(fā)展速度和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普通話使用范圍廣、使用人口多,與其他方言接觸多,受影響程度深,語言發(fā)展變化快。除了方言內(nèi)部因素和有標記被動句來源的影響之外,合江縣與古藺縣相比,不僅更靠近瀘州市區(qū),而且緊鄰重慶,經(jīng)濟發(fā)展更好,受教育人口所占比例更高,人口的流動性更強,受普通話和其他方言影響更大,合江話變化相對也更快。而古藺話因地理位置較偏、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落后以及人口流動較小、受教育人口占比較低等方面因素的制約,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接觸較少,受影響程度較低,句式語義發(fā)展較慢,還更多地保留了傳統(tǒng)被動句的語義特點,具有鮮明、典型的消極義。由此我們推斷古藺話有標記被動句應仍具有漢語被動句早期語義特點,這也可以再次證明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記載和證明著語言過去的樣子。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六版)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劉君.論承賜型“被”字句——兼論被動標記“被”“獲”表積極義的功能分野[J].漢語學報,2021(3).
[3]丁聲樹,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4]李臨定.現(xiàn)代漢語句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5]王文虎.四川方言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6]邢福義.承賜型“被”字句[J].語言研究,2004(1).
[7]何忠東,李崇興.漢語“使役”“被動”規(guī)律性演變的方言佐證——漢壽方言中的“等”字被動句[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8]左福光.宜賓方言的被動句和處置句[J].方言,2005(4).
[9]蔣紹愚.近代漢語的幾種被動式[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10]陸儉明.從語言信息結構視角重新認識“把”字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6(1).
[11]王平,郭洪燕.合江方言的被動句式及其來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
[12]王平.四川合江方言的被動標記[J].方言,2021(2).
作者簡介:武曉平,女,漢語言文字學碩士,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贏芳,女,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