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京輝
從1994年至2022年,吳仁杰從事希望工程整整28年。
在這28年中,上海希望工程從最初只有幾十萬元,發(fā)展到如今擁有10多億元;援建全國各地希望小學2200所,幫助貧困生20多萬名,免費培訓教師22000余名,資助困難大學生5500余人次。同時,上海希望工程還在全國援建紅軍小學300余所,建成以老一輩革命家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學43所、覆蓋29個省市革命老區(qū);為新疆喀什援建希望衛(wèi)生室277所,幫助喀什大學創(chuàng)建“滬喀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中心”;為云南援建共青團希望水窖500個;為江西井岡山援建“上?!畬角嗌倌昙t色文化基地”;為貴州、陜西、安徽援建6個留守兒童希望之家……
有一位革命老前輩評價說:“如此大的工程超乎想象,吳仁杰打開了希望工程的先河,可謂全國首創(chuàng)”。
希望的初心來自感恩報恩
28年來,希望工程的捐助款、援建款,都是吳仁杰夜以繼日放棄節(jié)假日休息化緣來的。滬上慈善機構有很多,人們愿意給希望工程捐款、捐物,除了希望工程自身的影響力外,更多是出于對吳仁杰的信任,而這份信任源于吳仁杰希望孩子們擁有美好未來的初心。
吳仁杰出生在上海松江一個貧困的農(nóng)民家庭,是共產(chǎn)黨、毛主席為他家分了田、翻了身,他從小就對共產(chǎn)黨和毛主席有著深厚的恩情。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下,他的感恩之心化作報恩之情,助學幫困成為吳仁杰報恩的切入點。
他深切體會到,在農(nóng)村,很多孩子受輟學沒有文化之苦,人生失去很多發(fā)展的機會。他產(chǎn)生了助學的念頭,他曾經(jīng)告訴筆者:“共產(chǎn)黨、毛主席給了我一切,我只有報恩才能感恩,我要通過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未來,來感謝黨和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全國人民開展脫貧攻堅戰(zhàn),吳仁杰興奮得不得了。只要黨有召喚,脫貧有需要,他就會克服年齡和身體上的困難,全國各地奔波,援建希望小學,開展捐助大學生活動。這樣連軸轉(zhuǎn),年輕人都難以承受,一位上了年歲的老人能夠堅持下來,依靠的正是初心的力量。
吳仁杰從農(nóng)村到城市,成長為一名黨的干部,每一步走來,他總是不斷反省自己,始終不忘初心。為了籌建希望工程培訓基地,他傾注了全部心血。一方面,他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他通過協(xié)調(diào)各種關系解決棘手問題,終于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地方爭取到了100畝地。但是光有地,沒有資金也難以開展工作。吳仁杰又開始“化緣”,一家家去跑,一戶戶走訪,最終籌措到幾千萬元資金,其中很多設備是企業(yè)捐助的。在吳仁杰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培訓基地如期建成。
目前,上海希望工程培訓基地已培訓2萬多名希望小學的教師。這些教師經(jīng)過培訓后,業(yè)務素質(zhì)有了顯著提高,很多教師深有體會地說:“這是上海人民對我們落后地區(qū)的無私奉獻,我們要用學到的知識,幫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泵恳慌邮芘嘤柕慕處熾x滬時,都對吳仁杰表示由衷的感謝,而吳仁杰總是開心地說:“我滿足了”。
在吳仁杰的努力下,上海希望工程籌集的資金規(guī)模上了億。雖然有錢了,但不能亂花錢,“要把這些錢花在孩子們身上”,這是吳仁杰的原則和信條。面對來自各方誘惑,吳仁杰堅持底線,不為所動。
永葆希望的初心踐行雷鋒精神
吳仁杰的初心與他信奉雷鋒精神分不開。雷鋒是他人生價值的坐標,從感恩到報恩,他找到了學雷鋒的路徑;跟黨走,服務好孩子是他的人生信念。
從17歲開始,他就帶領青少年為軍烈屬做好事,是遠近聞名的學雷鋒積極分子,至今他還保留著當年反復閱讀的《雷鋒日記》等書籍以及用過的筆記本,筆記本上面寫著“雷鋒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像雷鋒那樣做好人,為人民做好事。跟著共產(chǎn)黨,走好人生路?!辈徽摥h(huán)境怎樣變化, 吳仁杰的信念始終不變 。為了讓更多人不斷傳承雷鋒精神、弘揚雷鋒精神,吳仁杰利用希望工程培訓基地創(chuàng)辦雷鋒學院,讓在此接受培訓的教師不僅學習業(yè)務知識,還能夠?qū)W到雷鋒精神,培養(yǎng)出更多好學生。
2007年8月,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對上海希望工程作出重要批示,肯定其服務全國的良好形象,并希望上海希望工程繼續(xù)努力把實事做好,好事辦好。
這既是對上海希望工程工作的肯定鼓勵,更是一種鞭策。吳仁杰始終牢記使命和責任,用初心托舉起孩子們的未來和希望。
(責任編輯: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