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權天授、正統(tǒng)合法”之信物,歷代帝王皆以得“傳國玉璽”為符應。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板皇帝”。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朝代更迭,“傳國玉璽”的傳承,脈絡很亂。這種鬧劇直到清初還在上演。
“傳國玉璽”,幾乎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佳見證者。歷朝歷代的諸侯、節(jié)度使、皇帝,一旦得到它,都會懷著狂喜的心情,認定自己就是“天命之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朝代更迭,皇帝如走馬燈,每一個新皇帝都十分重視前朝“傳國玉璽”的傳承和授受。但這種“傳國玉璽”的傳承,脈絡很亂。這種鬧劇直到清初還在上演。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tǒng)合法”之信物,據(jù)傳是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鐫刻而成。秦之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氣數(shù)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板皇帝”。由此可見,“傳國玉璽”在帝王心中的地位。
由于“傳國玉璽”的特殊價值,它成為歷朝歷代皇帝競相搶奪的對象,尤其是在王朝更迭之時。關于“傳國玉璽”的傳聞在史書上多有記載。然而,自從唐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后,“傳國玉璽”就此下落不明。
一直到宋哲宗時期,一個叫段義的農(nóng)夫在田間耕作時挖出了一塊玉石,在經(jīng)過十幾名大學士的認真考究之后,斷定這塊玉石就是“傳國玉璽”。不過,也有人懷疑這不是“傳國玉璽”,只是宋哲宗為了證明自己“受命于天”而故意散播的謠言。公元1294年,金兵攻破宋朝都城汴梁,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走,“傳國玉璽”也被金兵搶走。
一百多年后,“傳國玉璽”突然出現(xiàn)在元朝的都城北京,并被公開叫賣,隨后被權相伯顏花重金購買?!皞鲊癍t”自此便落入元朝王室的手中。
多爾袞自稱找到“傳國玉璽”
清軍入關前,只是山海關外一個少數(shù)民族軍事化的聯(lián)盟。經(jīng)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勢力逐漸強盛起來。由于關內(nèi)的明朝內(nèi)外交困,氣數(shù)瀕盡,雄心勃勃的皇太極產(chǎn)生了入關取代明朝的欲望。要取代一個政權,除軍事外,還要考慮到政治輿論。皇太極也很有些發(fā)愁,哪里去弄個“天降祥瑞”的“傳國玉璽”呢?
清太宗天聰九年(1635年)征剿察哈爾的多爾袞得勝回朝,自稱獲得了一方元代的國璽。據(jù)說這方“制誥之寶”是元順帝被明軍趕進大漠時所攜帶的宮中之物,后來不知下落。兩百多年后,有人在山中放羊,發(fā)現(xiàn)羊三天不吃草,總是用蹄刨地,牧羊人好奇地在原地挖掘,得到了這個“傳國玉璽”。后來,這方璽寶落入元人后裔歸化城土默特部博碩克圖汗手中,而后察哈爾林丹汗得到。這塊璽為玉質(zhì),交龍紐,其文為漢篆“制誥之寶”四字。
皇太極大喜,舉行了隆重的受寶大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對此記述頗詳:天聰九年八月初六日,秘書院甲喇章京鮑承先奏言:汗圣德如天,仁政旁達,天賜玉璽,乃非常之吉兆也。汗當急敕工部制造寶函。進獻之日,汗率諸臣郊迎,由南門入宮,以應天眷。又以得璽之由,書于敕諭,緘用此寶,頒行滿、漢、蒙古,咸知天命之攸歸也。
次年,皇太極建號改制,建國號為“清”,并正式采用“皇帝”稱號。此后,這方“傳國玉璽”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保管。
乾隆為何封存“傳國玉璽”
但乾隆帝繼位之后,卻第一時間封存了這方“傳國玉璽”。他習慣用的印璽有“大清受命之寶”、滿文篆書“皇帝之寶”、滿文篆書“皇帝之寶”等等,那方“傳國玉璽”不見了。
那么,皇太極時代的“制誥之寶”究竟哪里去了?乾隆十三年內(nèi)務府宮中活計檔中,有這么一段記載:“乾隆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報,太監(jiān)胡世杰交白玉制誥之寶一方(隨錦盒一件,磁青紙金道冊頁一冊,黑漆描金寶匣一件)傳旨交啟祥宮將寶上字磨去,欽此。于本月二十三日交司庫郎正培持去訖?!币簿褪钦f,乾隆帝在登基之初就明白了“傳國玉璽”的秘密,于是將當年造假的證據(jù)一勞永逸地銷毀了。
(《中華遺產(chǎ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