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
兒子小春上小學時,喜歡讓我陪他做作業(yè),拒絕媽媽陪,理由是“爸爸好說話,媽媽太死板”。對此,小春媽十分嫉妒:“我是媽媽呀,怎么不好說話了?”
其實,小春厚此薄彼,不是因為跟我更親近,也不是因為我會解題,而是因為我懂得張弛之道。比如,小春做作業(yè)時遇到難題,抓耳撓腮找不到思路,只好向我求助。我會放下手中的小說,聚精會神地聽他說話,然后微笑著說:“想不通就放一放,去喝點水吧,順便給爸爸也倒一杯?!毙〈阂苫蟛唤猓骸鞍职?,你是不是也不會做呀?”我笑而不語。
如果小春喝完水還是找不到思路,我會跟他聊聊別的事,或陪他玩一會兒樂高游戲。有時,小春會懊惱:“爸爸,你到底上過小學沒有?這道題對你們大人來說很難嗎?”我通常會這樣回答:“上小學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過,這道題我會做。我知道解開一道題是很痛快的事,就像在足球比賽中踢進了一個球,你看梅西高興得都快瘋了。我只是想把這樣的快樂留給你。”
說來也奇怪,聊一會兒天、玩一會兒游戲,小春坐回學習桌,總能茅塞頓開。有時玩著玩著他就突然有了靈感,跑回書房,三下五除二就解開了那道難題,然后振臂高呼,高興得就像梅西進了球。
這時,我會像隊友那樣上前擁抱他:“好樣的,伙計!我就知道你能搞掂作業(yè),剛才你只是一時卡了殼兒?!蹦泻⒍枷矚g這一套。
有了經驗以后,小春再遇到難題就會照方抓藥,主動離開學習桌,做點別的事,等待靈感的光臨。他甚至在做作業(yè)前就安排好游戲項目,卻也沒有因為分心而耽誤做作業(yè)。所以,小春媽在家時,總是看到小春在玩,可是最后小春總能按時完成作業(yè),而且絕對是獨立完成。
每次小春媽陪讀,小春都要叫苦,因為遇到難題時,媽媽不準他離開學習桌?!皩W習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磨蹭?!北粙寢屵@樣逼迫,小春很氣惱,解題思路自然打不開,總要熬到很晚才做完作業(yè)。
小春媽私下審我:“你跟我說實話,你輔導兒子的時候,他的作業(yè)是不是你代寫的?為什么輪到我輔導時他那么笨?”
我如實相告“:因為你不懂張弛之道?!?/p>
打破思維定式,使人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使難題迎刃而解,自然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
所謂“張弛之道”,源于成語“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原義是,寬嚴相結合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xiàn)用來比喻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當我們反復探索一個問題而毫無結果時,如果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某種機遇會突然使新思路浮現(xiàn)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一下子便找到了解決辦法。心理學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醞釀效應。
醞釀效應的實證案例不勝枚舉,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的數學家阿基米德,正是得益于醞釀效應,他才發(fā)現(xiàn)了浮力定律。
當時,國王讓工匠打制一頂純金王冠,卻懷疑工匠偷工減料,私吞了黃金,在王冠里摻了白銀。不過,國王沒有證據,因為作為原料的黃金和作為成品的王冠重量相同。國王為難了,于是便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也犯了愁,嘗試了各種方法也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十分苦惱。他幾乎想放棄了,決定去澡堂洗澡,放松一下。當他坐進澡盆,漫不經心地看著洗澡水溢出,同時感到身體被一股力量輕輕托起時,大腦靈光一閃,突然開了竅,找到了鑒定王冠的方法:同等重量的黃金和白銀體積不同,沉入水缸,排出的水量就不同,如果王冠摻了白銀,那么排出的水一定多于同等重量的黃金所排出的水。浮力定律由此問世。
醞釀效應在生活中被大量應用,只是我們沒有察覺。比如,工作中遇到難題,我們習慣于停下手頭的工作,出門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我們以為這是休息,其實是在打破僵化的思維模式。
同樣道理,逼孩子刻苦學習是愚蠢行為。孩子咬住一道難題不放,苦思冥想,會越來越煩躁,思維效率越來越低,無助于解決問題,還有可能自卑。長此以往,多半會形成厭學心理。所以,我從來不逼小春在學習上鉆牛角尖,而是引導他拓展思維,用更聰明的方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