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嘉驪
首聞湯加,是在初中地理課堂上,老師說該國以胖為美,男同學便齊刷刷看向我。在飛往湯加的航班上,空姐主動問湯加乘客是否需要第二份餐食,答復自然是多多益善。在首都努庫阿洛法,身形龐大的湯加人不顧暴雨,在市集慶祝世界糧食日。于湯加人而言,仿佛一飯之恩,都應該為之禮天。
埃瓦島卻是另一番景象。整個島由于火山爆發(fā)損毀嚴重,沒有酒店,餐廳極少,物資極度匱乏,僅有的幾家超市都是福建同胞在運營。
湯加沒有被外國人占據(jù)的歷史,民族、語言、風俗乃至作風都保持原貌。周日,商店、大多數(shù)餐廳、交通、航班、海釣、出游悉數(shù)關閉。我剛抵達埃瓦島,便被告知島上周六下午餐廳已關閉,要到周一才開。無法覓食的我,干脆給自己和旅社老板全家做了頓中餐。
晚霞斑斕的傍晚,與湯加當?shù)厝嗽诤┦柏悮?,風里是椰奶和烤樹薯的甜味,像極了童年時在廣東鄉(xiāng)下的夏夜。
在埃瓦島追鯨的每一天都格外快活。
座頭鯨,又名大翅鯨、巨臂鯨。每年冬季,南極附近的座頭鯨就開始往溫暖的湯加海域游,懷孕的母鯨會在那里生下鯨寶寶,并撫養(yǎng)數(shù)周,然后在春季逐漸游回南極海域。湯加是世界上極少數(shù)允許人類與座頭鯨同游的國家。
我住在村民Kiko家里。周日晨間,他家人提醒我做好準備,該日飯店不營業(yè)。我便順帶為他們做了簡單的中式炒面。不料面才炒好,他們便給我捧出了備好的烤乳豬、蒸龍蝦、椰奶燉雞、炸魚塊、蒸芋頭……
Kiko每天5點起床,在后院搭建新房子。海嘯摧毀了他的海邊酒店,他決定擴建自己家,做成民宿。他太太只管數(shù)錢,并不備餐,有時他忙活半天,砌好半面墻,還得自己爬樹摘綠香蕉蒸著吃。
這個大半輩子都生活在海上的人,也出過意外,有次船壞了,他在海上漂了一周多才獲救。他也救人。島上警察登門,必是漁船失蹤,盼Kiko去尋。他從來不拒,扔下工具就出門。他最快樂的時候就是追鯨時,聽到鯨魚寶寶的嬉鬧聲隔著船板傳來,他便笑,露出僅剩的兩顆門牙。還用著黑白屏手機的他,央我給他放水下錄的鯨魚歌聲,一遍又一遍地聽。帶游客追鯨,在Kiko這兒仿佛不是一個營生,而是對海中生靈的憧憬,他是真心護著鯨魚。
連著數(shù)日航海,從海上返回陸地,人是恍惚的,總覺得還在甲板上晃蕩。見到村民,已想不起什么客套辭令,只留心各種聲響,總覺得鯨魚的噴水聲會忽地響起,又不自覺地去找尋那股彩虹水柱。海洋幽深處,鯨魚媽媽的歌聲仍在繚繞。
不出海時,村民們就帶我上山。山巒起伏,風起如濤,不時有鷹類和烏鴉低空飛過。我擠著眼,巴望著看到鯨魚寶寶躍出海面。
從島上返回首都,坐的是船。船行得慢,伴著濕咸的風,我張開的心逐漸合攏了。里面夾了山的郁綠、風的低鳴、鯨的騰躍、人的質樸,還有許許多多與海洋及星夜悠長的互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