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梅花的中國,梅花是中國的梅花。梅花為古中國所特有,古梅最早萌生在華夏?!懊分赜谘椎壑?jīng),著于說命之書、召南之詩”(楊萬里)。靈山“多桃李梅杏”(《山海經(jīng)》)?!捌涿菲湫印保靶闵o起”(《管子》)?!抖Y記》曰“梅諸”?!侗静荨吩啤懊穼崱薄棵窞榛榧拗?,鹽梅引和同之論……中國之梅,有“隋梅”“唐梅”“歐陽梅”,有“宋梅”“元梅”“鴛鴦梅”,有“紅梅”“白梅”“墨梅”“綠萼梅”,有“竹梅”“茶梅”“玉蝶梅”……
梅在中國,不止大庾嶺上,羅浮山下,嶺南嶺北,在岡在陵:梅嶺、梅峰,梅澗、梅溪,梅巖、梅谷,梅坡、梅塢……更有梅園、梅庵,梅窗、梅亭,其亭曰“寒香”“春信”,曰“清足”“修到”,曰“香雪”“玉照”,曰“瑤華境界”,曰“東風(fēng)第一”,又有南梅北移“漱芳亭”。
梅之為物,青梅煮酒,調(diào)鼎和羹;寒花冷艷,剪雪裁冰;梅之為信,江南四月黃梅雨,五月落梅風(fēng);越使以為國禮,陸凱一枝寄春;梅之為友,竹石三益,歲寒四君,揚州西湖后村,“挺秀凝香一樣清”(謝宗可);梅有四貴:稀,老,瘦,含(張大千);梅具四德,元,亨,利,貞(盧翰);梅之為神,格高韻絕,是春神、喜神、美之神,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國的梅花,從果實食用經(jīng)花色欣賞到文化象征,形成了獨特的梅文化。中國梅文化是崇高精神與審美意蘊融合的美文化。梅有標(biāo)格,“風(fēng)霜面目,鐵石柯枝,偃蹇錯樛,古雅怪奇,此其標(biāo)格也”。梅有風(fēng)韻,“竹籬茅舍,寒塘古渡,瀟灑幽獨,娟潔修姱,此其標(biāo)格也”(周瑛)。梅有君子之道:“其香也,清;其色也,貞;不屈于霜雪之中,節(jié)操古;不溷于桃李之場,標(biāo)致高”(趙文)?!澳痪l兮,梅質(zhì)之清;磨而不磷兮,梅操之貞”(何夢珪)。宋人有詩句云:“雪虐風(fēng)饕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陸游)。又云:“花中有道須稱最,天下無香可斗清”(葛天明)。
梅為花御史:“姚黃花中君,芍藥乃近侍。我嘗品江梅,真是花御史。不見雪霜中,炯炯但孤峙”(劉一止)。梅占人間五福先:“積鐵蟠根氣凜然,歲寒元與古松堅。橫枝樛曲苔須滿,凍骨鱗皴雪錦纏。萬斛暗香沉老月,千年幽夢入歌筵。不知造物從何理,占得人間五福先”(郭昂)。
梅為百花魁:“乘閑選勝真悠哉,正見千樹冰花開。天寒日暮湖面凈,疏影著水清無埃。杏桃畏寒不敢吐,春榜占作群花魁”(喻良能)。詩云:“二十年前種此梅,今年閑得對花開。幽看似隔西湖近,春色疑從東閣來。徑里獨宜松竹舊,門前誰作杏桃猜。歲寒願得天心復(fù),百卉叢中此是魁?!保ê喂帕郑S钟性娫疲骸澳档せㄏ乱恢γ?,富貴窮酸共一堆。莫道牡丹真富貴,不如梅占百花魁?!保ㄠ嵺疲?/p>
梅為名花集大成?!安?,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保ā睹献印罚熬?,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梅,幽不減菊而態(tài)腴,艷不減桃而格清,香不減蓮而體斂?!保ㄗT拭鳎┰娫疲骸败岳蛏降\亦可人,圣之和與圣之清。由來風(fēng)物須彈壓,故遣孤芳集大成?!保ū睗旧┯钟性娫疲骸八陆惠x色愈明,風(fēng)標(biāo)高節(jié)圣之清。諦觀毫發(fā)無遺恨,始信名花集大成。”(袁燮)
梅花在中國的風(fēng)景名勝、園林藝術(shù)、詩詞曲賦、音樂繪畫乃至工藝裝飾等眾多領(lǐng)域均有重要的地位與顯著的呈現(xiàn)。庾嶺、孤山、羅浮、鄧尉、西溪為賞梅五大經(jīng)典名勝;宜興石庭、會稽昌園、成都合江、金陵靈谷寺、上海諸翟、桐廬九里洲、番禺羅岡、杭州越山又為賞梅八大名勝?!睹坊洹贰洞竺坊ā贰缎∶坊ā贰睹坊ㄈ贰栋迪恪贰妒栌啊贰稏|風(fēng)第一枝》等均為梅主題音樂經(jīng)典。張僧繇《詠梅圖》、邊鸞《梅花鹡翎圖》、滕昌祐《梅花圖》、宋徽宗《臘梅山禽圖》、馬遠《梅石溪鳧圖》《雪屐觀梅圖》《松下繁梅圖》《梅竹山雉圖》《月下賞梅圖》、馬麟《層疊冰綃圖》《梅竹鵪鶉圖》《暗香疏影圖》《林和靖孤山圖》、揚無咎《四梅圖》《雪梅圖》、徐禹功《雪中梅竹圖》、趙孟堅《歲寒三友圖》、元叟《梅花詩意圖》、王冕《墨梅》《南枝春早圖》、吳太素《墨梅圖》、鄒復(fù)雷《春消息圖》、陳錄《萬玉爭輝圖》、徐渭《雜花圖卷·梅花》、孫克弘《梅竹扇面》、陳洪緩《梅石圖》、朱耷《梅花圖》、石濤《梅竹雙清圖》、金農(nóng)《梅花圖》、吳昌碩《鐵如意擊紅珊瑚》等,傳世名作,數(shù)不勝數(shù)。乃至許多題畫詩也成為詠梅佳作,許多畫梅論成為美術(shù)經(jīng)典理論。梅花又是裝飾工藝的重要題材,梅朵、梅枝、歲寒三友、四君子、月梅、梅鵲等在建筑、器具、服飾、刺繡、剪貼等生活領(lǐng)域,成為梅文化的生動展現(xiàn)。
梅花在中國文化中光彩奪目,但并非一花獨秀,與梅為伍,有三友、四君子,更有十友、三十客、五十客等說,而梅花與牡丹,又可稱為花界之雙英。元馬致遠在雜劇《踏雪尋梅》中,借唐代詩人之口,贊曰:“天地生萬物,”“若牡丹之富麗,若梅花之清奇,稟陰陽之秀氣,得造化之偏奇。發(fā)于春者繁華莫比,榮于冬者高潔無敵。繁華者若生于玉闕,高潔者若植在瑤池?!薄斑@牡丹天香國色嬌,這梅花冰姿玉骨美。他兩個得乾坤清秀中和氣,牡丹占風(fēng)光秾艷宜歡賞,梅花有雪月精神好品題。
兩件兒皆佳麗,牡丹呵獨榮春景,梅花呵先占春魁?!薄跋材档ふ呷粜貞彦\繡,愛梅花者若節(jié)操精微。惟牡丹與梅萼,乃百卉之魁先。”“牡丹富貴梅清遠,總是人間極品花?!保◤垎柼眨?。中國人之愛梅嗜梅實屬舉世稱奇。何遜在揚州吟詠梅花下,宋廣平公鐵腸石心賦梅花;華光月窗觀梅影,林逋梅妻鶴子隱孤山;丁野堂“江路野梅”(夏文彥),揚補之“奉敕村梅”(虞集);鐵腳道人嚼梅咽雪,“欲寒香沁入心骨”(張岱);彭雪琴“一腔心事托梅花”,“亂寫梅花十萬枝”;劉克莊詩云:“后村先生無聲畫,壓倒華光與補之”,“自憐到死猶迂闊,純種梅花作墓林”。且不要以為這是詩人的醉語狂言,而正可見詩人剖肝瀝膽的一腔熱血與真情。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載:
吳鎮(zhèn),字仲圭,嘉興人。性高介,隱居不仕。工辭翰,尤善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當(dāng)時稱為三絕。有勢力者求之多不得,惟贈貧士,使取直也。以愛梅,自稱梅花道人。未歿時,嘗自題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塔”。
又,清錢泳《履園叢話》載:
錢堉,字鹿泉,其先本山陰籍,游幕蜀中,遂為成都人。自號梅花和尚,不削發(fā),不披緇,狀貌雄杰,修髯過腹。為人豁達不羈,而豪于飲。喜吟詠,善顛草,畫梅尤入妙品。醉后落筆,逸趣橫生,自謂醒時不及也。嘗愛虎邱之勝,筑生壙于后山,左右俱植梅花。自題其墓柱曰:“槐夢醒時成大覺,梅花香里證無生?!币约螒c戊寅年卒于吳門,其故人周勖齋太守葬之,成其志也。
至于踏雪尋梅、邀友賞梅、月下觀梅、餞梅飲梅、寄梅贈梅、評梅品梅、畫梅寫梅乃至吊梅之凋、招梅之魂等梅人梅事,則又為文人雅士之樂為、成傳誦千古之佳話。更遑論梅花饌、暗香湯、梅花妝、梅花酒、梅花香、梅花太極圖、九九消寒圖……詠梅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恒久彌新的主題。詠梅詩詞是中國梅文化的組成部分。本書名曰《東風(fēng)第一枝:詠梅詩話》,是歲寒三友與梅蘭竹菊叢話之一。筆者從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中采擷了千余首詠梅詩詞,輔之以曲賦圖譜,彌綸經(jīng)緯,編貝貫珠,聯(lián)綴成篇。全書八章,述梅人梅事,詠梅詩梅詞,品梅風(fēng)梅韻,彰梅魂梅神,是霜天林海中之一枝芳艷,亦為中華文化精神世界之一束虹光。詞曰:徂徠十八公,嶰谷美籦龍,東風(fēng)第一枝,我樂在叢中。又曰:寒梅剪冰雪,青竹聳勁節(jié),蘭沐南窗雨,菊對東籬月……
安源,教授,文化學(xué)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史研究館館員。在中華書局、展望出版社、時事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及京津滬蒙等地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百余篇;出版專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詩話》(群眾出版社)《鄂爾多斯文化之旅》(遠方出版社)《安源文學(xué)論文選》(作家出版社)《中日文學(xué)比較散論》《東風(fēng)第一枝:詠梅詩話》(團結(jié)出版社);合著多部;主編《金冠文庫》叢書等百余種。著作曾獲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