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
姥姥說,腐乳配白粥,給她龍肉都不換。當(dāng)時我是不以為然的?,F(xiàn)在,它是我走南闖北的必備之物。
腐乳首先是開胃助食之佳品,專治各種厭食之癥。腐乳可存放較長時間,有它的存在,一家老小可迅速解決沒菜下飯的問題。作為清貧歲月的調(diào)味品,腐乳成了老百姓的餐桌美味。其原材料大豆,煮粥不如綠豆、紅豆,炒菜不如四季豆、豇豆,當(dāng)零食不如毛豆、蠶豆。但當(dāng)大豆變成豆腐之后就瞬間“逆襲”,煎、炒、燉、炸,皆為佳品;當(dāng)從豆腐轉(zhuǎn)化成不同口感的腐乳后,又具備了更為別致的調(diào)味用途。
做腐乳,豆腐不能太嫩,否則做出來不成形;水分不能太多,要將豆腐隔著紗布壓干,使其不再滲水。切成小方塊,晾放幾小時,收斂水分后放入干凈的竹筐,竹筐里鋪一層稻草,碼一層豆腐;再鋪上一層稻草,再碼。放在陰涼處,半個月后,豆腐就會長出一層白毛,這時便可將豆腐與調(diào)料拌和均勻,放進(jìn)土壇子,加入白酒,封壇。剩下的,就交由時間了。
腐乳的流派很多,北方部分地區(qū)稱它為“醬豆腐”,西南地區(qū)叫“霉豆腐”的居多,廣東人說的腐乳一定是白的,紅色的被稱為“南乳”。按顏色,腐乳有紅方、青方、白方;按口味,有咸香、麻辣、香辣,還有臭腐乳;按形態(tài),有干的、帶汁的、菜葉包著的,還有裹煳海椒面的。那種帶汁的裹煳海椒面的霉豆腐,我在武陵山區(qū)的酉陽吃過。煳海椒面是將腐乳在柴火紅灰里炮制后用手搓出來的,那股煳辣鮮香像是從遠(yuǎn)古飄過來的。
“貓乳”“貓魚”這些地方稱謂,來歷尤為有趣。古人忌諱講龍、虎、鬼、夢4個字。腐乳的“腐”字諧音“虎”,“虎”通常被古人說成“貓”;“乳”字又諧音“余”(魚),有年年有余之意,貓乳、貓魚就是這么來的。
我一直覺得,腐乳有一種一口定終生的感覺,是凝聚著中國人的感情做成的,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也濃縮了一份風(fēng)土人情。它之所以飽含家的味道,恐怕是因為食材皆是來自本地農(nóng)家,再用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傳統(tǒng)手工技術(shù)制作,年年歲歲、家家戶戶,最終形成如此味道。通過味蕾,激發(fā)人們根植于內(nèi)心深處的鄉(xiāng)愁,離家越遠(yuǎn),味道越濃。街坊們手工制作的那一壇腐乳的味道,很難通過工業(yè)技藝還原,其中的酸甜咸辣,縱使了然于胸,也難以描摹,之于旁人,就更加無法領(lǐng)會。
收集農(nóng)家自制腐乳是我的小癖好,從中能品嘗出不同家的味道。在武夷山桐木村,正山小種紅茶技藝傳承人梁駿德家中,當(dāng)作餐前開胃小菜端上來的腐乳,是老梁江西老家的味道:咸香、微辣,有一點點臭,有一點點小時候的味道。毫不夸張地說,給我兩塊腐乳,我就能干掉一大碗白米飯。
桂、滇、贛、鄂、湘一帶,人們對腐乳的釀制有著原始的執(zhí)念。廣西臨桂的橫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乳。這里古法制作腐乳依然有人在傳承:將大豆浸泡在有300多年歷史的四方井水中,催生出獨特的香氣。裝瓶時放入一片新鮮粽葉,倒入“桂林三寶”之一的三花酒,粽香、豆香與米酒的香氣融為一體。
老一輩的手藝人告訴我,做腐乳的關(guān)鍵,除了發(fā)酵的環(huán)境,最重要的就是水。這也解釋了牟定腐乳令家鄉(xiāng)人惦記的原因,除了辣椒、花椒等多種作料造就的鮮紅油潤,還有他們津津樂道的那口祖上留下來的石羊井,好似腐乳細(xì)膩柔糯、齒頰留香全因這古老的井水。
巴蜀之地從來都不乏農(nóng)家自制腐乳。我在四川堯壩遇到過一種無油無汁的腐乳,自成特色。每塊豆腐乳都被干干的辣椒碎包裹,表皮有點兒辣,戳開以后,咸、麻、辣、香的綜合恰到好處,肉質(zhì)細(xì)膩綿密,是不可多得的下飯佳品。
咸辣系腐乳中,口味更獨特的是我在江西進(jìn)賢體驗到的,當(dāng)?shù)厝怂坪趺款D飯都離不開腐乳。進(jìn)賢的腐乳除了放大量的辣椒面,還會放柚子皮,從而融合出一種強(qiáng)烈的香,令人印象深刻。
一塊腐乳配一碗粥或一碗米飯,在江、浙、滬、皖一帶的餐桌上占據(jù)了一席之地,這象征著一份簡單、極致的幸福。其中,火腿腐乳算是“腐乳中的戰(zhàn)斗機(jī)”。揚州、紹興、黃山、上海四地,是將火腿腐乳發(fā)揚光大的主力?;鹜雀橛袔Щ鹜冉z的和不帶火腿絲的,味道差別不大,基本都是甜中帶著點兒咸,吃起來能感受到一點點“嗲”。這是很多老上海、老浙江的心頭好,用來炒雞蛋,或者搭配叉燒,堪稱下飯一絕。哪怕是開水泡飯就著一塊火腿腐乳,這種極簡風(fēng)格的一頓飯,依舊令人向往。
各地腐乳味道各有不同,但其制作中的發(fā)酵、長毛、沾鹽、浸酒等工序基本一致,不同的只是發(fā)酵的溫度、濕度、作料。腐乳富含植物蛋白質(zhì),經(jīng)過發(fā)酵后,蛋白質(zhì)分解為各種氨基酸,人類味覺喜歡的尖銳的鮮味,便源于氨基酸。這是人們利用腐乳做出叫人刮目相看的絕頂美味之核心。盡管沒有以它為主要原料的系列菜譜,若有閑心,每天以它為作料燒一個菜,恐怕個把月也不會重樣。
嶺南一帶長大的人對腐乳的記憶似乎多停留在炒菜上,腐乳汁炒空心菜最為常見且簡單易行:熱油爆香蒜頭,放入空心菜快炒,澆上腐乳汁,3分鐘即可完成一道下飯家常菜。
鱖魚或鯽魚一條,剖殺干凈,然后在魚身上切十字刀,用鹽、味精、蔥、姜稍漬一下。將豆腐乳對剖,蓋在魚身上,澆點兒腐乳汁,放上蔥節(jié)、姜片,再用旺火蒸10分鐘即可食用。此魚特點為清香撲鼻,鮮嫩開胃。
不同的腐乳也決定了菜的味型,比如一樣是紅腐乳,紹興的較鮮甜,廣東的較咸香。貴陽的啤酒鴨是把鴨肉斬塊,加上豆瓣醬、泡辣椒、酸姜以及大量的白腐乳煮出來的,肉鮮味醇。蘇州松鶴樓的名菜腐乳肉,肉味濃醇,入口即化,“萃取”的是紹興紅腐乳的精華。
其實,做紅燒肉或紅燒排骨的時候,把一塊紅腐乳搗爛,丟進(jìn)鍋里,任它慢慢翻滾、溶化,就成了腐乳風(fēng)味。還可加些煮好的雞蛋進(jìn)去,變成紅燒腐乳肉帶鹵蛋。吃不完回鍋加熱,越陳越香。
腐乳百搭,與其他食物配合,能生出更鮮美的獨特味道。燒烤時可以將其作為腌制料,吃火鍋時可以作為蘸水,涼拌菜時也有奇效。蒸雞蛋羹時加入腐乳汁,則無須再放其他調(diào)料。香港某酒店的行政總廚教過我一道“1分鐘早餐”:用腐乳代替牛油,抹在吐司上,撒一點點砂糖,咬上一口,咸甜交集,贊不絕口。
循著這樣腦洞大開的思路,我找到了全新的搭配方式:早餐吃燕麥時配腐乳,烤饅頭片抹腐乳,煮好的意大利面加腐乳汁,甚至將腐乳混合芝士、奶油,做成的腐乳芝士蛋糕也別具風(fēng)味。
(摘自中信出版社《吃和遠(yuǎn)方》,小小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