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鄧夏秋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插圖和生活經驗,認識12個生字,并認識新筆畫“橫折折撇”;借助學具“轉轉杯”了解形聲字的構字特點;借助“拼一拼”的游戲,歸類認識不同結構的生字,并掌握半包圍結構漢字的書寫要領。
2.能歸類積累方位詞、表示動物名稱的詞語,以及表示動物活動方式的短語。
3.能借助微課,簡單了解動物的相關知識,并產生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4.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并能展開想象,仿寫句子。
學具準備:生字卡片、漢字轉轉杯。
板塊一? ? 游戲闖關——造字
1.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師:有些同學喜歡玩“樂高”游戲,他們用一塊塊零件搭建出作品;有些同學在學習編程,他們用一個個代碼來編輯信息。其實,我們的漢字也是由一個個部件組成的。今天我們就來當一名漢字建造師,一起來造字、造詞、造句,好嗎?
2.利用形聲字的構字特點,借助識字工具,歸類認識蟲字旁的生字。
(1)激趣導入。
師:想要拿到“漢字建筑師”的資格證,需要連闖好幾關呢。第一關——“漢字轉出來”。
(2)自主探究,發(fā)現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
學生取出學具“漢字轉轉杯”,按照圖示轉動兩個塑料杯,自主識字。
(3)交流分享,讀準字音,并發(fā)現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
教師相機出示詞卡, 指導讀準“蜻蜓、螞蟻、蜘蛛”。
(評析:將科學課上用過的透明塑料杯進行二次運用,制作成簡單直觀的識字工具。外層用油性筆寫上部首,內層繞圈寫部件,輕輕轉動外層杯,一個根據形聲字的構字特點設計的識字工具就制作完成了。學生轉動杯子的過程,也是自主識字的過程。相信課后,這個簡便的識字工具,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形聲字。)
3.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借助視頻資源,提取信息,了解 “蝌蚪、蜘蛛、蚯蚓”不是昆蟲。
(1)自讀課文,明確要求。
第二關——“漢字讀出來”。學習要求: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找一找,還有哪些可愛的小家伙也藏在兒歌里,用“? ? ? ? ?”畫出來。
(2)學生交流發(fā)現,并出示詞卡“蝴蝶、蚯蚓、蝌蚪”,讀準字音。
(3)激發(fā)疑問,引導學生認識事物。
師:找出的小動物的名字中都有蟲
字旁,為什么課文不叫“昆蟲兒歌”,而叫“動物兒歌”呢?
(4)利用微課,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師:蚯蚓、蝌蚪、蜘蛛這三個小動物還給我們捎來一封信呢!學生聽音頻,說一說知道了什么。(出示音頻文字內容)
蜘蛛:小朋友們,告訴你們,雖然我們的名字中都有“蟲字旁”,但我們都不是昆蟲哦。我是蜘蛛,我是節(jié)肢動物,我有八只手,可以用它們來織網。
蚯蚓:大家好,我是蚯蚓,猜猜我是哪種動物?我是無脊椎動物,靠身體的伸縮來移動。
蝌蚪:你們好,我是蝌蚪,我長大了就會變成青蛙,既可以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所以我是兩棲動物,你們記住了嗎?
(5)學生交流所得,了解 “蝌蚪、蜘蛛、蚯蚓”的相關信息,知道它們不是昆蟲。
(評析:學生通過閱讀認識世界。明明課文中介紹的“小家伙”的名字都帶有蟲字旁,那為什么兒歌的題目不是《昆蟲兒歌》,而是《動物兒歌》?這么有趣的問題自然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這個時候的傾聽,目標明確;這個時候的說,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4.小組合作拼讀生字,了解生字結構特點。
(1)激趣導入第三關——“漢字拼出來”。
師:這首兒歌里還有4個生
字,它們就藏在這個信封里。請同學們把這些漢字的部件取出來,然后在小組內合作拼一拼、讀一讀。
(2)學生取出“藏、糧、食、網”四個字的部件,合作拼漢字,并合作學習漢字。
(3)學生反饋學習情況,師生一起通過加一加、編故事、組詞和實物展示等方式認識“藏、食、糧、網”4個生字。
5.利用工具,創(chuàng)造帶有“走之”的生字。
(1)激趣導入第四關——“漢字造出來”。教師拿出字卡,抽讀生字:迷、造、運。
(2)利用“轉轉杯”,自主造字。
學生利用寫有“走之”的“漢字轉轉杯”來寫漢字的部件,造出“造、迷、運”。
6.觀察圖片,指導寫好半包圍結構的漢字“迷、造、運”。
(1)引導學生觀察筆順:這三個半包圍結構的字都要先寫里面,再寫外面。
(2)認識新筆畫“橫折折撇”,借助圖片,突破書寫難點。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運動員弓腰滑冰的圖片,對比運動員的頭,就像走之(辶)上面的一“點”,弓著的身體就像是“橫折折撇”,后邊的腳好像“捺”。
(3)學生書寫,教師反饋,重點關注“走之”的寫法。
(評析:這是課堂上第二次使用“轉轉杯”這個識字工具,但這次的運用在“自主識字”方面提高了要求。教師提供的一個杯子上已經標注了“走之”,學生需要自己將三個生字的部件寫在另一個杯子上,然后用自己制作的“轉轉杯”自主認識“迷、造、運”三個生字。當學生轉動自制的轉轉杯自主識字的時候,成就感油然而生。)
板塊二? ? 自主探究——造詞
1.頒獎激趣,大自然中尋找小動物。
(說明:課前,教師在教室的三個活動區(qū)域,用一些圖片簡單布置了房前、草地、池塘三個小場景,將學生美術課上用橡皮泥捏的小動物擺放其中。)
師:恭喜同學們闖關成功,獲
得了“初級漢字建造師”的稱號。剛才同學們寫字非常認真,現在我們站起來動一動。在音樂聲中,去大自然中找一找這些小動物們,看看它們都在哪里玩。
2.指名反饋,學習表示方位的
詞,感受詞語的準確、簡練。
師生互動反饋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的位置。教師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詞語“半空、花間、土里、池中、房前、地上”等表達方位,并板貼詞卡。
(評析:一年級下學期的識字
課,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積累詞語。課堂上,教師利用活動空間,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自主觀察的過程中發(fā)現小動物們的生活地點,然后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將學生的口頭語言轉化為準確、簡練的書面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舒緩了課堂節(jié)奏,也為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提供了契機。)
板塊三? ? 小組合作——造句
1.小組合作,合詞成句。
(1)任務驅動,激發(fā)探究欲望。
師:這些地方都是小動物的
家,在家里,它們會做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請從學具筐中取出詞卡,小組合作排一排,試著連詞成句。
(2)學生小組合作拼貼《動物兒歌》,貼完后合作讀一讀。
2.師生問答,反饋合成的句子。
師:蜻蜓半空干什么?
生:蜻蜓半空展翅飛。
師:蝴蝶花間干什么?
生:蝴蝶花間捉迷藏。
……
3.誦讀兒歌,做鋪墊。
師:同學們竟然編出了和課文一樣的兒歌,我們一起驕傲地來讀一讀。這節(jié)課,你們不僅會造字、造詞,還會造句子了,恭喜你們獲得“漢字建造師”的光榮稱號!這首歡快的兒歌,還可以用哪些有趣的方法來讀呢?在這首兒歌中,動物們又是怎樣快樂地生活呢?你們可不可以仿照兒歌,也來寫寫有趣的小動物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教學總評
《動物兒歌》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識字課文。文章用六行朗朗上口的兒歌,向學生介紹了六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圖文并茂,展現了小動物在大自然中快樂生活的美好畫面。每一行都是以“誰在哪里干什么”的結構呈現,語言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
“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重要教學內容。識字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根據漢字的構字特點,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各種識字方法,逐步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識字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字謎、數筆畫、聯想、生活中認字等。并且,在本冊識字3《小青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形聲字的構字特點,還嘗試運用識字工具——“轉轉杯”進行了相同部件的歸類識字。
識字5《動物兒歌》要求學生會認“蜻、蜓”等12個字,會寫“迷、造”等7個生字,并認識新筆畫“橫折折撇”。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陳芳老師引導學生借助識字工具 “轉轉杯”,
運用形聲字的構字特點進行歸類識字(認識“蜻、蜓”等6個帶有蟲字旁的生字,會寫“迷、造、運”3個帶有走之的生字);借助“拼一拼”的游戲,認識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的4個生字;借助視頻提取信息,了解和昆蟲相關的知識;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理解和積累表示動物活動地點、活動方式的詞語、短語。
本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兩個特點:
1.通過游戲化設計驅動課堂,
讓學生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主動識字、學詞、學句。
一年級學生喜歡形象直觀的學習內容,喜歡參與、體驗的學習方式。陳老師在課堂上采用“漢字建造師”的闖關游戲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這個游戲情境貫穿教學始終,一明一暗,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施雙線并進,合力推進教學目標的落地。
在“初級漢字建造師”的闖關游戲中,第一關學生借助“轉轉杯”動手體驗,自主運用形聲字的構字特點歸類識字。第二關學生通過微課,情境識字,提取信息,并了解了動物、昆蟲的相關知識。第三關學生小組合作拼讀生字,并在部件拼接的過程中,通過辨析字形結構識記生字。第四關再次利用兩個空杯,讓學生將三個帶走之的生字,通過自創(chuàng)識字工具的方式,自主識字。四個游戲的通關設計,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也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了支架。當學生榮獲“初級漢字建造師”稱號的時候,學習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2.基于學習重難點,提供多媒介的學習材料,創(chuàng)設不同的學習路徑,搭建學習支架。
本課的教學難點有兩個:一是引導學生了解帶蟲字旁的字并不都表示昆蟲;二是理解不同動物的生活地點和活動方式,并感知方位詞的用詞準確與簡練。
對于第一個難點的突破,陳老師精心設計了三個小動物和學生對話的間頻,學生通過傾聽的方式提取關鍵信息,來正確區(qū)分文中提到的六種動物的分類,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真可謂一舉多得。針對第二個教學難點——感知方位詞的用詞準確與簡練,陳老師提前在教室的活動區(qū)域,利用彩色圖片、橡皮泥等簡易材料,將生活中小動物們豐富的生活場景平移至教室內,讓學生在觀察和發(fā)現的過程中,自然地理解、運用兒歌中表示方位的詞語,了解小動物們不同的活動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發(fā)現,是這節(jié)課最顯著的特點。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云谷學校)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