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攸
已近傍晚,太陽臉兒微紅,醉醺醺地一手拉住彩云,一腳邁下了山頭。
小區(qū)里到處都是孩子們歡快的身影,稚嫩的童聲不絕于耳?!岸嗪玫囊粋€黃昏啊!”我不由得感嘆。這時,一個黑乎乎的小東西闖入了我的視線,它后面拖著一個比它身體大好幾倍的盒子。它身后站著兩個孩子,一個穿藍色衣服,一個穿白色衣服。他們見我盯著看,便說道:“這是我哥哥昨天抓到的喜鵲,這個盒子里全是為它準備的好吃的?!?藍衣服孩子迫不及待地說著。說完,嘴角泛起一絲驕傲。“喜鵲?是喜鵲!”我差點沒認出這“吉祥之鳥”。它羽毛亂糟糟的,嘴巴無力地張開,似要高鳴,卻只“喳喳”了幾聲,以示對我這個陌生人最大的敵意與警告。它被塑料繩系住的那只腳用力向后蹬著,似在訴說著恐懼。藍衣服孩子繼續(xù)說:“這可是‘吉祥之鳥,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我們的啦!”他憨笑幾聲,沒有對喜鵲的半絲憐憫。我的嘴角僵住了,再無法泛起友善的微笑,頭也不回,急匆匆地走了。
過了幾天,我又看到了那個藍衣服孩子,問他喜鵲養(yǎng)得如何了?他只道:“給它準備了那么多好吃的都不吃,死掉了?!蹦敲雌届o,近乎冷酷。此時,一陣鳥鳴在黃昏響起,這本是平常之事,此刻我卻覺得是群鳥的悲鳴,為死去的喜鵲,也為那不屈的靈魂。
為何喜鵲覺得風雨中四處奔波的日子比錦衣玉食強上百倍?被人類喂養(yǎng)不是挺好的嗎?這個疑問掛在我心頭數(shù)日。直到看了《八只氣球》一文,方才醒悟。
我陷入了沉思:一只小小的喜鵲都不肯接受人類的錦衣玉食,不忘飛翔的姿態(tài),為自由而歌。人類自己也不喜歡被束縛,那為何要把這沉重的枷鎖套在這些自由的生命之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不以己之心,度物之情?讓那些“喜鵲”們,乘著朝陽,飛向遠方,還它們自由,讓它們?yōu)轱w翔而歌。
教師點評
人與自然和平共處這一話題,早已不新鮮。作者卻能選擇從身邊的見聞入手,于筆墨間用故事打動人心,讓人心變得柔軟,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在文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事件中情感的層層遞進,從對藍衣服孩子的鄙夷到憤怒,再到對喜鵲的悲憫,將讀者的情緒緊緊抓住。觀點的傳遞不僅僅靠說教,而是春風化雨,用潤物無聲的方式突出主題:愛護鳥類,保護自然。
(指導教師:陳治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