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溪石
費梁
論對兩棲動物的熱愛和了解,少有人能與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費梁比肩——作為我國兩棲動物學泰斗,他創(chuàng)建了國內兩棲動物形態(tài)鑒別標準和分類體系,完成了我國兩棲動物物種的首次編目,是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
兩棲動物被稱作環(huán)境優(yōu)劣的“晴雨表”,是研究環(huán)境變遷的模式動物,學科價值極高。1961 年,費梁從四川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那時,中國兩棲動物系統(tǒng)學剛剛起步,國內既沒有標本館藏,也沒有完整的兩棲動物志。費梁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盡快填補國家的科研空白?!霸缧r候,我們野外考察都得帶上十多件行李,時常在沒有人煙的荒郊野嶺露宿?!眱蓷珓游锷铍[蔽、習性獨特、特有群落眾多,研究工作必須進行大量野外調研。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費梁和同事時常背著鍋碗瓢盆和鋪蓋走進深山老林,采集不同蛙類標本,積累基礎數(shù)據,每年都會花半年左右進行野外調查。
早期科考條件有限,沒有照相機,記錄各種動物形態(tài)全靠人工繪圖。一旦捕捉到物種,科考人員便迅速畫好草稿,記錄下細節(jié),到了室內再進行精細描繪。這類科學繪圖必須達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繪圖必須按比例還原,以配合嚴謹?shù)目茖W研究。繪圖先勾勒大致輪廓,再細描各部分,最后層層上色?!扒嗤鼙成铣砂偕锨€大小疙瘩形狀、顏色都得完全一致,陰影部分也必須描繪到位,讓繪圖更有立體感。”費梁表示,如要完成一張青蛙科學繪圖,至少需要兩周的時間。
“白天熟悉環(huán)境,晚上再捉動物,將采集好的標本處理好才能睡覺?!辟M梁回憶,最辛苦的時候,野外科考一天最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爸挥凶约赫业搅恕⒖吹搅?、摸到了,才能對它們更了解?!边@是費梁后來常告誡學生的話。在六十年的探索中,費梁幾乎走遍全國,用標準方法調查研究各地的兩棲動物,搜集記錄了大量兩棲動物地理分布及生態(tài)習性的一手資料。
費梁和妻子葉昌媛同是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研究員。兩人有一個共同的志向:我們國家的資源,應該由我們自己搞清楚。
1964 年10 月,懷孕后的葉昌媛暫停了野外科考工作。每年3 月到8 月是兩棲動物研究者赴野外科考的時間,一趟下來得花一個月至半年時間。費梁每次出發(fā)前,葉昌媛都會幫他收拾好行李。而每次科考采集回來的標本數(shù)以千計,整理標本、資料收集等工作主要由葉昌媛等負責。同事羨慕地說:“他們夫妻成了工作中的黃金搭檔?!?/p>
長期在雙目解剖鏡下工作,相當于長期戴著一副高度近視鏡。1996 年的一天,費梁為觀察并手繪青蛙骨骼而連續(xù)工作48 小時后,視網膜突然脫落,近乎失明。所幸,住院大半個月后,費梁保住了眼睛,視網膜修復好后,他又很快投入工作。
如今的中科院有全亞洲最大的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那里收藏的480 個不同物種的兩棲動物標本,幾乎都是由費梁親自采集、制作、繪制、解剖、記錄、整理的。全館6 萬多個動物標本,每一個標本、每一個瓶子,費梁都進行過整理分類,都親手摸過、看過,甚至對標本的位置、藥液顏色都清清楚楚?!斑@門學科就像我的孩子。別說這些標本,就是科考常去的地方,每一個溝壑、每一條溪流,都太熟悉了。”費梁說。
兩人相依相伴奮斗了數(shù)十年,至今,每天早上,夫婦倆會手挽手到單位工作。在生物所東側辦公樓二樓的辦公室內,兩張書桌,兩臺電腦,兩臺顯微鏡,兩個書柜,兩位老人對向而坐,身后是堆積成山的資料和書籍。除了交流工作,他們很少說話,筆尖摩擦紙張,沙沙作響;玻片來回移動,清脆悅耳。
在費梁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兩棲動物科研取得長足發(fā)展。由費梁牽頭的“中國兩棲動物系統(tǒng)學研究”項目團隊首次完成了我國兩棲動物物種編目,編著了《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中國兩棲動物圖鑒》《中國兩棲動物彩色圖鑒》等專著。通過扎實的基礎調查與研究,費梁打破了國際上持續(xù)近一個世紀的傳統(tǒng)蛙屬舊分類系統(tǒng)——在各國學界原本公認的四個蝌蚪類型外,發(fā)現(xiàn)和定義了第五個蝌蚪類型,引發(fā)全球學界關注。目前,費梁的研究成果已廣泛用于環(huán)保部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制訂、物種現(xiàn)狀評估,以及漁政、海關和公安等部門的保護管理與行政執(zhí)法,受到業(yè)內專家的一致贊賞。
退休之后的費梁沒有停下科研腳步??瓶技竟?jié),他還帶隊到野外考察,為學生做示范。費梁和葉昌媛更是負責了《中國兩棲動物》英文版(第二卷)的編撰,這一版本的一大亮點就是記錄和展示兩棲動物各個科、屬、種的不同骨骼特征?!肮趋啦灰粯泳蛯е铝藙游锏臋C能不一樣,骨骼可以反映動物的系統(tǒng)關系、進化的歷史和過程,在分類學上有重要意義。”費梁解釋。
盡管有了相機方便成像,但費梁仍堅持在書中錄用了大量的科學繪圖,因為繪圖在一定程度上比相片更能直觀、清晰地體現(xiàn)動物的骨骼特征。其中大部分的科學繪圖由費梁完成。“我先對標本進行解剖,將它的頭骨、胸骨、脊椎骨等各個部分放在顯微鏡下,并用相機拍下?!比欢?,因為骨骼四周有肌纖維,相機記錄后倒顯得照片“不干凈”,且骨頭間毫米級的界限也無法清晰呈現(xiàn)。為了解決配圖的問題,這位年逾八十的老人,跟著外孫女花一個星期學習了Photoshop 軟件。
六十多年來,費梁和夫人在兩棲動物系統(tǒng)學創(chuàng)造出多個科研奇跡,累計發(fā)表論文近200 篇,出版專著30 部,專著、論文總字數(shù)達1366 萬字,附圖1.5 萬余幅,發(fā)現(xiàn)新物種72 個,建立新屬24 個、新族15 個、新亞科6 個、新科1 個,為我國兩棲動物的進一步研究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