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生在深山,長在農(nóng)家,種田、劈柴是我從小看到最為常見的農(nóng)事。小時候,我們村里有人砍柴挑回家后,柴中竟然夾著蛇呢,令人毛骨悚然,好事變?yōu)榭植赖氖隆?/p>
讀小學五年級時,人們聽說泳溪村,洋下人(指的是生活在大山以外的人)來收購柴,大約一百斤可以賣兩三塊錢,當時豬肉一斤也只兩三塊錢。村里人聽到消息后,紛紛討論附近哪里有柴砍,都說有10 公里遠,在橫山頂村東北側(cè),與寧??h接壤的高山上有好柴砍。
我聽兄長們在討論時,也吵著要去,當時沒有別的想法,就是想獨立,通過自己努力賺點零花錢,可以自由支配。兄長開始不同意,說太遠了,再說了帶一個人不如帶一根繩。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在母親的勸說下,兄長只能讓我跟著去了。
第二天凌晨,母親兩點就起床了,燒好飯后,將我們叫醒。家里點著煤燈,把我的影子投到道上,足有幾十米遠。我們吃飯后,又將米飯盛在飯盒里,加了點咸菜。我們拿著砍柴的工具,出發(fā)時村巷都是黑黢黢的,完全是熟悉路的緣故,行進不成問題,而出了村開始走山路時,就要借用短柱了,不然不摔倒才怪呢。我感覺,這樣的出行非常豪邁,如電影鏡頭里看到的紅軍出征。
我們走著,在路上能與部分村里人會合。我們繼續(xù)趕路,開始是天翻出了魚肚白,接著慢慢亮了。我們得快速前進,用了約半個小時趕到目的地,那高山上的柴確實不同,都是一些小灌木,一根一根,干凈利落,但由于去的人太多,僧多粥少,大家只有擴大范圍砍。由于深冬時節(jié),天寒地凍,在砍時,手還熱乎乎的,一停下來,就有了“呵凍提刀手未蘇”的感覺。
幾個小時后,先捆好,然后用“竹槍”的兩頭插入捆好的柴,先挑起來,倚山靠著,用短木拄著,先休息會兒,接著開始吃飯。吃前要先挑一粒米丟在地上,我也照著這樣做,卻不知為什么要這樣做,大約祭山神草木神的意思吧。但這個儀式,令人敬畏,聽說神會保佑我們一路順風。誰要是在野外吃飯,少掉這個環(huán)節(jié),直接吃,人們就會說他不懂行當。
接著開始挑下山,挑時擔子用左肩,短木棒在右肩,頭伸到擔子下,左手扶著擔子,右手用木棒向下壓,這樣挑擔省力氣,因為實際上雙肩都在承重,此時切記腳不能滑,否則容易摔倒。每挑幾百米,人累了就要歇一會兒;歇時用短柱拄著擔子,人稍微歇幾分鐘,感覺有力氣了又繼續(xù)趕路。
在挑時,人非常累,我暗暗跟自己說這次后,再也不要砍柴賣了。
這樣反反復復挑、歇,歇、挑,挑柴中,總感覺前面的路無窮無盡的遠,花了兩個多小時挑到了泳溪街,柴稱重后,結(jié)賬,拿到了微乎其微的幾角錢。
賣了柴,收到了現(xiàn)錢,人無重擔了,輕飄飄起來,這時各種感覺涌上來,又沒有挑時那么厭惡了。
除了砍柴外,我也挑過多次炭。
我十三四歲時,放假了,兄長去挑炭掙錢,我從來沒有見過燒炭,十分好奇,所以也跟著做起了挑炭夫。我們要走幾個小時,到海拔很高的寧海深山里,在兄長幫助下,弄好后開始挑炭。兄長十七八歲,他總是挑在前面,重有一百多斤。我小氣薄力,挑著約三十斤重的炭,不一會兒,被兄長甩得遠遠的。兄長不放心,總會回來接一下我。有些地方,因為山路太陡,石坎太高,挑著擔,根本上不去,但擔子又不能丟,丟下了又挑不起來,這個時候只有爬上來。有些地方,沒爬上來,反而擔子挑不起來,人有時也出不來,只能先丟了擔,先自己出來,再喊前后的擔夫來幫忙。我們挑到泳溪村或者寧海王愛鄉(xiāng)高塘村后,稱重后結(jié)賬,拿到塊把錢,但此時,肩膀已紅腫起來了,腳非常沉重,猶如拖著一根長長的鐵鏈。
現(xiàn)在村里人已經(jīng)沒有人燒炭了,鮮有聽說深山還有這個行當,但曾經(jīng)挑炭的生活體驗還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里。
燒炭是一種很辛苦的勞動,白居易《賣炭翁》中寫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睙吭谥袊延袛?shù)千年歷史,人們將樹木砍伐后放入土窯中高溫燒制成板炭。
在我老家,燒炭是冬日山里人的一種勞動、生活方式,為了能賺點副業(yè)錢補貼家用,也為了自家取暖過冬,過去一到冬天,山里一些人家就開始張羅著燒炭。
在炭窯邊,挑炭前,我好奇地這里看看,那里看看,又坐下來聽他們聊天,了解從樹到炭產(chǎn)生的過程。我知道大概有這樣幾道工序:挖窯、砍樹棒、裝窯、封窯、燒窯、封門、開窯、取炭等。挖窯就是在一道土坎上挖一孔新窯。這是燒炭的第一步,是基礎(chǔ),對技術(shù)和經(jīng)驗要求很高,花費時間較多,體力也較大,一般挖一孔新窯,一個壯勞力得用一周多時間才能完成。砍樹棒,就是采集燒炭用的原料,即砍來樹干、樹枝,并將它們截成一定的長度,以窯的高度確定木棒的長度,用作燒炭的原料。裝窯,將砍來的木棒作為燒炭原料,按一定密度裝進窯內(nèi)。封窯,將木棒,或者樹干、樹枝裝進窯內(nèi)之后,用石塊、木棒、泥土等封堵窯門,為了防止密封不嚴、漏氣跑氣,一般要封堵兩三層方可。燒炭,即用柴火燒燃窯內(nèi)的木棒。一般用提前準備好的木柴燒窯。從小窯門處點火,點燃木柴燃燒著窯內(nèi)的木棒,一般要連續(xù)燃燒三四天時間。封門,窯內(nèi)木棒燃燒三四天之后,如看見出煙口出來的煙升空半米高度變成淡青色,證明窯內(nèi)木棒已燃燒完畢,這時方可用石塊、木棒、泥土封堵燒火用的小窯門,當然也要封堵二三層以上,封堵結(jié)實,防止窯內(nèi)高溫氣體沖破窯門,造成窯內(nèi)木炭風化。開窯,就是封堵小門三四日后,待窯內(nèi)木炭棒火星熄滅,窯內(nèi)溫度降低,方可打開大窯門。取炭,從窯內(nèi)將燒成的木炭取出,一窯木炭的燒制過程到此完成。遺憾的是,我沒有住在窯邊,不能看到燒炭、出炭的具體過程。
由于環(huán)保原因,現(xiàn)在燒炭在很多地方被立法禁止,這一行業(yè)正面臨消亡,我以前挑過炭的地方也早關(guān)停了。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