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高風,張雍錠,郭兆軒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2022 年,在疫情反復沖擊與經濟下行的雙重考驗背景下,面對風急浪高的嚴峻國際環(huán)境,中國更好地統(tǒng)籌了經濟社會安全發(fā)展和疫情防控,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年末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率降至5.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全國社會矛盾總量穩(wěn)中有降,刑事犯罪案件同比減少,嚴重暴力犯罪案件、街面和社區(qū)犯罪案件數量持續(xù)下降且占比較低;全國公安機關總體破案數量同比上升,社會安全大局持續(xù)保持穩(wěn)定[2]。全國實現了經濟平穩(wěn)運行發(fā)展、社會持續(xù)和諧穩(wěn)定、絕對貧困人口減少①經過八年持續(xù)努力,近1 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國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60 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2022 年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拓展,守住了不發(fā)生規(guī)模性返貧的底線,脫貧勞動力就業(yè)形勢保持穩(wěn)定,脫貧地區(qū)和脫貧人口收入較快增長。參見:政府工作報告——2023 年3 月5 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EB/OL].(2023-03-14)[2023-03-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314/c1001-32644325.html;2022 年中國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拓展[EB/OL].(2023-01-20)[2023-03-20].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3/01-01/9925765.shtml.和抗擊疫情勝利的“中國之治”奇跡?!爸袊巍钡男Чc全球經濟形勢不穩(wěn)、熱點地區(qū)安全風險持續(xù)外溢和一些國家政局動蕩不安、社會安全形勢嚴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斯里蘭卡、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政治經濟局勢不穩(wěn)定,敘利亞境內沖突不斷,伊拉克爆發(fā)多起暴力與恐怖襲擊事件,南蘇丹部落沖突造成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歐洲在能源緊張、通貨膨脹、經濟衰退背景下,一些國家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和罷工浪潮,社會安全局勢動蕩[3]。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犯罪總體數量、暴力犯罪、街面犯罪均有所增加,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背景下社會治安形勢惡化趨勢明顯。2022 年美國兇殺案數量比2019 年激增了39%,嚴重暴力襲擊案和搶劫案分別增加了4%和19%[4];網絡詐騙、入侵、敲詐等網絡犯罪被害總額超過100 億美元,創(chuàng)五年來最高記錄[5];其中紐約市謀殺、搶劫、入室盜竊、重竊、盜車以及強奸等嚴重犯罪數量同比增長20.4%,街頭社會治安狀況創(chuàng)紐約警察局自2006 年公布重罪犯罪率15 年以來新低[6]。2022 年德國公共交通上的犯罪數量顯著增加,發(fā)生在火車和火車站持刀暴力犯罪數量同比增加一倍多[7]。2022 年法國犯罪數量增加明顯,尤其是家庭暴力、性暴力和入室盜竊增長幅度較大[8]。英國盜竊機動車輛、盜竊手機案件大幅增加[9]。意大利暴力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增加較多[10]。2022 年日本刑事案件20 年來首次增加,比2021年增長5.9%;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7.1%的受訪者感覺“治安惡化”[11]。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fā)展格局的新要求[12]。2022 年,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統(tǒng)籌發(fā)展與安全,持續(xù)深化專項治理與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tǒng)治理和依法治理的中國犯罪治理模式建設[13]。全國持續(xù)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開展常態(tài)化掃黑除惡,依法嚴懲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取得新進展[1]。全國刑事犯罪數量穩(wěn)中有降,犯罪類型結構呈現出嚴重暴力犯罪占比持續(xù)降低、輕罪輕犯占比大幅提升等特點,社會治安秩序良好,社會大局持續(xù)保持穩(wěn)定。
1.全國刑事犯罪案件數量減少
受疫情和疫情防控影響,2022 年全國刑事案件數量同比減少(見圖1)。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數據測算,2022 年全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各類犯罪嫌疑人49.4 萬人、提起公訴143.9 萬人,同比分別下降約40%和18%;同時不起訴率分別為43.4%、26.3%,同比分別上升12.2 個百分點和9.7 個百分點[14]。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近五年審判數據測算,2022 年全國人民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約103.9 萬件、判處罪犯約143萬人,同比分別下降約17%和16%。
圖1 2000—2022 年全國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數量走勢圖 ①2000—2021 年數據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歷年公布的數據整理,參見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2 年數據參見2023 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公布的有關數據。
2.犯罪類型結構變化明顯
近年來我國犯罪類型結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重罪數量持續(xù)下降,輕罪數量持續(xù)增加。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統(tǒng)計,2018—2022 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的前六位犯罪嫌疑人涉嫌罪名依次為:危險駕駛罪、盜竊罪、詐騙罪、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開設賭場罪等(見圖2)[15],其中輕罪輕犯占主導。輕罪的持續(xù)增加標志著大部分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明顯降低。其次,傳統(tǒng)自然犯持續(xù)減少,妨害社會管理類行政犯持續(xù)增加。犯罪類型結構上改變了過去傳統(tǒng)盜竊罪、詐騙罪占絕對比重的特點[16],基于公共安全防衛(wèi)和社會秩序管理的行政犯增多。破壞交通管理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駕駛罪成為被起訴人數最多的犯罪行為,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網絡信息管理秩序犯罪不斷增加。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統(tǒng)計,2018—2022年起訴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62.1 萬人,比前五年上升32.3%[17]。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公布的有關資料顯示,網絡信息安全管理任務艱巨,在2022 年組織開展的13 項“清朗”專項行動中,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5430 余萬條,處置賬號680 余萬個,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解散關閉群組、貼吧等26 萬個,關閉網站超過7300 家[18]。
圖2 2018—2022 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的主要犯罪類型犯罪嫌疑人數量占比圖
“重重輕輕”和恢復性司法已成為國際社會刑事政策發(fā)展趨勢,也是我國貫徹實施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要求,針對性地有效配置刑事司法資源,在嚴懲重罪重犯的同時推進輕罪輕犯輕罰慎押,最大程度地通過執(zhí)法司法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是我國刑事司法政策的發(fā)展方向。根據有關統(tǒng)計,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輕罪案件占全部案件的85.5%[19]。2022 年9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取保候審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充分利用刑事訴訟中取保候審非羈押性強制措施,促進輕罪輕犯“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全面實施,不僅取得了明顯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而且進一步推進了人權保障和刑事司法的現代化。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辦案數據,2018—2022 年訴前羈押率從54.9%降至26.7%,不捕率從22.1%升至43.4%,不訴率從7.7%升至26.3%[17]。
1.針對突出治安問題開展夏季治安嚴打整治活動
針對夏季常發(fā)易發(fā)的違法犯罪類型,結合當地社會治安形勢特點和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工作,2022 年6 月全國公安機關開展了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各地公安機關大力整治社會治安亂象和各類安全隱患,提高街面見警率和快速反應,加強熱點警務,促使警力和社會防控力量向街面犯罪多發(fā)易發(fā)時空和非法涉槍爆物品、管制刀具等暴力工具防控傾斜,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社會面風險隱患,有效防范處置了針對學校、醫(yī)院等重點目標的嚴重暴力案事件。同時,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創(chuàng)新基層現代警務勤務機制,精準打擊防范養(yǎng)老詐騙、電信網絡詐騙等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突出違法犯罪,不僅全面提升了群眾生產生活安全感,而且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治安環(huán)境和氛圍。
2.針對突出違法犯罪開展專項治理
2022 年,針對電信網絡詐騙、跨境網絡賭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特殊群體權益保護和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huán)”,開展了“云劍”“凈網”“昆侖”“斷卡”“清朗”“護苗”“清源斷流”“護校安園”等專項整治行動,持續(xù)開展打擊整治槍爆違法犯罪,依法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深入推進常態(tài)化掃黑除惡。
3.針對突出社會問題加強源頭治理
通過《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反有組織犯罪法》等法律的貫徹實施,加強社會安全行業(yè)管理和源頭治理,預防各類違法犯罪發(fā)生。
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國各地通過“電詐警情零發(fā)案社區(qū)”“可防性案件零發(fā)案社區(qū)”“零發(fā)案社區(qū)”等平安社區(qū)創(chuàng)建活動,基層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大大減少了犯罪誘因和機會,有效預防了違法犯罪的發(fā)生。各地公安機關進一步加強社會面治安巡控,持續(xù)開展“見警察、見警燈、見警車”行動,提高街面見警率,完善快速反應機制,將巡控力量向盜竊、詐騙、尋釁滋事、打架斗毆等傳統(tǒng)街面違法犯罪易發(fā)時空延伸。
2022 年中國嚴重暴力犯罪持續(xù)減少,暴力犯罪和傳統(tǒng)侵犯財產犯罪比重持續(xù)降低,但是利用網絡實施的侵犯人身財產權利犯罪、發(fā)生在網絡空間的犯罪持續(xù)增加,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和針對老年人的詐騙犯罪得以遏制,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持續(xù)得到關注,境外企業(yè)、人員安全風險增大。2022 年發(fā)生的“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①2022 年6 月10 日凌晨,陳某志、陳某亮等人在唐山市路北區(qū)某燒烤店聚餐飲酒,期間陳某志對同在該店就餐的王某某(女)實施騷擾,遭拒后伙同馬某齊、陳某亮等人在分別在燒烤店內、店外便道及店旁小胡同內對王某某及同行就餐人員持椅子、酒瓶擊打或拳打腳踢,致使2 人輕傷、2 人輕微傷,社會影響惡劣。經查明,2012 年以來陳某志等長期糾集在一起,在唐山市等地涉嫌以暴力、威脅等手段,實施非法拘禁、聚眾斗毆、故意傷害、開設賭場、搶劫、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尋釁滋事等刑事犯罪11 起,實施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等行政違法4 起,形成了以陳某志為糾集者的惡勢力組織。該事件發(fā)生后,不僅引起了《人民日報》《法治日報》等主流媒體的評論,而且在社會和網絡媒體上引發(fā)了廣泛的輿論?!昂斡钍й櫴录雹?022 年10 月14 日,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致遠中學高一學生胡鑫宇失蹤。事件發(fā)生后,有關部門和各方力量組織多日調查搜尋未果。2023 年1 月28 日,該生尸體在致遠中學附近的金雞山區(qū)域樹林中被發(fā)現。根據胡鑫宇事件新聞發(fā)布會內容,胡鑫宇系自縊死亡,尸體發(fā)現地系原始第一現場。及其引發(fā)的關于“還能不能安全無虞地深夜擼串”“掃黑除惡在一些地方到底徹底不徹底”“未成年人安全”“校園人身安全”等輿論、謠言,反映了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傳統(tǒng)侵害人身財產權利犯罪仍是影響群眾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群眾關心關注的主要犯罪問題。
1.傳統(tǒng)犯罪數量和比重持續(xù)下降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統(tǒng)計,2022 年全國因殺人、放火、爆炸、綁架、搶劫、盜竊犯罪被起訴的犯罪嫌疑人數量創(chuàng)近二十年來新低,嚴重暴力犯罪起訴人數占比由1999 年的25%下降至2022 年的3.9%[19]。2018—2022 年殺人、搶劫、爆炸等嚴重暴力犯罪在數量上和占犯罪總數比例上都呈減少和下降趨勢,相比前五年起訴人數下降27.8%[19];起訴嚴重暴力犯罪和涉槍涉爆、毒品犯罪81.4 萬人,相對2013—2017 年同比下降31.7%[17]。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統(tǒng)計,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總體呈持續(xù)下降態(tài)勢,全國人民法院審結的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數從2013 年的7.5 萬件9.57 萬人,下降至2022 年的4.5萬件5.28 萬人[20]。根據公安機關的統(tǒng)計,2022年全國持槍、涉爆案件同比下降 21%和19%[21],同時全國已連續(xù)六年沒有發(fā)生暴力恐怖襲擊事件[22]。
2.社會矛盾糾紛引發(fā)的報復型暴力犯罪頻發(fā)
隨著經濟糾紛、鄰里矛盾、感情糾葛、疫情沖擊等多元社會矛盾風險的疊加,2022 年尤其是年末全國范圍內由經濟糾紛、鄰里矛盾、感情糾葛等引起的“民轉刑—刑轉命—命轉多”報復型嚴重暴力犯罪多發(fā),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據有關媒體報道,2022 年先后有“1·23江西鷹潭故意殺人案”①2022 年1 月23 日20 時30 分左右,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qū)洪湖鄉(xiāng)東陽村李家村李某因經濟糾紛,酒后持水果刀行兇造成李某某、李某及親屬4 人死亡、4 人受傷。“7·26 四川沐川持槍傷人案”②2022 年7 月26 日,四川省沐川縣李某因感情糾葛、債務糾紛,先后持槍擊傷楊某(女)及其堂弟2 人后又持械殺害楊某親屬3 人。“11·7 陜西商洛故意殺人案”③2022 年11 月7 日下午,陜西商洛市商州區(qū)夜村鎮(zhèn)夜村社區(qū)王某良因鄰里矛盾,使用斧頭砍殺多人,致7 人死亡、2 人受傷。“12·30江西余江故意殺人案”④2022 年12 月30 日上午9 時許,江西余干縣梅港鄉(xiāng)寨上村李家坂小組村民周某因經濟糾紛,酒后持水果刀行兇,造成李某某、李某及親屬4 人死亡、4 人受傷。等多起針對個人的報復型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發(fā)生;全國各地先后發(fā)生了“2·12 沈陽公交車爆炸案”⑤2022 年2 月12 日17 時55 分左右,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qū)黃河大街和寧山中路交叉口附近,一輛232 路公交車發(fā)生爆炸,造成1 人死亡、2 人重傷、40 余人輕傷?!?·26 河南安陽持刀傷人案”⑥2022 年2 月26 日晚,在河南安陽市文峰區(qū),趙某先后持刀當街行兇,致3 名兒童2 人死亡、1 人受傷?!?·20 河北邯鄲轎車撞人案”⑦2022 年3 月20 日16 時36 分,在河北邯鄲市交通路口,劉某北駕車在便道沖撞非機動車輛及行人,造成4 人死亡、14 人受傷?!?·3 江西安福持刀傷人案”⑧2022 年8 月3 日,江西省吉安市安??h劉某輝持械竄至某私立幼兒園行兇傷人,導致4 人死亡、6 人受傷。等多起針對不特定人群的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
3.常態(tài)化掃黑除惡向網絡領域延伸
電視劇《狂飆》的熱播、熱推和熱議,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及其成果成效的擁護和認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安全、正義、法治和風清氣正政治生態(tài)的更高渴求和期盼。
在常態(tài)化推進掃黑除惡背景下,黑惡勢力犯罪案件大幅減少。全國公安機關以《反有組織犯罪法》《公安機關反有組織犯罪工作規(guī)定》貫徹實施為契機,持續(xù)與有關行業(yè)部門協(xié)同深化信息網絡、交通運輸、工程建設、自然資源、教育醫(yī)療、金融放貸、市場流通等重點行業(yè)領域的專項整治,2022 年先后打掉涉黑社會性質組織、惡勢力犯罪集團160 個、1520 個,破獲相關刑事案件2 萬余起[23]。2022 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黑涉惡犯罪1.4 萬人,同比下降約三分之一[24]。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有關數據測算,2022 年全國法院審理涉黑涉惡犯罪2500 多件、12600 多人,同比均持續(xù)下降。
利用信息網絡實施敲詐勒索、強迫交易等違法犯罪的黑惡勢力組織犯罪凸顯。與傳統(tǒng)黑惡勢力犯罪相比,網絡黑惡勢力犯罪不僅具有網絡違法犯罪技術化、鏈條化、產業(yè)化、跨時空等特點,而且具有違法犯罪形態(tài)隨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和網絡應用新場景不斷變化的特征。面對網絡空間裸聊敲詐、網絡套路貸、網絡軟暴力催收、網絡惡意索賠、輿情敲詐、網絡水軍滋事、網絡暴力傳銷等有組織犯罪新形態(tài),常態(tài)化掃黑除惡向信息網絡重點領域拓展延伸。2022 年8 月,公安部會同其他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開展打擊懲治網絡黑惡犯罪專項行動的通知》,推動常態(tài)化掃黑除惡向信息網絡空間縱深開展。根據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網絡黑惡勢力犯罪的典型案件[25-26],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惡勢力組織,通過跨境裸聊、負面輿情實施敲詐勒索,通過軟暴力、網絡水軍實施尋釁滋事、強迫交易,是主要行為方式和罪行;同時呈現出下列特點:犯罪組織和主體虛擬化、年輕化、專業(yè)化,組織形式企業(yè)化、犯罪過程程式化、犯罪地點分散化,被害群體多樣化、廣泛化、虛擬化。
4.食品、藥品和環(huán)境領域犯罪更趨復雜
食品藥品領域傳統(tǒng)犯罪持續(xù)減少,但網上網下交織、新舊業(yè)態(tài)領域疊加、多種違法犯罪行為鏈條化特征明顯,食藥環(huán)領域違法犯罪形勢依然嚴峻復雜。2022 年3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辦理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強調了嚴懲危害藥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導向,針對司法實踐反映突出的法律適用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制售假劣藥、妨害藥品管理、非法收購銷售騙保藥品等犯罪行為的定罪量刑標準。
非法販賣處理廢機油、廢油桶等形成了黑灰產業(yè)鏈條,非法傾倒污染環(huán)境類案件仍高發(fā)[27]。非法盜采、盜挖砂石資源與破壞環(huán)境、黑惡勢力犯罪、腐敗犯罪相互交織滲透,存在著向社會穩(wěn)定傳導的風險。
在全要素、全環(huán)節(jié)、全鏈條嚴厲打擊食藥環(huán)和侵犯知識產權等領域違法犯罪“昆侖2022”專項行動中,全國公安機關偵破刑事案件8.4 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1.6 萬余名,同比分別增加12%和17%;全國公安機關聚焦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污染防治、野生動物保護、環(huán)境資源安全和生物安全,部署了“昆侖2023”專項行動,切實保障民生領域的“吃、住、用”安全[28]。
1.以互聯(lián)網為手段、對象和空間的網絡犯罪持續(xù)增加
根據檢察機關的統(tǒng)計分析,網絡犯罪持續(xù)大幅上升,危害日益嚴重,寄生網絡黑灰產的幫助信息網絡犯罪信息活動犯罪數量逐年大幅增加[17]。2018—2022 年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利用網絡實施詐騙、賭博、傳播淫穢物品等犯罪71.9萬人,年均上升43.3%;起訴非法買賣電話卡和銀行卡、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提款轉賬等犯罪從2018 年的137 人增至2022 年的13 萬人[17]。2022 年全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持續(xù)高發(fā)多發(fā),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不僅數量明顯上升,而且已經成為起訴人數排名第三的罪名[19]。2022年全國檢察機關分別起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3 萬多人和12.9 萬多人[29]。2018—2022 年全國人民法院審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網絡詐騙案件、“網絡水軍”“網絡黑公關”等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lián)犯罪案件22.6 萬件[20]。根據上海檢察機關的分析,2022 年涉眾型網絡經濟犯罪案件有所回落,利用網絡實施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案件數同比均有所下降[30]。
2.網絡犯罪與新業(yè)態(tài)和新技術伴生性強
“卡商”“號商”“貓池窩點”“接碼平臺”“養(yǎng)號平臺”等網絡賬號、固話語音專線、簡易組網虛擬撥號設備(GOIP)生產銷售、跑分洗錢等黑色產業(yè)鏈成為支撐電信網絡詐騙、跨境網絡賭博、“網絡水軍”等網絡違法犯罪高發(fā)的主要技術手段。2022 年全國公安機關針對涉詐黑灰產鏈條推進深入“斷號”行動,偵辦案件1.1 萬余起,嚴厲打擊接碼平臺、“貓池窩點”、GOIP 各類黑產設備生產銷售、GOIP 簡易組網、手機黑卡、網絡黑賬號、涉詐固話語音專線、跑分洗錢等各類黑灰產違法犯罪行為[31]?!渡虾>W絡犯罪檢察白皮書(2022)》顯示,2022 年利用網絡實施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首次超過網絡賭博類犯罪,成為網絡犯罪中起訴數量僅次于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詐騙罪(電信網絡)的罪名;針對或利用計算機或網絡系統(tǒng)漏洞、數據篡改等實施的犯罪危害后果嚴重且證據收集固定、定罪量刑難度較大;利用虛擬貨幣洗錢或為幌子實施非法集資、詐騙的案件時有發(fā)生[30]。
跨境網絡賭博犯罪數量大幅增長。賭博集團境內外勾結,線上線下組織招賭、吸賭、參賭或組織出境直接參與線下賭博現象突出。2022 年全國公安機關持續(xù)嚴厲打擊重大跨境賭博犯罪集團、境內招賭吸賭團伙、非法資金通道和網絡技術平臺,偵辦跨境賭博相關犯罪案件3.7 萬余起,分別查獲網絡賭博平臺和線下賭場2600 余個、1100 余個,打掉非法支付平臺和地下錢莊2500余個、非法技術服務團隊1200 余個、賭博推廣平臺1600 余個;同時會同有關行業(yè)部門,針對涉賭銀行賬戶和支付機構、涉賭網站和APP、涉賭參賭人員出入境管理等開展全領域、全鏈條聯(lián)防聯(lián)控和犯罪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32]。
3.經濟犯罪增加且網絡化趨勢明顯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統(tǒng)計,2018—2022 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62.1萬人,比前五年上升32.3%。其中,起訴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金融犯罪18.5 萬人,比前五年上升28.2%;起訴騙取出口退稅、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等涉稅犯罪5.8 萬人,比前五年上升29.3%[17]。經濟犯罪的增長是當前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從數量向質量、從速度向安全、從效率向公正、從先富向共富轉型過程中的陣痛,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問題、風險的體現。
隨著非法集資治理體系的健全完善,非法集資類案件職業(yè)化、網絡化趨勢明顯,虛擬貨幣和非銀行支付成為新型犯罪結算和洗錢工具,網絡傳銷凸顯,老年人成為主要的潛在被害群體,因非法集資引起的非法聚集和集體信訪事件有效減少,理性平和表達訴求成為常態(tài)[33]。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與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等日常生產生活商品的行為相交織,且數量有所增加。2022 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侵犯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及商業(yè)秘密等犯罪1.3 萬人,比2018 年上升51.2%[17]。同時犯罪行為方式從傳統(tǒng)的復制使用、制假售假向利用深度鏈接、視頻解析、網路爬蟲、直播帶貨等網絡技術工具、平臺延伸,網絡化趨勢突出。根據上海市檢察機關的統(tǒng)計分析,2022 年利用網絡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受理178 件390 人,大約占利用網絡實施經濟犯罪案件的40%,其中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案件數占90.45%;利用網絡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是侵犯著作權犯罪案件的主體[30]。
1.針對老年人的詐騙犯罪方式多樣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12]。因此,嚴厲打擊防范針對老年人的違法犯罪和加強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刑事政策和社會政策的方向。當前針對老年人的電信網絡類詐騙、投資類詐騙、保健品類詐騙、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醫(yī)療保健類詐騙、集資類養(yǎng)老詐騙、情感婚戀類詐騙、以房養(yǎng)老類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突出,社會反應強烈。2022 年4 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半年的打擊整治養(yǎng)老詐騙專項行動,嚴厲打擊職業(yè)詐騙團伙、窩點,開展精準被害宣傳教育和預測預防,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各種涉詐亂象環(huán)境。在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中,全國公安機關重點打擊整治以提供“養(yǎng)老服務”、投資“養(yǎng)老項目”、銷售“養(yǎng)老產品”、宣稱“以房養(yǎng)老”、代辦“養(yǎng)老保險”、開展“養(yǎng)老幫扶”等為幌子的違法犯罪活動[34]。2022 年全國公安機關破獲養(yǎng)老類詐騙案件3.9 萬余起,打掉團伙4730 余個,追贓挽損價值300 余億元人民幣[35]。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調查統(tǒng)計,養(yǎng)老詐騙違法犯罪得到有力遏制,82% 的群眾認為養(yǎng)老領域各種亂象減少,群眾對專項行動的滿意度達86%[36]。
2.未成年人犯罪和被害數量有增長趨勢
從全國檢察機關的辦案數據來看,疫情防控期間受理審查逮捕、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數明顯增加。其中,14 至16 周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量明顯增長,低年齡段未成年人犯罪數量比重有增長趨勢。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統(tǒng)計,2018—2021 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未成年人犯罪24.9 萬人,年均上升8.3%;2022 年1—9 月,受理審查起訴5.6 萬人,同比上升6.4%[37]。起訴不滿16 周歲的未成年人從2018 年3534 人上升至2021 年5334 人,分別占同年起訴未成年人的比例從8.9%上升至15.1%,2022 年1—9 月持續(xù)增長至17.3%[38]。
傳統(tǒng)的盜竊、聚眾斗毆、尋釁滋事、強奸、搶劫等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類型,未成年人涉嫌嚴重暴力犯罪的比例約占全部犯罪人的三分之一,基本保持穩(wěn)定。根據全國檢察機關的辦案情況,2018 年至2022 年9 月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類型依次為盜竊、聚眾斗毆、尋釁滋事、搶劫、強奸和故意傷害,該六類犯罪人數占受理總數的76.5%[39]。
總體未成年人重罪比例有所下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統(tǒng)計,判處的未成年人罪犯由2013年的5.6 萬人減少到2022 年的2.8 萬人[20]。近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對主觀惡性不大、犯罪情節(jié)較輕的涉罪未成年人“少捕慎訴慎押”,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率逐年上升。2022 年涉罪未成年人不捕率、不訴率、附條件不起訴適用率分別為68.5%、59.9%、36.1%,比2021 年增加18.1 個、20.8 個、6.4 個百分點[40]。
未成年人涉新型網絡犯罪增長較快,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犯罪人數逐步增加,組織、利用未成年人進行違法犯罪的行為有所增長,未成年人被利用實施敲詐勒索、盜竊、販毒、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也是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突出問題。同時,未成年人也是網絡犯罪高被害率群體,直播打賞、網絡游戲、網絡購物等均是未成年人被害的主要欺詐形式。
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強奸、猥褻、尋釁滋事、搶劫、交通肇事、盜竊等是未成年人被害的主要犯罪類型,其中14 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被害的主要群體,占比超過一半[38]。全國范圍內校園安全專項整治、預防性侵害、防控校園欺凌等工作機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22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共起訴校園暴力和欺凌犯罪680 余人,同比下降35.6%[41]。
3.境外企業(yè)、人員社會安全風險加劇
2022 年4 月26 日下午,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學孔子學院班車在校內遭遇自殺式恐怖襲擊,造成3 名中國公民在內的4 人死亡[42]。在國際環(huán)境日益復雜、地緣沖突不斷和逆全球化凸顯的背景下,我國境外機構、企業(yè)、項目和人員面臨的社會安全風險加劇。一方面,我國境外企業(yè)人員、項目面臨著所在國家武裝分裂組織、恐怖組織的暴力襲擊風險。2023 年3 月19 日在中非共和國發(fā)生的針對中資企業(yè)的造成多名中國公民傷亡的武裝襲擊事件說明了社會安全風險的嚴重性[43]。另一方面,面臨著因政局動蕩、地區(qū)沖突和經濟下行導致的社會治安混亂的安全風險。2022 年以來,中國領事服務網先后發(fā)布了多個國家安全風險提醒,近期又提醒謹慎前往烏克蘭、南蘇丹、阿富汗、巴基斯坦、敘利亞、中非、秘魯等國家。①參見中國領事服務網有關中國公民加強安全防范的提醒http://cs.mfa.gov.cn/。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12]。因此,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應急管理體系迫在眉睫。
2023 年持續(xù)面臨著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放緩、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外部打壓遏制持續(xù)上升、通脹和失業(yè)壓力加大、市場和金融風險隱患多等多重風險挑戰(zhàn)和后疫情時代各種矛盾風險疊加共振。2023 年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全國各地競相開展全力拼經濟措施,全速推進經濟增長,預計違法犯罪機會隨之增加、犯罪誘因逐步增多,犯罪發(fā)案數量將有所增長,經濟生產領域積累的風險“冒煙著火”現象和投機“釣愚”現象將導致經濟犯罪增加。因此,在經歷過三年疫情沖擊、全國各地“全力拼經濟”的2023 年,統(tǒng)籌發(fā)展與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fā)展,及時有效地防范社會安全領域的“黑天鵝”“灰犀?!爆F象顯得尤為關鍵。
2022 年9 月23 日,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qū)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引起社會輿論的“唐山燒烤店打人案”。隨著案件的深入調查,一個長期在唐山市等地以暴力、威脅等手段實施非法拘禁、聚眾斗毆、故意傷害、開設賭場、搶劫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惡勢力組織浮出水面。這一事件及引起的社會輿論說明,一方面違法犯罪作為隱藏在社會中的潛在社會安全風險隨時隨地可能發(fā)生,另一方面社會治理和社會面防控仍需加大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有專家研判:“犯罪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刑事犯罪處于高發(fā)期、轉型期的態(tài)勢沒有根本改變,犯罪的網絡化、職業(yè)化趨勢更加明顯,組織化、產業(yè)化、國際化特征更加突出,打擊治理工作任務更加艱巨”[44]。因此,在看到“中國之治”效果和平安中國建設成就的同時,也應當清醒認識到潛在的違法犯罪與人民群眾安全需求的不均衡性,社會不僅仍存在一定量的犯罪暗數,而且也存在著社會治理深度廣度不充分的問題。
疫情沖擊下經營困難或收入不穩(wěn)定群體可支配存款收入減少,傳統(tǒng)的盜竊、詐騙、搶劫、搶奪等可能會有所反彈,2023 年初已經呈現出入室盜竊、街面盜竊車內財物等犯罪增多的跡象。2023 年全國公安機關一方面要求依法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兒童權益和“黃賭毒”“食藥環(huán)”“盜搶騙”等突出違法犯罪,另一方面加強重點區(qū)域、部位和人員密集場所的巡防巡控,推進示范城市創(chuàng)新和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45]。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yōu)化和出入境管理措施的放開,需要提防已經遏制住高發(fā)態(tài)勢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階段性反彈。
經濟社會經受三年的經濟下行和疫情沖擊后,社會矛盾風險新舊疊加,并更趨多元復雜。一方面,社會生產生活中矛盾糾紛“燃點”新舊交織疊加;另一方面,經濟金融行業(yè)領域“爆點”逐步增多。這些“燃點”“爆點”容易轉化成嚴重暴力犯罪或非法聚集性事件,甚至演化為大幅降低社會安全感的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嚴重威脅社會安全穩(wěn)定和群眾安全感。當前在排查化解存量社會矛盾糾紛的同時,應建立社會政策、刑事政策、法律法規(guī)制定及實施的潛在社會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加強社會管理、司法執(zhí)法的過程性評價監(jiān)督,盡量避免矛盾糾紛的增加。2023 年全國公安機關一方面要求依法嚴厲打擊涉槍涉爆、嚴重暴力殺人等嚴重危害群眾安全感的犯罪;另一方面,健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yè)、重點群體風險監(jiān)測預警處置機制,及時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風險[46]。
雖然在反恐維穩(wěn)法治化常態(tài)化背景下,全國已連續(xù)六年沒有暴恐案事件發(fā)生[22],但是從當前面臨的外部壓力和內部風險來看,我國面臨的暴力恐怖風險,尤其是境外企業(yè)、人員面臨的風險,仍是最直接的現實威脅,反恐怖反分裂局勢依然復雜嚴峻。隨著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精準打壓和四面圍堵,需要提防危害國家安全領域的犯罪和境外企業(yè)、人員的安全問題。
互聯(lián)網泛在互聯(lián)使得社會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越來越依賴于網絡,犯罪現象已經被植入了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基因。寄生互聯(lián)網和新業(yè)態(tài)的新型犯罪和“黑灰產”,利用網絡實施詐騙、賭博、敲詐勒索、盜竊等傳統(tǒng)犯罪,已經成為社會安全領域的“灰犀?!保鸩接绊懼罕姷纳a生活和安全感。
以元宇宙、ChatGPT、無人駕駛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領域可能出現的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數據犯罪、侵犯人身財產權利犯罪及科技倫理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近期全球范圍內發(fā)生的多起因使用ChatGPT 導致的數據泄露事件和關于人工智能安全隱患的熱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應當加大對該類犯罪的研究力度,不斷提高法律政策的預見性。
根據2023年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犯罪變化趨勢,全國政法機關持續(xù)推進掃黑除惡常態(tài)化,創(chuàng)新打擊治理新型犯罪機制手段,依法嚴厲打擊涉槍涉爆、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販槍、網絡黃賭毒等突出違法犯罪,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力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全國公安機關進一步強調著力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加強預測警務、主動警務、預防警務,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能力,健全社會安全治理體系,積極推動公共安全、社會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一方面,公安部實施《加強新時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進一步強調派出所主防職能定位,強化主防理念、落實主防責任,加快構建同城鄉(xiāng)基層治理體系相適應的基層現代警務機制;另一方面,全國公安機關深入開展“百萬警進千萬家”“零發(fā)案社區(qū)創(chuàng)建”等活動,完善矛盾糾紛常態(tài)化排查化解機制,滾動式排查上學就業(yè)、勞資債務、家庭鄰里等突出矛盾隱患,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推動深化源頭治理[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