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游覽能使人增長見識,放松身心,培養(yǎng)審美情操。把游覽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寫下來,便是游記。寫游記,既可與人分享,又可日后回味。游記的內(nèi)容很廣泛,可以寫黃山、太湖、長城、故宮等風(fēng)景名勝,可以寫果園、植物園等身邊景物,還可以適當引入與景物有關(guān)的歷史傳說、名人逸事、風(fēng)土民俗等。
一、梳理游蹤,有條不紊地記
游覽時,景物隨著腳步的移動而不斷變化。寫游記前,可以先畫一張游覽路線圖。即使游覽時沒有按一定的順序,畫路線圖時也要整理出合理的順序,列出最具特色的三四處景點。請看兩位作者關(guān)于“迪士尼樂園”的游覽路線圖,想一想哪一份符合游記的要求?
圖1羅列了游樂項目,圖2羅列了主要景點。游記不屬于游玩體驗類的記事作文,所以應(yīng)側(cè)重寫自己在景點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設(shè)計游覽路線圖時,應(yīng)重點關(guān)注景物,有選擇地列出景點,因此圖2更符合游記的選材要求。
二、設(shè)計過渡,前后連貫地記
寫游記時,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通常用過渡句或過渡詞承上啟下,自然銜接。表示過渡的詞句中,除包含點明游覽位置的詞語,還包含“穿過”“繞過”“沿著”“離開”“登上”等和“走”有關(guān)的詞語。
例如袁鷹的《頤和園》一文,用過渡句來串聯(lián)景點:“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薄皬娜f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痹偃绫桃啊镀咴碌奶焐健芬晃模眠^渡詞來串聯(lián)景點:“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
不難看出,兩篇游記中的過渡句、過渡詞的形式是多變的,它們就像橋梁一樣,把景點自然地銜接了起來,將游覽地點的轉(zhuǎn)換交代得一清二楚,使得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
三、分清主次,詳略得當?shù)赜?/p>
一次游覽,看到的景物很多,千萬不能記“流水賬”。那些具有鮮明特色的,讓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才是游記寫作的重點,應(yīng)該集中筆墨將其特點寫具體。其余景物則可略寫,甚至不寫,力求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頤和園》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二百七十三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fēng)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微風(fēng)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氣派的大門、雄偉的大殿,作者一筆帶過,長廊的廊檐和地面,只字未提。作者之所以重點描寫長廊的長、橫檻上的畫和兩旁的花木,是因為這三方面是長廊獨一無二的地方,是作者印象深刻的地方,自然是最值得寫的地方。
四、聯(lián)通感官,情景交融地記
善于調(diào)動眼、耳、口、鼻、身等感官去觀察和體會,才能充分把握景物特點,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此外,還可以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描寫景物的同時,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緒、感受,令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一起讀葉圣陶《記金華的雙龍洞》中的選段: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作者從觸覺、視覺、聽覺、感受等多角度描寫孔隙,用細膩的語言、夸張的表達,把孔隙的窄小寫得生動形象,把作者的緊張描寫得淋漓盡致。如此情景交融的表達效果,正是由于作者寫作時把多種感官的觀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你游覽過哪些地方?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請選擇印象最深的一個地方,按照游覽的順序?qū)懸黄斡洠延斡[過程中的見聞和感受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