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美國詩人奧登說:“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的話,那么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卡夫卡?!笨ǚ蚩ㄎ墓P明凈而想象奇詭,善于用非傳統(tǒng)的方式去構建一個悖謬的、荒誕的、非理性的現(xiàn)實;而這個現(xiàn)實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比自然現(xiàn)實更為真實,能使讀者更為悚然、更為驚醒,使人對自身、對社會的認識與批判更為深化和強烈。
名作選粹
在法的門前
卡夫卡
在法的門前站著一位門警。一位鄉(xiāng)下人來到他的身邊,請求進入法的大門。但門警說,他現(xiàn)在不能準許他進去。這個人考慮了一下,問道:那么他以后是否可以進去。
“有可能,”門警說,“但現(xiàn)在不行?!?/p>
由于法的大門一如往常總是敞開著,而門警也已走到了一旁,這人就躬下身去,以便透過大門看看內(nèi)部情形。門警見此笑著說:“如果它那么吸引你,那就試試,不顧我的禁令,往里走好了。不過請注意:我是強大的。而我只不過是最低級的門警。但一個個大廳都站著門警,一個比一個強大。連我看到第三個就不敢再看了。”
這樣多的難關真是出乎鄉(xiāng)下人的意外;他以為,法律嘛應該是人人都有份的,隨時都可以進入它的大門的,但當他現(xiàn)在仔細地打量了一下穿著皮大衣的門警,看到他那高高的大鼻子,他那韃靼人的稀稀拉拉、又長又黑的胡子,他決心寧可等下去,直到他獲準進去為止。
門警給了他一張小板凳,讓他在門旁坐下。他在那里坐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做了很多次要求讓他進去的嘗試,門警都被他的請求弄疲倦了。門警時不時地對他進行三言兩語的盤問,打聽他是什么地方人,以及別的許多事情。但那都是些干巴巴的提問,仿佛都是些大老爺們在提似的。而末了總是對他說:他還是不讓他進去。鄉(xiāng)下人為這次出門帶了很多很多東西,該花的都花了,不管如何,還得把貴重的留下,用來賄賂門警。門警呢,他什么都照收不誤,但同時卻說:“我收下這些僅僅是為了免得你以為耽誤了什么?!?/p>
在這年年歲歲的等待過程中,鄉(xiāng)下人幾乎從不間斷觀察這位門警。別的門警他都忘了,而這第一位似乎是他進法的大門的唯一障礙。他詛咒這個不幸的偶然性。在頭幾年里他毫無顧忌地大聲咒罵,后來,他老了,還在喃喃訥訥地罵個不停。他變得幼稚可笑。由于他長年研究門警,連他皮領上的跳蚤都認得出來,他也請求跳蚤幫他忙,使門警改變態(tài)度。最后他的視力變?nèi)趿?,他搞不清是他周圍真的變暗了呢,抑或僅僅是他的眼睛造成的錯覺。但是現(xiàn)在他倒確實認出了一道正從法的每一重大門發(fā)出的永不熄滅的光環(huán)。眼下他活不長了。在臨終前,他在腦子里把一生的全部經(jīng)驗集聚成迄今尚未向門警啟口的問題。由于他那僵硬身體已不能再站起來了,他只向他示個意。門警不得不深深躬下身去,因為兩個人個子的差別正朝著對鄉(xiāng)下人不利的方向變化。
“你現(xiàn)在到底還想知道什么呢?”門警問道,“你真是不知滿足啊?!?/p>
“人人都在追求法,”鄉(xiāng)下人說道,“但在這么許多年里卻沒有一個人要求進法的大門,這是何故呢?”
門警看出此人已經(jīng)走到他的盡頭了,為了讓他正在消失的聽覺還能聽得見,他對他大聲號叫道:“這里再也沒有人能夠進去了,因為這道大門僅僅是為你而開的。我現(xiàn)在就去把它關上?!?/p>
賞讀
鄉(xiāng)下人試圖進入自己的希望之門,而且,從道理上來講,這個門應該是向他敞開著的。但是,他卻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碰到了永遠也沖不破的無形而又強大的力量,等待他的只有希望破滅的痛苦。這顯然具有隱喻人生困境的深刻內(nèi)涵。
作家風采
卡夫卡的“蝸居”
危笑天
布拉格舊城區(qū)黃金巷22號是卡夫卡的一處故居。當年,卡夫卡的妹妹為了讓他有一個清靜一點的寫作環(huán)境就把房子借給了他。巷子是個死胡同,德語形象地稱為“口袋弄”。傳說是16世紀魯?shù)婪蚨涝谖粫r,煉金術士居住的地方,故名“黃金巷”。卡夫卡曾于1916年11月至1917年5月在這里居住。
這是一間紅瓦藍墻的小屋,房子低矮得可怕,一進門就得低頭彎腰??偯娣e不到10平方米,除了書桌跟一張小床,幾乎再也放不下其他東西了。當年的卡夫卡就在這壓抑窄小的蝸居里,度過了數(shù)個漫長的寒夜,以病弱之軀就著爐火取暖,寫下了長篇小說《城堡》等作品。
在世界文學史上,卡夫卡絕對是一個異數(shù)。一方面,是身份認定上的矛盾性與特殊性:他是奧匈帝國的臣民,生長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做小職員,母語是德語,血統(tǒng)是猶太人,而他本人又終生與猶太人的生活、宗教和習俗保持著非常大的距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生前寂寞、死后榮耀”的典型——生前窮困潦倒、顛沛流離,死后卻備受推崇,一躍成為現(xiàn)代派文學的鼻祖,被大師級人物薩特和加繆都尊稱為“師長”;而整座布拉格城更是借卡夫卡之名,成為世界各地游客前來拜訪的圣地;這條黃金巷也因有卡夫卡的這間“蝸居”,而閃耀著黃金般璀璨的人文之光。正如卡夫卡的好友說的那樣:“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p>
卡夫卡的故居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裝成一家書店,窄窄的書架上擺滿各種版本的卡氏書籍,來來往往的游客絡繹不絕。我凝視著這間平實的小屋,突然想到:這間蝸居與附近的皇宮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呀!人們參觀巍峨皇宮,只是去艷羨皇家的奢華與富貴,而朝拜這間陋室,卻是憑吊一顆憂郁而孤獨的靈魂。
心語
卡夫卡做了一輩子小職員,卻依舊不影響他成為一個20世紀文壇都為之脫帽的大師。大師已逝,但他仍憑借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光芒,永遠留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