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 長豐縣文物管理所
內(nèi)容提要:2019年4月—2020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長豐下塘鎮(zhèn)埠里墓地開展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實際清理西漢至宋代墓葬15 座。兩座北宋末期的墓葬M13 和M14 規(guī)模較大,結(jié)構(gòu)特殊,出土器物精美,頗具代表性。M13 為帶墓道的仿木結(jié)構(gòu)八邊形單室磚墓,出土了陶器、瓷器、銅器、銀器、漆木器和墓志等;M14 為帶墓道的長方形單室磚墓,墓室外頂部呈龜背狀,出土了銀器和銅器。這兩座墓葬資料為研究安徽江淮地區(qū)家族墓葬制度、埋葬習(xí)俗、地面建筑形態(tài)以及當(dāng)時的社會形態(tài)、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等提供了新的資料。
埠里墓地位于安徽省長豐縣下塘鎮(zhèn)埠里社區(qū)魯莊南。墓地位于一低矮丘陵的南坡,其北界為丘陵的陵脊,西界和南界地勢低洼,系一條古河道,東界為一條小沖溝(圖一)。為配合基本建設(shè),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zhǔn),受安徽省文物局委托,2019年4月—2020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長豐縣文物管理所聯(lián)合對墓地展開搶救性發(fā)掘。墓地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約550、南北寬約360 米,總面積約18.8 萬平方米。此次發(fā)掘?qū)嶋H清理西漢至宋代墓葬15 座(圖二)。其中M13 和M14 為北宋時期墓葬,規(guī)模較大,形制特殊,出土器物精美?,F(xiàn)將這兩座墓葬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長豐縣埠里墓地位置示意圖
圖二// 長豐埠里墓地2019—2020年考古發(fā)掘墓葬分布平面圖
安徽長豐埠里墓地北宋墓M13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1.M13墓室俯拍
2.M13甬道及封門(西北—東南)
3.青白釉瓜棱腹注子套裝[M13∶1,左:注子(M13∶1-1),中:注碗(M13∶1-2)]
4.青白釉瓷盞(M13∶9)
5.青白釉瓷盞托(M13∶10)
安徽長豐埠里墓地北宋墓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1.M14墓室外觀(北—南)
2.M14仿木結(jié)構(gòu)門樓
3.M14墓室頂部
4.陶瓶(M13︰4)
5.銅鏡(M13︰5)
該墓為帶墓道的八邊形單室磚墓,開口距地表深約0.4~0.6 米。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方向156°。通長10.32、寬6.9 米(圖三)。墓葬遭盜擾嚴(yán)重,墓室頂部基本不存。
圖三// M13平、剖面圖
墓道 位于墓門南端。平面大致呈長方形,長約4.52、寬約1.63 米,東西兩壁陡直,人為加工痕跡明顯。墓道南端伸出一級臺階,與墓道同寬,進深0.81~0.92 米;中間呈坡狀,略下凹,坡長約4.26 米,坡度42°;北端約0.4 米長系平底,與墓門地面平齊。墓道填土稍加夯打加工,夯層不太明顯。
墓門 位于墓道北端,栱形門洞頂部略有坍塌,門洞以上不存。封門磚錯角斜向平鋪壘砌而成。殘高1.74米。
甬道 位于墓門北端,磚砌,券頂,頂部略有坍塌,起券位置距墓室地面高約0.96 米。甬道內(nèi)寬1.28、殘高1.47、進深0.64 米。在甬道地面略中部以一順一丁的方式壘砌一層,形成類似門檻的設(shè)施(彩插八︰2)。
墓室 南接甬道。土壙平面大致呈圓形,直徑約6.9 米,口大底小,于墓葬開口向下約1.14 米處設(shè)置二層臺,臺寬0.2~0.6 米。土壙中用青磚砌筑墓室,墓室下部略呈長方形,南北內(nèi)長約3.84、東西內(nèi)寬約3.38 米,直壁直角。在距墓室地表約0.52 米處于四個拐角向上漸內(nèi)收成八邊形結(jié)構(gòu)。因早期盜擾,頂部基本不存,情況不明(彩插八︰1)。
墓室棺木、人骨皆不存。鋪地磚以方磚錯縫平鋪為主,邊緣局部以長條形磚填補。
墓室用磚分楔形、方形和長條形磚三種︰楔形磚主要用于甬道券頂,尺寸為長38、寬18、厚6/5 厘米;方磚主要用于墓室鋪地,尺寸為長34、寬34、厚6 厘米;長條形磚主要用于墓室四壁及封門,尺寸為長38、寬18、厚6厘米。
共16 件(套)。分陶器、瓷器、銅器、銀器、漆木器和墓志六大類。
1.陶器
陶瓶 2 件。器身修長,略有變形。泥質(zhì)灰陶。侈口,卷沿,寬方唇下垂,長束頸,斜肩,腹部微鼓,大平底略內(nèi)凹。唇面有較深的凹槽,頸及上腹部飾瓦棱紋數(shù)周。沿及器內(nèi)腔有較明顯的輪制痕跡。M13︰3,口徑25.8、最大腹徑26.6、底徑21.4、通高49.2 厘米(圖四︰1)。M13︰4,口徑25.6、最大腹徑26.4、底徑22、通高50.8 厘米(圖四︰2;彩插九︰4)。
圖四// M13出土陶瓶
2.瓷器
青白釉瓜棱腹注子套裝 1 組2 件(編為1 個號,M13︰1)。由注子、注碗組合而成(彩插八︰3)。通高18.7 厘米。注子最大腹徑11.2、圈足外徑6.4、高15.2 厘米。注碗口徑14.6、圈足外徑8.3、高12.6厘米(圖五︰1)。
注子 M13︰1-1,由注蓋、注身組合而成。注蓋完整,注身斷裂,粘接修復(fù)完整。蓋呈傘狀,深嵌于注口頸上,蓋面凸起,呈團菊狀,正中設(shè)蛇形鈕,立沿略外撇,下為直口方唇。注身方唇,斂口,廣弧肩,肩部模印團菊紋。深腹,上腹部豎直,下腹部微鼓,腹外壁模壓六曲瓜棱形,矮圈足,挖足較淺。肩、腹一側(cè)置高聳弓形執(zhí)手,執(zhí)手外壁下方刻牡丹花紋,相對一側(cè)肩腹交接處出高聳曲管狀流,流嘴微斜削,流外壁下方亦刻有牡丹花紋。外壁施滿釉,足底刮釉露胎,外底心露胎;內(nèi)壁施釉于口沿,其下露胎。釉色青中泛白,釉面晶瑩通透,閃玻璃光澤。胎色潔白,胎質(zhì)堅硬細密。足底有5處乳頭狀突起,推測為支釘支燒痕跡。
注碗 M13︰1-2,殘破缺損,粘接修復(fù)完整。七曲敞葵口,尖圓唇,斜弧腹,腹外壁亦模壓成七曲葵瓣形與口沿相對應(yīng),高圈足,平底。足外壁飾凸棱一周。內(nèi)、外壁滿施青釉,足內(nèi)刮釉露胎。釉色青中泛白,釉面晶瑩通透,閃玻璃光澤。胎色潔白,胎質(zhì)堅硬細密,露胎處表面呈灰白色。器內(nèi)底部有5 處乳頭狀突起,推測為支釘支燒痕跡。足底有圓環(huán)形粘痕,推測為墊餅支燒痕跡。
青白釉瓷盞 2 件。皆口部斷裂,粘接修復(fù)完整。敞口,尖圓唇,斜腹,小平底略凸,圈足,內(nèi)足心微下凹。內(nèi)、外壁施滿釉,足底刮釉露胎。釉色青中帶白,釉面晶瑩通透,閃玻璃光澤?;野滋?,胎質(zhì)堅硬細密,露胎處表面呈土黃色。器內(nèi)壁及底模印纏枝牡丹紋。足底有圓形粘痕,推測為墊餅支燒痕跡。M13︰2,口徑12.4、圈足外徑3.2、通高4.1 厘米(圖五︰2)。M13︰9,器壁有少量氣泡??趶?2.2、圈足外徑3.2、通高4.3 厘米(圖五︰3;彩插八︰4)。
圖五// M13出土瓷器
青白釉瓷盞托 2 件。完整。托臺較淺,臺面中心略凸以承接盞底,小直口微斂,平折肩向下出淺盤狀托盤。盤呈六曲葵花形敞口,淺弧腹,下置高圈足,足端外撇。內(nèi)、外壁施滿釉,足底刮釉露胎。釉色青灰,釉面晶瑩通透,閃玻璃光澤?;野滋ィベ|(zhì)堅硬細密,露胎處表面呈土黃色。圈足飾火焰形鏤空紋6 處,以兩道豎弦紋相隔。足底內(nèi)墻有粘砂。M13︰10,口徑14.7、圈足外徑7.2、通高4.2 厘米(圖五︰4;彩插八︰5)。M13︰14,口徑14.3、圈足外徑7.4、通高4.2厘米(圖五︰5)。
四系瓷罐 2 件。器物殘破缺損,粘接修復(fù)完整。小口微侈,斜方唇,微卷沿,束頸略外撇,圓肩或溜肩,鼓腹,腹部飾瓦棱紋數(shù)周,下腹弧收,平底內(nèi)凹。頸、肩部粘接對稱扁條形半環(huán)狀四系。外壁施青釉,釉不及底,釉下施灰白色化妝土。釉與胎結(jié)合較差,部分釉片已經(jīng)剝落。釉面有大量氣泡和孔隙。淺紅胎,胎質(zhì)堅硬粗糙。M13︰12,口徑7.2、最大腹徑21、底徑8.4、通高28.4 厘米(圖五︰6)。M13︰13,口徑7、最大腹徑20.4、底徑8.2、通高29.7厘米(圖五︰7)。
罐 1 件。推測為四系罐底部殘片。M13︰7,口及上腹部殘,下腹斜收,平底。外壁施青釉,釉不及底,釉下施灰白色化妝土。釉與胎結(jié)合較差,部分釉片已經(jīng)剝落。釉面有大量氣泡和孔隙。淺紅胎,胎質(zhì)堅硬粗糙。底徑9.8、殘高8.8厘米(圖五︰8)。
3.銅器
銅鏡 1 面(M13︰5)。鏡鈕缺失,鏡背局部殘缺。鏡體輕、薄,鏡面平坦光滑,略有銹蝕。窄沿圓凸。鏡背圖案分內(nèi)、外兩區(qū)布置:內(nèi)區(qū)以鈕為中心飾團菊紋;外區(qū)在柔長的枝條、連亙的花草中散點排列六朵花瓣,介于兩周聯(lián)珠紋之間。直徑25.6、沿寬1.1、厚0.5 厘米(圖六︰1;彩插九︰5)。
圖六// M13出土銅器、銀器、漆木器
4.銀器
銀釵 1 件(M13︰6)。完整,捶揲成器但整器彎曲變形。折股釵,呈“U”形。釵股為細柱狀,橫截面呈圓形,股頭圓鈍。股徑0.2~0.3、通長19厘米,重23.9克(圖六︰2)。
5.漆木器
3 件。M13︰8,推測為盤類器的底部,木胎,髹暗紅色漆。直徑21.4、厚約0.3 厘米(圖六︰3)。M13︰11,長方形花瓶形馬蹄足,推測為幾案類器物的腿足,木質(zhì),頂部有一長方形卯孔。上部呈長方形,于兩側(cè)面置長條形榫槽,下部為花瓶形馬蹄。通高10 厘米(圖六︰4)。M13︰15,扁長方形花瓶形馬蹄足,與M13︰11 系同類器,木質(zhì)。上部呈扁長方形,一側(cè)置長條形榫槽,下部為花瓶形馬蹄。通高9.9厘米(圖六︰5)。
6.墓志
1 方(M13︰16)。出土?xí)r豎立于墓室西側(cè)。青石質(zhì),頂部殘。殘高82~94、寬82、厚13 厘米(圖七)。蓋面陰刻志文,棋盤界格,楷書,上半部分漫漶不清,部分字無法識讀。錄文如下︰
圖七// M13出土墓志拓片
……河防公事湯元輔撰,」……勾學(xué)事左黃中書,」當(dāng)所皇甫志行篆?!埂慧E其處世,有妻有子亦未」……之徒也。因知學(xué)佛而悟其所以為佛」……也?!跸饶藟壑莅藏S縣人,曾大父」……赴人之急不啻如在己。公之慈」……夜以觀頌,能通曉文義。一日」……可以超世綱而了生死,于是廣」……適此寓于詩寂寥乎短章春」……之卒。前期,一日捧觴為父母壽」……而慰勉之以至平昔交契咸告?!埂砟耆腥r元豐」……數(shù)舉□于精魄遷滅了然」不惑……公夫人霍氏卒,乃于政和二」……公之卒,夫人年甫三十有五,毅」……六年有八男二人曰擴曰摭」……孫女五人曾孫男一人曾孫女二」……
該墓為帶墓道的長方形單室磚墓,開口距地表深約0.4~0.5 米。墓葬大致為南北走向,方向175°。平面略呈刀把形,墓葬頂部局部及墓道南端遭后期施工破壞。殘長約9.62、寬5.24 米。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圖八)。
圖八// M14平、剖面圖
墓道 位于墓門南端。現(xiàn)狀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南端略窄,北端(近門端)略寬。殘長約3.84、寬1.54~1.72 米??诖蟮仔?,墓道壁漸內(nèi)收。墓道南端遭施工破壞,情況不明;中間設(shè)不規(guī)則臺階3 級,臺階與墓道同寬,進深0.32~0.62、高0.2~0.48米;北端向內(nèi)以緩坡與墓門、甬道連接,坡長約2.22 米,坡度15°,坡面略下凹。墓道填土稍加夯打加工,夯層不明顯。壁面亦有加工痕跡。
墓門 位于墓道北端,磚砌仿木結(jié)構(gòu)門樓,高3.44、寬約1.50 米(圖九;彩插九︰2)。上為磚雕斗栱及屋檐結(jié)構(gòu),下部辟圓栱形門洞。門洞以菱牙磚封堵,高約1.52 米,由此進入墓室。門洞上以平磚錯縫順砌形成門額。額上砌三朵斗栱。每朵斗栱出單杪華栱,其上以齊心斗承托替木,上置橑檐枋、檐椽與連檐。各朵斗栱間以鴛鴦交手栱聯(lián)系。檐口平出。檐以上為磚砌擋墻,向上與墓室頂部融為一體。門洞兩側(cè)置兩列平磚,上端支撐橑檐枋,西側(cè)下端落地、東側(cè)下端疊壓于門洞中部一封門磚上。
圖九// M14墓門立面圖
甬道 位于墓門北端。內(nèi)空寬0.86、高1.52、進深0.76 米。磚砌,券頂,起券位置距墓室地面高約0.9 米。墓道居于墓室南偏西側(cè),甬道西壁與墓室西壁連為一體。
墓室 南接甬道,土壙、墓室外頂部北側(cè)遭施工破壞。土壙大致呈長方形,南北略寬,約5.7米,東西略窄,約5.24 米。土壙中用青磚砌筑墓室,墓室外頂部中心微微隆起,呈龜背狀(彩插九︰1)。墓室下部略呈長方形,內(nèi)空南北長約3.32、東西寬約2.72 米,直壁,除西南角外,其余各角都設(shè)有角柱。在距墓室地表約1.62 米處向上以平磚順砌兩層普柏枋一周,枋上砌斗栱,每朵斗栱出兩跳華栱,各朵斗栱間以鴛鴦交手栱聯(lián)系。栱上按長方形逐漸內(nèi)收,形成盝形墓頂(彩插九︰3)。
墓室內(nèi)棺板縱橫交錯,疊壓放置,無一完整,無法辨認棺木的數(shù)量。人骨不存。鋪地磚無明顯排列規(guī)律,局部因承重擠壓變形。
墓室用磚皆長條形,尺寸略有不同:頂部用磚尺寸為長36、寬24、厚8 厘米,一端切割成斜面,向上疊壓內(nèi)收;盝形墓頂用磚尺寸為長35、寬21、厚8 厘米;四壁及鋪地磚尺寸為長36、寬18、厚6厘米。
出土器物共5件(套),分銀器和銅器兩大類。
1.銀器
銀釵 3 件(編為2 個號,M14︰1、4)。捶揲成器。折股釵,釵梁呈“U”形。釵股為細柱狀,橫截面呈圓形,股頭圓鈍。M14︰1,完整,整器略彎曲變形。股徑0.5、通長17.5 厘米,重18.2 克(圖一○︰1)。M14︰4-1,釵梁殘。股徑0.3、殘長9.3 厘米,重12.7 克(圖一○︰2)。M14︰4-2,一股腳殘。股徑0.3、通長19.1厘米,重21.5克(圖一○︰3)。
圖一〇// M14出土銀釵
2.銅器
銅錢 190 枚(編為3 個號,M14︰2、3、5)。其中五銖1 枚,錢徑2.45、穿寬0.95 厘米(圖一一︰1);開元通寶37 枚,錢徑2.35~2.5、穿寬0.7~0.8厘米(圖一一︰2—4);太平通寶3 枚,錢徑2.4~2.5、穿寬0.6 厘米(圖一一︰5);淳化元寶2 枚,錢徑2.4~2.45、穿寬0.55 厘米(圖一一︰6—7);至道元寶6 枚,錢徑2.5、穿寬0.6 厘米(圖一一︰8—9);咸平元寶8 枚,錢徑2.45~2.5、穿寬0.55~0.6 厘米(圖一一︰10);景德元寶38 枚,錢徑2.45~2.5、穿寬0.6 厘米(圖一一︰11);祥符通寶6 枚,錢徑2.5~2.55、穿寬0.6~0.65 厘米(圖一一︰12);祥符元寶10 枚,錢徑2.45~2.55、穿寬0.55~0.6 厘米(圖一一︰13—14);天禧通寶7 枚,錢徑2.45~2.55、穿寬0.6~0.65 厘米(圖一一︰15—16);天圣元寶11 枚,錢徑2.45~2.5、穿寬0.6~0.7 厘米(圖一一︰17—18);景祐元寶5 枚,錢徑2.5~2.55、穿寬0.6~0.7 厘米(圖一一︰19—21);皇宋通寶22枚,錢徑2.45~2.5、穿寬0.65~0.8 厘米(圖一二︰1—3);至和通寶1 枚,錢徑2.5、穿寬0.7 厘米(圖一二︰4);至和元寶1 枚,錢徑2.35、穿寬0.6 厘米(圖一二︰5);嘉祐通寶9 枚,錢徑2.4~2.55、穿寬0.7~0.75 厘米(圖一二︰6—9);嘉祐元寶3 枚,錢徑2.35~2.4、穿寬0.6 厘米(圖一二︰10、11);治平通寶5 枚,錢徑2.45~2.5、穿寬0.65~0.7 厘米(圖一二︰12—14);治平元寶2 枚,錢徑2.3~2.35、穿寬0.6 厘米(圖一二︰15、16);熙寧元寶13 枚,錢徑2.35~2.5、穿寬0.55~0.7厘米(圖一二︰17—20)。
圖一一// M14銅錢拓片(一)
圖一二// M14銅錢拓片(二)
埠里墓地是安徽江淮地區(qū)一處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代家族墓地,文化內(nèi)涵非常豐富,對于研究同時期的家族墓葬制度、埋葬習(xí)俗、地面建筑形態(tài)以及當(dāng)時的社會形態(tài)、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具有重要的保護和利用價值。
M13 出土墓志一方,為判斷墓葬年代和墓主人身份提供了許多有益的信息。墓志中記載的人名皆不可考,但“其先乃壽州安豐縣人”證明墓主人祖籍壽縣安豐。根據(jù)“享年三十有三。時元豐……”“夫人霍氏卒。乃于政和二(年)……”“夫人年甫三十有五”等零散的信息推測,墓主人逝于元豐年間,終年三十三歲,其夫人霍氏逝于政和二年,終年三十五歲。
從墓葬形制來看,M13 與同一墓地的M1、M12 皆為帶墓道的八邊形單室磚墓,這一墓葬形制在中原和北方地區(qū)的宋墓中尤為常見[1]。M14與三者不同,為帶墓道的長方形單室磚墓,墓道偏向一側(cè),墓室外頂部呈龜背狀,這一墓葬形制并不常見,但是出土的仿木結(jié)構(gòu)墓葬建筑則與M1、M12 有異曲同工之妙,三者在建筑技藝、造型風(fēng)格上相似,年代應(yīng)相去不遠。
從隨葬錢幣來看,M14 隨葬錢幣以“熙寧元寶”為最晚,鑄行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因而墓葬的年代上限當(dāng)不早于神宗熙寧年間。
此外,M13 出土的青白釉瓷盞托(M13︰10、14)與浙江蘭溪縣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墓出土的盞托(墓葬平面圖中編號13)[2]相似,同類器在湖北英山茅竹灣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胡氏墓[3]亦有出土,如YM︰13、14;青白釉注碗(M13︰1-1、1-2)與安徽舒城縣鮑墩北宋晚期墓[4]出土的同類器(西M1︰3、12、15)極其相似;青白釉瓷盞(M13︰2、9)與合肥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馬紹庭夫妻合葬墓出土的Ⅲ式瓷碗(M1︰11)[5]、湖北英山茅竹灣北宋政和四年胡氏墓出土的AⅡ瓷碗(YM︰19、35)相似。
綜上推斷,M13和M14的年代皆為北宋末期。
埠里墓地的選址遵循了一定的原則,符合宋代家族墓地的埋葬制度。墓地北靠丘陵,南鄰古河道,北高南低、依山面水、視野開闊,與河南禹縣白沙宋墓[6]、安陽韓琦家族墓地[7]、洛陽富弼家族墓地[8]以及陜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地[9]等相似,“正是當(dāng)時‘地理家’所謂的上吉之地”[10]。這與北宋時期堪輿風(fēng)水學(xué)盛行的時代背景相契合。
M13 出土的青白釉注子、盞托、盞,胎質(zhì)細潔,釉色青瑩,光澤度強,透明度高,是難得的精品。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鎮(zhèn)窯為代表燒制的一種具有獨特風(fēng)格的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因此稱為“青白瓷”,一般又習(xí)慣稱之為“影青”[11]。青白瓷器在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大量隨葬,系兩宋之際南北方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也體現(xiàn)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
發(fā)掘過程中尚有一些有趣的跡象。M14 雖保存完整,但頂部用磚明顯大于四壁用磚,后期增修補修的可能性較大;墓室內(nèi)似經(jīng)人為擾動過,棺木皆被拆散成棺板,無一完整,棺板數(shù)量較多,縱橫交錯,疊壓放置,并且墓室內(nèi)無人骨出土。M13 亦無棺木、無人骨出土。同一墓地的M12 墓室內(nèi)棺木和人骨散亂,出土頭骨3 具。M1 雖出土三具完整的棺木,但皆向西傾翻,且以其墓室的空間計算,三具棺木在里面騰挪的難度非常大[12]。上述現(xiàn)象似可用宋代流行的二次葬俗予以解釋,這一葬俗在相距約四十千米的合肥東郊大興集包拯家族墓地[13]可見,發(fā)掘者以“原葬墓”和“遷葬墓”命名加以區(qū)分。種種疑團的最終解開必須依賴人骨鑒定和DNA 檢測結(jié)果。
(附記:發(fā)掘項目負責(zé)人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義中;參加發(fā)掘的人員主要有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路文舉和徐鳳芹,技師周叢文、趙六德、劉振、高凡、蔡丁丁、朱艷等;線圖由荊雪絨、趙瑞娟等繪制,蔡丁丁清描;照片由高凡拍攝;器物修復(fù)由曾尚錄、朱艷、汝敏負責(zé);銅錢拓片由肖昱制作;姚政權(quán)、徐靖負責(zé)發(fā)掘過程中的現(xiàn)場文物保護、墓葬結(jié)構(gòu)和墓志的三維掃描;張瑋負責(zé)仿木結(jié)構(gòu)墓門的解讀。本次發(fā)掘工作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長豐縣政府和下塘鎮(zhèn)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長豐縣文旅局、長豐縣文物管理所為發(fā)掘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執(zhí) 筆:張義中 徐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