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曾敬誠
沙特首都利雅得城市全景。
2023年2月22日,伊拉克中央銀行公布最新改善外匯儲備措施,其中包括允許以人民幣直接結算該國對華貿易,這則消息引起外界極大關注。近年來,中國與伊拉克經貿關系不斷增強。中國是伊拉克最大貿易伙伴,在阿拉伯國家中,伊拉克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此次伊拉克同意用人民幣開展對華貿易,對深化雙邊經貿聯(lián)系具有積極意義。同時,這也是近年來中東國家在對外貿易貨幣選擇上去美元化的又一體現,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國際貨幣體系新變化留出想象空間。
在世界格局經歷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伊拉克并不是第一個出現去美元化傾向的中東國家。沙特阿拉伯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產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核心成員國,近些年頻頻傳出對外貿易去美元化的考慮。2022年3月,市場消息指出,沙特正考慮將其向中國出售的部分石油以人民幣進行貿易。2023年1月,沙特財長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沙特對非美元貨幣的交易持開放態(tài)度。3月,面對美西方可能采取的石油限價措施,沙特表示倘若成真,將對參與限價的國家斷供石油,甚至拋棄長期以來的“石油美元”定價機制。同時,中國是沙特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沙特也是中國在中東地區(qū)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3年3月14日,中國進出口銀行宣布,已與沙特國家銀行成功落地首筆用于雙邊貿易的人民幣貸款合作。
此外,2018年美國出爾反爾退出伊朗核協(xié)議并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此后伊朗便特別注意減少對美元的使用。2021年3月,中國和伊朗正式簽署《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xié)議》,外界對其是否涉及以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十分關注。2022年7月,伊朗確認本國在同俄羅斯的經濟和商業(yè)貿易中不再使用美元交易。
與此同時,其他中東國家也相繼采取措施減少對美元的依賴。2018年,因土耳其政府在2016年逮捕美國牧師布倫森等原因,美國對土耳其實施制裁,隨后土耳其加快拋售美元資產。當前,土耳其與俄羅斯、伊朗之間的許多貿易品種也都采用非美元貨幣交易。埃及則在2022年8月宣布,該國計劃發(fā)行價值超過五億美元的人民幣債券。
第一,烏克蘭危機使世界經濟面臨再度陷入滯脹的風險。自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美國強化了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聯(lián)盟在其應對挑戰(zhàn)中的作用,加快了大國關系的調整,這使全球層面的新一輪對抗博弈擴大化、長遠化。外界普遍認為,本輪經濟全球化進程已大體終結,全球經濟治理走向分裂,因此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去美元化趨勢加快。
第二,產業(yè)鏈與供應鏈重構突顯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脫鉤。2021年,美國總統(tǒng)拜登下令出臺針對美國供應鏈脆弱性的百日評估報告,并摒棄自由貿易原則,施行國家主義路線,主張恢復美國在全球技術和生產能力上的總領導地位。同時,美國在“印太戰(zhàn)略”基礎上構筑“印太經濟框架”(IPEF)、美英澳三邊機制(AUKUS)等陣勢,將世界推向包括貨幣體系在內的對抗和分裂。
第三,國際能源價格震蕩起伏,供應緊張風險仍在。在石油方面,在新冠疫情暴發(fā)后,國際油價在2020年跌為平均每桶41.29美元。烏克蘭危機升級后,2022年3月7日,國際油價一度飆升至每桶139.13美元,隨后震蕩走弱。天然氣方面,卡塔爾擁有世界第三的天然氣儲量,但當前卡塔爾乃至全球其他液化天然氣市場都沒有能力替代歐洲對俄羅斯的天然氣需求。2022年9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和五家歐洲公司的合作項目——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發(fā)生爆炸事件,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當前,世界能源格局加速演進,與能源貿易深度綁定的幣種選擇也受到影響。
第四,經濟增速放緩、通貨膨脹加劇、美聯(lián)儲加息等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走向兩極化。2023年1月,世界銀行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7%,為近30年來第三低水平。全球經濟增長正急劇放緩到“危險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為緩解輸入性通脹,許多經濟體不得不選擇去美元化。
第五,金融制裁加速全球儲備貨幣多元化進程。烏克蘭危機升級后,美歐多國對俄羅斯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制裁,包括實施資產凍結、限制金融交易、切斷部分俄羅斯金融機構與環(huán)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xié)會(SWIFT)的連接、凍結外匯儲備等。這迫使許多國家加強金融安全意識,擺脫對美元體系的依賴。
長期以來,中東國家在政治和安全上對美西方國家多有依賴,在經濟和貿易上則離不開中國等東亞國家,因此不得不在美西方和中國之間尋求平衡。此外,中東國家普遍囿于地租型經濟食利性、國家治理效能較低等困境,經濟復蘇不平衡且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我們需要客觀看待人民幣在中東國家的拓展進程。
此次伊拉克選擇以人民幣直接結算對華貿易的本意是為穩(wěn)定連續(xù)貶值的本幣第納爾,其政策實施范圍不包括石油貿易。美國阻止美元從伊拉克向其受制裁的鄰國伊朗轉移,導致伊拉克美元短缺、第納爾貶值。截至2018年底,伊拉克石油探明儲量1472億桶,位居世界第五位。而中國是伊拉克第一大原油出口目的地國,2022年我國從伊拉克進口原油約5549萬噸,合計約2608億人民幣。因此,此次伊拉克新舉措的實際影響范圍較為有限。
不過,當前人民幣的國際化已取得積極進展。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tǒng)計,2022年,人民幣已成全球第五大交易貨幣,人民幣外匯交易在全球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4.3%上升到2023年的7%。中國已與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土耳其、卡塔爾、摩洛哥、埃及等國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xié)議。但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情況與美元、歐元等成熟貨幣相比仍有差距。2010~ 2021年,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體系中的占比下降了十個百分點,但由于人民幣還面臨來自其他非傳統(tǒng)儲備貨幣的競爭,同期人民幣的占比僅上升了約2.5個百分點。
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已邁出歷史性步伐,這將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fā)展。2022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赴沙特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阿拉伯世界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外交行動,雙方就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阿命運共同體達成一致。2023年3月,斷交七年的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宣布恢復外交關系。在這種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外界愈發(fā)關注人民幣是否可以成為中國與中東國家進行貿易的貨幣選擇。可以預料,人民幣未來將在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的發(fā)展中發(fā)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