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方芳 汪奇 畢海青
作者單位:310018 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腎內(nèi)科(李靜、方芳、汪奇);寧波市鄞州第二醫(yī)院腎內(nèi)科(畢海青)
糖尿病腎?。╠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指原發(fā)病為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變,累及腎臟導致腎小球硬化和腎小動脈性腎硬化,DKD 出現(xiàn)蛋白尿后,往往不可逆地進展至終末期腎病[1-2]。對于DKD 終末期患者往往采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能夠清除體內(nèi)部分毒素,但無法改善機體微炎癥狀態(tài)[3]?;颊呷菀撞l(fā)電解質(zhì)紊亂、蛋白質(zhì)代謝紊亂、嚴重感染、心腦血管病變等,死亡風險加大[4]。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改善DKD 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尤為關鍵。本研究探討羥苯磺酸鈣聯(lián)合骨化三醇治療對DKD 血液透析患者腎功能和微炎癥狀態(tài)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3 月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收治的DKD 血液透析患者60 例。納入標準:臨床期腎?。á羝冢┱?;年齡30~80 歲;血液透析3 個月以上;血清甲狀旁腺激素>300 ng/L;血鈣<2.54 mmol/L,血磷<1.78 mmol/L。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軀體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合并現(xiàn)象;存在風濕性疾病、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存在合并嚴重并發(fā)癥患者;過敏體質(zhì)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4~76(58.98±10.32)歲;病程3~15(9.23±1.65)年。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7~75(59.42±8.96)歲;病程3~17(9.54±1.7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血清腎功能指標、炎癥因子水平(下述)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骨化三醇(正大制藥青島有限公司;規(guī)格:0.25 μg/粒)口服0.25 μg,1 次/d,餐前服用,連續(xù)服用6 個月。觀察組患者在給予骨化三醇(給藥方案同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羥苯磺酸鈣(江蘇萬高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0.25 g/片)口服0.25 g,3 次/d,餐前服用,連續(xù)服用6 個月。兩組患者療程均6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 (1)顯效: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和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降低>50%。(2)有效: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和Scr 降低20%~50%。(3)無效:24 h 尿蛋白定量和Scr 降低不足20%。總有效=顯效+有效。
1.3.2 血清腎功能指標變化 采集患者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5 ml,以2 500 r/min 離心10 min,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尿液分析儀檢測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水平,采用苦味酸法測定Scr 水平。
1.3.3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 采集患者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5 ml,以2 500 r/min 離心10 min,收集血清,采用ELISA 法測定超敏C 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TNF-α 和IL-6水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構(gòu)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UN、Scr 和Ccr 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BUN、Scr 和Ccr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BUN、Scr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均P<0.05),而Ccr 水平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BUN、Scr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而Ccr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UN、Scr 和Ccr 水平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s-CRP、TNF-α 和IL-6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hs-CRP、TNF-α 和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血清hs-CRP、TNF-α 和IL-6 水平低于治療前(均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hs-CRP、TNFα 和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s-CRP、TNF-α 和IL-6 水平比較
DKD 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fā)病率約為20%~40%,DKD 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和主要死亡原因[5]。DKD 是一種足細胞病,糖尿病發(fā)展中早期的重要事件是足細胞上皮細胞間質(zhì)化,它導致腎小球中足細胞的丟失,損害腎小球濾過屏障完整性[6-7]。DKD 終末期患者往往采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而長期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體內(nèi)普遍存在微炎癥狀態(tài),從而導致患者病死率增加[8-9]。血液透析患者由于GFR 的不斷下降,導致自身內(nèi)毒素在體內(nèi)不斷蓄積,從而刺激炎癥因子的分泌,加重腎臟的負擔,最終導致DKD 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的持續(xù)存在[10-11]。CRP 是由肝臟分泌的急性時相蛋白,被公認為是炎癥標志物,CRP 水平升高是血液透析病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IL-6 對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具有調(diào)控作用,并可激活淋巴細胞,促進白細胞聚集。已有研究表明IL-6 水平的升高與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關[12]。TNF-α 為內(nèi)源性致熱源,能刺激內(nèi)皮細胞分泌炎性介質(zhì),標志著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的持續(xù)存在。微炎癥狀態(tài)誘發(fā)心腦血管病變的機制可能為炎癥因子損傷了血管內(nèi)皮功能,促進了單核細胞黏附于血管壁,改變了血漿蛋白成分,進而發(fā)生氧化應激反應并導致脂蛋白結(jié)構(gòu)及功能改變,而TNF-α 在整體脂代謝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科學有效地減輕DKD 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有重要意義。
有研究表明補充骨化三醇不僅可以調(diào)節(jié)人體鈣磷代謝,還可抑制微炎癥反應、抑制血管鈣化等[9]。但是單純使用骨化三醇改善DKD 終末期患者的微炎癥狀態(tài)有限,故進一步探索能夠顯著改善DKD 終末期的治療方法[13-14]。羥苯磺酸鈣已被證實可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主要通過降低組胺和5-羥色胺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減少內(nèi)皮細胞的損傷,抑制血小板活化,減少血小板源性因子的釋放[15-16]。羥苯磺酸鈣可通過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合成或釋放NO 來實現(xiàn)對腎臟的保護作用,也可能與羥苯磺酸鈣降低和NO 相互制約的血清內(nèi)皮素水平有關[17-18]。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羥苯磺酸鈣聯(lián)合骨化三醇可取得良好療效;觀察組患者治療后BUN 和Scr 水平低于對照組,而Ccr 高于對照組,提示羥苯磺酸鈣聯(lián)合骨化三醇可改善患者腎功能。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hs-CRP、TNF-α和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羥苯磺酸鈣聯(lián)合骨化三醇可減輕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DKD 血液透析患者應用羥苯磺酸鈣,可能會通過糾正血清內(nèi)皮素與NO 表達紊亂,提升25-羥基維生素D3的表達來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癥狀態(tài),從而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
綜上所述,羥苯磺酸鈣聯(lián)合骨化三醇治療對DKD血液透析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腎功能,減輕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