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城平
在下棋時,人們時常會抱怨:“開局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其實,論述文的“開局”也非常重要?!伴_局”是論述文寫作的起始任務,涉及審題立意和謀篇布局。其作用不可小覷。在寫作論述文的過程中,一些考生常常會遇到難以“開局”的問題。開局不利導致考試失利,也常令他們懊惱不已。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幫助考生破解“開局”之難題呢?接下來,筆者就詳細地談一談。
一、引導學生審題,明確寫作的方向
當下的高考論述文寫作更趨向于“‘真實情境+任務驅動式”的寫作??忌枰凇罢鎸崱钡那榫持斜容^、分析、判斷,有效地呈現(xiàn)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多維度、多層次的論述說理中展現(xiàn)自己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審題的過程中剖析“真實”的情境、把握關鍵的任務指令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審題:
1.審“真實”的情境
材料一般會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情境。我們則需要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句,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初步建立起一個邏輯框架。高考論述文寫作題一般會要求考生就“事”析“理”或就“理”說“理”。因此,在審題立意的過程中,考生就可以先找到命題材料(“真實”的情境)中的現(xiàn)象或道理,提取關鍵的詞句,以關鍵的詞句為切入點,尋找其中的因果、條件等邏輯關系,確定“觀點”和“道理”,為之后的行文作準備。
在此,我們以審題難度比較大的2020年高考浙江卷中的作文題為例?!罢鎸崱钡那榫呈侨尾牧稀8鶕?jù)材料內(nèi)容,考生應該找出這樣幾個關鍵詞:“坐標”“期望”(材料1)、“預期”“角色”(材料2)、“落差”“錯位”(材料3)。但是,考慮到關鍵詞過多將不利于構建邏輯框架,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把關鍵詞壓縮為三個,分別是“定位”“預期”和“落差”。之后,可以這樣概括材料中的三個情境:(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2)家庭、社會對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預期;(3)在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的期望往往會有落差。將這三句話進行邏輯上的勾連,就能得出這樣三種觀點:(1)當個人的定位和家庭、社會對自己的期望產(chǎn)生落差時,我應找到自己的定位,塑造更為獨特的自己;(2)當個人的定位和家庭、社會對自己的期望產(chǎn)生落差時,我會選擇不辜負家庭、社會對我的期望;(3)當個人的定位和家庭、社會對自己的期望產(chǎn)生落差時,我既不負家庭、社會的期望,又正視自己的定位,成就自我。顯然,文章立意的核心點是“如何對待落差”。寫作的難點是辨析自我定位與家庭、社會對個體的影響,分析在二者產(chǎn)生矛盾時應如何尋找其中的平衡點。
2.審任務指令
在指導學生審題的過程中,我們要讓他們抓取題目中的重要信息,明確試題中的任務指令??v觀近三年的全國卷,命題者給出的寫作任務往往非常明確,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的征文、2020年全國Ⅰ卷的讀書會發(fā)言稿、2020年全國Ⅱ卷的“論壇”演講稿、2020年全國Ⅲ卷的給高一入學新生的一封信、2020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的主持詞等。上述任務,在寫作中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比如,寫讀書會發(fā)言稿,需要注意發(fā)言稿的格式和要求。因為它不同于書信的娓娓道來、情真意切,也不同于演講稿的激情洋溢、感染力強,更不同于論述文的邏輯嚴密、手法豐富。寫發(fā)言稿,就需要就“事”說“理”,給出明確的觀點,與聽眾文明交流,展現(xiàn)發(fā)言者的真知灼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尤其要注意交際語境。
二、引導,鋪設開局的路徑
審題只是“開局”的第一步。我們教給學生諸多審題的方法,充其量只能算“授人以魚”。當然,一些教師在論述文寫作教學中一直處于這一階段,滿足于告知學生如何審題,卻忽視了后續(xù)的指引,甚至會在“指明寫作方向”與“傳授寫作方法”之間畫上等號。方向固然重要,但有了方向并不意味著學生就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必須實現(xiàn)由“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筆者認為,“授人以漁”應該做好兩點:一是為學生提供工具,二是為學生提供可供參照的對象。
1.提供工具
關于分析問題、說理的工具,可學習、借鑒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如“圖爾敏論證模型”“邏輯推理魚骨圖”等。經(jīng)過教學實踐,筆者推薦使用“邏輯推理魚骨圖”(后文簡稱為“魚骨圖”)?!棒~骨圖”的結構形似魚的骨頭,是用來進行因果分析的一種工具,具有便捷、實用、直觀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魚骨圖”來分析問題和說理。還是以2020年高考浙江卷中的作文題為例。
魚頭代表文章的中心論點(最終的結論)。兩邊的魚刺均代表原因,越靠近魚頭的原因越重要。魚尾代表初始論點。正如一條魚不可能只有一根刺一樣,一個結論的產(chǎn)生也不可能只有一個原因。因此,在分析原因的過程中,學生至少要列出2-4個原因,使文章的結構更為嚴謹。
在寫作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初步確定一個立意(初始論點):當個人的定位和家庭、社會對自己的期望產(chǎn)生落差時,我既不負家庭、社會的期望,又正視自己的定位,成就自我(上文中的第三個立意)。之后,再鼓勵他們嘗試分析原因。原因一:我們知道個人的定位與家庭、社會對自己的期望之間產(chǎn)生落差是在所難免的,但這種落差往往可以使我們窺見自己的不足。我們要正視這種落差。原因二:家庭和社會的期望難免也會有缺陷,我們要對家庭、社會的期望保持理性的距離。原因三:面對這種落差,無論是及時地調(diào)整自己還是保持理性的距離,實際上都是在明確自身價值的基礎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通過分析原因,學生就可以推導出最終的論點(文章的中心論點),整個“魚骨圖”就初步形成了。實踐證明,用“魚骨圖”來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確實不錯。當然,“魚骨圖”并不是萬能的,因為除了進行因果分析之外,概念分析、定性分析、辯證分析等同樣很重要。教師可以在寫作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工具。
2.提供可參照的對象
除了為學生提供工具,我們還要為他們提供可參照的對象。在每次的作文訓練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提供一份寫作提綱。這樣做一是為了幫助學生打開寫作的思路,二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范本。
例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60 分)
《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樣一段對話:弟子問:“安靜的時候自己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么?”先生說:“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靜養(yǎng),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站得穩(wěn)?!?/p>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作文提綱如下:(1)提出問題:在煉心(意志、品格、情操、信念、涵養(yǎng)、心胸等)的路途中,是靜養(yǎng)好,還是磨礪好?
(2)分析問題:觀點(靜養(yǎng)誠可貴,踐修價更高)+分析。
第1段;從材料中提煉出觀點或聯(lián)系現(xiàn)實引出觀點。
第2段:分析“煉心”的概念。
第3段:誠然,靜養(yǎng)是“煉心”的重要途徑(比如“靜以修身”“寧靜以致遠”),但相比于靜養(yǎng),磨礪顯得更加重要。
第4 段(原因一):靜以修身之后還要“儉以養(yǎng)德”。“儉”是對自我的克制,只有經(jīng)過磨礪,才能驗證德行之好壞。(舉反面的例子說明)第5段(原因二);經(jīng)過磨礪的“心”會變得無比的強大。有了這樣的一顆心,人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舉正面的例子說明)(3)解決問題:(第6段)我們要在磨礪中健全人格,成就人生。
教師提供寫作提綱,并不是要代替學生思考,而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參照的對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需多講靜態(tài)的知識,也無需提供一堆例證、名言等材料,只需為學生提供一條“路徑”或一個支架,就足以激活他們的思維。我們要讓學生在摹寫的過程中“入格”,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出格”。
總之,在高考論述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開局”之難題,不斷提升其寫作論述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