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竹,許洪偉,陶譽鷺,馮秀娟,李艷秋
(1.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2.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3.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臨床常用的置管方式,它可有效避免外周靜脈損傷,留置時間長、安全可靠,臨床上應用廣泛[1,2]。美國輸液協(xié)會2021[3]指出上腔靜脈下1/3段與右心房上端交匯處即CAJ為導管尖端最佳位置。傳統(tǒng)X線定位被認為是“金標準”,而腔內心電圖 (IC-ECG) 是一種新型定位技術,它是利用導絲傳導獲得特征性P波來確定其尖端位置[4]。Pittiruti等人[5]已證實IC-ECG定位是安全和準確的。本研究旨通過Meta分析將各研究結果進行整合,進一步明確IC-ECG方法,提高PICC首次到位率及準確性。篩選隨機對照試驗(RCT),評估IC-ECG在成人患者中的療效。
1.1.1 納入標準
(1)原始文獻僅包含IC-ECG定位與X-線定位在PICC置管中的隨機對照試驗(RCT);(2)相似研究對象,至少包括兩組的PICC置管患者;(3)年齡≥18歲;(4)研究結果≥1項結局指標,如PICC導管首次到位率、導管尖端位置準確性等;(5)收集文獻時限為建庫至2022年7月的中英文文獻。
1.1.2 排除標準
(1)原始文獻不符合本研究要求,為非隨機對照試驗;(2)與其它定位方式相比較的研究;(3)涉及新生兒或兒童的研究;(4)未出現所納觀察指標的研究;(5)原始數據未詳細記錄。
1.2.1 檢索庫
檢索科考倫圖書館、醫(yī)學數據庫、科學引文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檢索時間為建庫至 2022年7月,檢索查找關于腔內心電定位應用于PICC的隨機對照試驗,使用醫(yī)學主題詞輔助手工檢索,使納入標準盡量全面。
1.2.2 檢索詞
檢索詞包括中、英文對譯“腔內心電定位、經外周中心靜脈、PICC尖端定位”。
1.2.3 篩選文獻
兩名研究者經培訓后可獨立按要求進行納、排標準文獻篩查,使用文獻管理軟件進行文獻管理。首先剔除重復題錄;兩人分別閱讀文題和摘要獲得初篩文獻;閱覽全文,通過討論評判對存在分歧文獻進行討論。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文獻質量評估。每人根據科考倫干預系統(tǒng)評估手冊質量標準獨立評估隨機對照試驗質量。
數據從所納研究中獨立提取,并在模板科考倫上復制,由兩人分別獨立仔細閱讀后提取提取第一作者姓名、發(fā)表年份、研究類型、干預組及對照組數量。結局指標包括首次置管成功率、尖端定位準確率及并發(fā)癥。連續(xù)數據采用均數和標準差,分類數據采用發(fā)生率等。
采用一致性檢驗軟件5.4進行Meta分析,若P≥0.1,I2≤50%,各研究結果均勻,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若P<0.1,I2>50%,存在異質性,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如果P≤0.1,則I2太大,不能確定異質性則不進行Meta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對于計數數據,選擇比值比(OR)、相對風險(RR)、風險差(RD)等效應指標,95%置信區(qū)間(CI)表示,聯合效應測量水平為α=0.05。采用漏斗圖檢驗方法分析潛在發(fā)表偏倚。
初檢525篇文獻;應用文獻管理軟件剔除189篇重復文獻;經閱讀標題或摘要,排除新生兒及兒童群體101篇,不符合研究類型89篇;閱讀全文后排除不相關文獻91篇;仔細閱讀全文排除41篇干預措施不明確、無結果評價或質量較低文章,最終納入14篇,見圖1,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一般資料
圖1 篩選文獻流程及結果
有2篇文章具體描述了隨機方法、盲法對研究結果或不受盲法影響的描述等,將其質量評價為A級,其他為B級,見圖2,3。
圖2 偏倚風險
圖3 質量評價
2.3.1 腔內心電定位與傳統(tǒng)X線定位導管首次成功率比較
所納10項研究[6,7][9~11][13~15][17,18]分析兩組置管首次成功率,合計樣本4598例,其中干預組2683例,對照組1915例,各研究間異質性檢驗(P=0.06,I2=45%),其中一項[7]干預組為對照組樣本量2倍,存在差異,排除該項后減小其它研究間的異質性(P=0.1,I2=40%),對結果影響不大,排除前[OR=2.57,95%CI(2.16,3.06),P<0.001],見圖4,排除后[OR=2.29,95%CI(1.81,2.91),P<0.001],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效應尺度合并,結果顯示首次成功率IC-ECG組90.6%,傳統(tǒng)X線組78.9%。對其他進行漏斗圖分析,見圖5。漏斗圖的對稱性較差,說明結果易受到發(fā)表偏倚的影響。
圖4 首次成功率森林圖
圖5 首次成功率漏斗圖
2.3.2 兩組導管尖端精確度比較
所納項目中7項研究[8,9][12~14][16][19]分析了兩組導管尖端精確度的比較,合計研究對象2023例,其中干預組1008例,對照組1015例。經檢驗多項研究間存在異質性(P=0.003,I2=69%),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效應尺度合并,結果顯示IC-ECG精確度78.6%,傳統(tǒng)X線組68.6%,[OR=2.7,95%CI(1.42,5.13),P=0.002],見圖6。逐項排除法分析,排除1項[14]偏大指標,結果影響不大 [OR=3.55,95%CI(1.77,7.11),P=0.0003]。
圖6 導管尖端位置精確度
2.3.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在所納研究中有6項研究[8][10][15,16][18,19]描述分析了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研究,合計研究對象1038例,其中干預組520例,對照組518例。經檢驗各研究間同質性較好(P=0.94,I2=0%),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效應尺度合并,結果顯示IC-ECG組發(fā)生率4.2%(n=520),傳統(tǒng)X線組為18.1%(n=518), [OR=0.18,95%CI(0.11,0.30),P<0.001],見圖7。敏感性分析,排除1項權重較大研究[16],分析結果影響不大 [OR=0.20,95%CI(0.11,0.35),P<0.001]。
圖7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傳統(tǒng)X線定位法是利用解剖標志法從穿刺部位到上腔靜脈(SVC)/右心房(SVC-RA)交界處的估計長度來引導尖端的置入,通過X線胸片進行確認[4]。該方法容易受到醫(yī)務人員的測量方法、穿刺點的變化和醫(yī)務人員的主觀因素的影響,降低其準確性。IC-ECG[7]是一種利用電極通過SVC探測心房的P波,并根據P波的特征變化引導導管尖端的方法。
所納每項研究都表明IC-ECG是一種更有利的定位技術??傮w來說,IC-ECG定位法的首次成功率及精確性更高。然而,除了相關結局指標外,成本、操作時間、可操作性等方面也應進行相關關注。
IC-ECG有定位準確、成功率高、便捷、安全優(yōu)勢,適用于PICC導管尖端定位應用,在所納文獻中,探討關于IC-ECG定位法在置管中及后的不良反應(心律失常等)的研究尚少,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相關試驗進行驗證分析。
在本文納入的RCT中,最小樣本量為40例,因此方法學上的小樣本存在異質性。本研究共納入14篇文獻,文獻質量較低也可能導致偏倚存在。漏斗圖表明,選擇性報告可能導致對小樣本試驗中效應量的過高評估。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加強隨機對照研究方法的推廣,提高其研究質量,通過嚴格的實驗設計來控制各種偏倚,以確保研究質量。
綜上所述, IC-ECG法獲得了更高的PICC首次成功率及精確性,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該技術靈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可轉移性和一致性,建議優(yōu)先推薦,當產生特征性P波時,表示導管尖端達到準確位置,可考慮不再進行X線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