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彤
你發(fā)現了嗎?當下的我們其實一直生活在他人的預言中。常常,當我們發(fā)現預言很準之后,便會有一種神奇之感。而當我們證偽之后,便會將預言降級,讓它變成人們嘴角的一抹笑意,在生活中蕩漾開去,不留下什么。就像瑪雅人曾預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一樣,此刻,百度百科詞條“2012世界末日”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寫著“民間謠言”。
但不管怎樣,預言還是給人帶來一種神秘的感覺。大概是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擁有預言的能力吧。我們普通人,往往只是現實世界的預言驗證者,并不斷感受著預言的深不可測。
有一些人,好像天生擁有預知能力,他們便是科幻作家。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并不止于當下,從空間緯度上,他們把手伸向宇宙,從時間維度上,他們把人放在了五十年或是一百年之后。當他們的想象在當下應驗時,我們往往會發(fā)出一聲驚嘆:N年前的預言居然變成了現實!
有哪些預言變成了現實?隨便看看我們身邊的事物就可以了。手機、電腦已經不是當下最搶眼的科技主流了,因為人工智能在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比如智能音箱、自動駕駛汽車、虛擬偶像(主持人)等,它們甚至還有了自己的名字。你在喚醒一臺音箱時,得用普通話親切地呼喊它的名字,再告訴它指令。就像它是一個小助手,只不過還沒有完全開化,沒有自我意識罷了。這些我們已經漸漸習慣的人工智能,其實早就出現在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科幻想象當中了。
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在1950年發(fā)表的論文中,就已經闡述過人工智能的基礎概念。次年,他在電臺做過一場演講,他說,一旦機器掌握了思考方式,它們就會超越人類,人類的力量將顯得微不足道,這只是時間上的事……從某個階段開始,我們必須預想機器掌握了控制權的情形。
七十多年前,艾倫·圖靈就有這樣的憂慮了。而這樣的擔憂如今仍然存在,并且感染了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從機器人到人工智能,這些技術的變革不斷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們這些尋常百姓正不可避免地卷入預言的世界當中。
2013年,奧地利發(fā)生了一起清潔機器人“自殺”事件,名為Roomba的機器人在廚房電爐上被燒毀。有人認為這是機器人主人的謊言,也有人認為它擁有了自主意識,因為不堪家務的繁重而選擇自焚。
我們也越來越發(fā)現,生活確實受到了AI或者各種算法的影響。比如依托新媒體進行的碎片化閱讀,在大數據時代下,你會發(fā)現自己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信息繭房”。你喜歡的某一類信息將會被反復推送給你,因為“后臺”發(fā)現你喜歡。你的購物喜好、外賣偏好,都在被記錄分析著,然后精準推送給你一些相關信息。大數據“殺熟”啊,你看,這都用上了“殺”字。我們本來想讓AI調整去滿足人類,但仔細想想,它好像在調動人類來配合它自己。這將帶來社交媒體的災難,像是地震帶來的影響似的,你的閱讀、你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也正在被支配、干預。世界因為技術更好了,同時也滋長著新的憂慮。
但仍有很多美好的預言,這些預言之所以能夠成真,絕對不只是因為科幻作家的一個念頭。預言變成當下的現實生活,是因為有一批探索者正在不斷地去趨近這些美的想象,將其變成現實。比如,一些科學家就把一些科幻作家的想象變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技術革命。他們讓預言慢慢走上現實軌道,并且加速度前行。
因為有上天的幻想,所以14世紀末,明朝的士大夫萬戶嘗試用火箭的動力飛天。因為有一代代航天人的探索,像《2001太空漫游》那般在太空探索的作品里的預言成了真:阿姆斯特朗的腳印踩在了月球上,中國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的航天員甚至推出了天宮課堂……
19世紀,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海底兩萬里》,將對海洋的探索與想象發(fā)揮到了極致,就像是一個人類探索海底的預言一般。如今,我國的“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正探索著深海的秘密。
極地探索、基因研究……那些預言或者說美好的幻想,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正在一個又一個地變?yōu)榭沈炞C的現實。
預言,它始終是神秘的。當我們發(fā)現預言駛上了讓人們憂慮的軌道時,我們會感到害怕,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人的力量始終是無窮的,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穿透空間,穿越時間,同樣,那些努力也正不斷擰成一根繩,為美好的未來標好發(fā)展的準繩。
不必完全聽信預言,更不必害怕預言,它也許真的神秘,高深莫測。但我們始終要知道,未來是依靠當下的每一步走出來的,我們自己未來的藍圖,依靠的是當下每一刻的書寫。如此說來,人人大可預言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