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是有人問:“這本雜志的讀者對象到底是誰,它到底是給誰看的?”
多數(shù)時候,我會下意識地回答雜志的定位語:“《智慧少年·研學幫》是一本研學服務人文刊,助力研學基地和研學課程打破地域限制,跟著雜志走向全國?!?/p>
他們緊接著就會問:“那是給學生看的嗎?”
這個問題,怎么回答呢?
研學基地和研學課程,它們是“孩子”和“研學”之間的橋梁,這本雜志只是擺渡人,告訴孩子,世界上有多少山川湖海,你可以自己選擇去看哪一處的風景。
打個比方:登載文學作品的雜志,是為寫作者服務的嗎?當然不是,它提供給寫作者一個發(fā)表文字的平臺,但更是為想看文學作品的人服務的。
人們對一件新生事物的定義充滿興致:它是什么,它像什么。好像只有找到了類比和榜樣,才能從確定感里建立安全感。但方向僅僅是方向,真正行得通的道路,都是人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我們總是想從一些人身上去尋找一些成功的經(jīng)驗,比如他的熱愛、他的堅持、他的堅韌,可是他們回首當初,轉(zhuǎn)折來臨的那一個午后,多數(shù)人毫不知情。
要說成功的共性,可能就是朝著一個方向一直前行。
這就是執(zhí)念吧!
我們也有執(zhí)念——希望孩子們成為怎樣的人,看見怎樣的世界。
他們怎么看待一棵樹、一陣風;在遇見挫折的時候,用什么樣的方式走出低谷;他們?nèi)绾卫斫庾约荷硖幍某鞘校氩幌胝驹谝粋€更寬廣的角度去理解河水、街道與人的關系;他們愿不愿意理解人之來處,可不可以把整個城市、整個省份、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當作“家”去守護;他們能不能從心里生出深刻的驕傲與自豪,無論何時提起家鄉(xiāng),都昂起頭,笑容燦爛。
眼界從沒辦法假裝,文化自信是不用解釋的腰桿。
擺渡人只需把船劃向更寬廣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