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第一代漁把頭叫巴圖,人非常聰明。有一年鬧饑荒,為生計而苦惱的巴圖在夢中經(jīng)人指點,結(jié)合前人的經(jīng)驗,自創(chuàng)網(wǎng)具,帶領(lǐng)著二十幾個人在冰上開始了查干湖冬捕的第一網(wǎng)。用麻網(wǎng)、木輪、人絞網(wǎng),一網(wǎng)打出36筐魚。
人們歡呼雀躍,尊巴圖為漁把頭。后來一代代相傳,傳到今天第20代。
現(xiàn)今雖然科技十分發(fā)達,但查干湖在沿用原始冬捕方法的同時,仍保留那種師承的習俗。
冰院子是來自于水院子,這是北方一種大車店的名字,是指建在江河邊上專門接待從四面八方由此經(jīng)過的、運載山里山外貨物的那些趕車老客。
冰院子大車店和普通的車店一樣,備有熱乎乎的大炕和各種飯食。吃完飯還可以欣賞二人轉(zhuǎn)和北方的民間小戲。院子里專門有人夜里給馬添草料,早起還有人叫早,夜里睡覺前還有人給打來洗腳水燙燙腳,以便解乏。
冬捕前的冰院子卻與此完全不同。查干淖爾冬捕前的冰院子是為了“魚”。在查干淖爾漁場,有個一千米見方的大院子。這里的魚,就猶如那些從千方百里、四面八方歸來的“車馬客人”,是為迎接它們而專設的一個“院子”。
馬拉子,就是冬季捕魚趕馬輪的人,又叫“喂馬的”。馬拉子要會挑馬、相馬,所以人們往往又管馬拉子叫馬販子。說馬拉子是馬販子一點不假,他們精通“相馬”的各種技術(shù),又要懂得馬市上的“袖里吞金”(就是指不用嘴進行講價,而是兩個人袖筒對袖筒,手指頭在里面捏價),行話叫“捏嘎”。捏嘎時如果買方給500元,賣方嫌少,不說少,而說“這個價打不開”,如果錢給到價,就說“打開了”。
馬拉子不但會選馬,還要會“使馬”。趕馬輪的人講究會使鞭,他往往通過吆喝聲和揮手、踹腳、用胳膊去碰等動作,來給馬以快、慢、緊、緩的信號。他一般不用鞭子抽馬,往往在馬頭和馬耳朵的上方甩動響鞭,以此驅(qū)動馬奔走。
對于那種不懂馬、不疼馬的馬拉子,冬捕的漁把頭堅決不要。
除了冬捕前的傳統(tǒng)儀式,如祭水神、醒網(wǎng)等之外,原來的漁獵過程簡單而又復雜。它包括識冰、看魚花、選臥子、搶泡子、穿草鞋、摘掛子等。
識冰,就是會看冰的顏色。
冬季,魚群在冰下喜歡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魚的聚集往往使水涌動,冰面上的雪便微微鼓起,這種冰面是有魚群的征兆。有魚群的冰層上往往結(jié)有數(shù)個氣泡,氣泡密集的方向是魚群游動的方位,這樣的冰層顏色發(fā)灰。
魚花,又叫魚泡泡,是魚呼吸時產(chǎn)生的氣。在冬天,魚呼出的氣會在冰中形成一層一層的泡。新花,是魚剛吐的,或昨晚上吐的,特征是這些“花”在冰水里還在晃動,說明有魚群,漁把頭正好可以指揮人在此鑿冰下網(wǎng)。而舊花,是指那些已凍結(jié)在冰層里的泡泡,這些“花”一動也不動,說明魚群已經(jīng)過去了。
摘掛子是打魚人用命換來的一種玩命的“絕活”。當往冰層下送網(wǎng)并不順利時,如網(wǎng)在冰層底被樹根茬或石頭死死地刮住,就必須要有人下去處理才行,這就是漁民常說的“摘掛子”。
一到冬捕的季節(jié),來自東北各地的打魚人就會在一夜間擠滿冰面,動作晚了點,冰面上就沒你的位置了,就是有也是被別人挑選過的,一般都是魚群過去的泡面了。那邊冰镩子碰冰聲一響,這邊解馬、卸網(wǎng)、固定馬輪子,需立刻開始,不允許絲毫的怠慢。這種“搶泡子”,有時也是指漁把頭來得“早”不如來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