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功勛
滿懷崇敬和虔誠,伴隨燦爛的陽光,穿越黃土高原,我走進了心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走在楊家?guī)X,我情不自禁地在一孔孔窯洞前停留。窯洞里陳列著的木桌、木椅、筆硯、油燈讓我凝神思索,使我仿佛看到偉人在陜北的嚴冬之夜伴著寒冷揮毫疾書,起草《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zhàn)》等光輝著作;仿佛看到那張簡易而粗糙的桌子前,偉人正同美國記者斯特朗談笑風生,發(fā)表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中國革命的勝利實在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延安的這些窯洞真不愧為毛澤東思想的生產(chǎn)車間。
當我隨著“朝圣”的人們走進樸素的棗園,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水溝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實這不是一條平常的小水溝,它就是有名的“幸福渠”,它留給后人更多的是一種滄海桑田世事變幻的記憶。我想,昔日的“幸福渠”一定是清水潺潺,澆灌出畫家筆下美麗的陜北田園風光。
登上寶塔山,已是夕陽西下,如血的殘陽染紅了寶塔。我撫摸著那些被風霜磨礪、焰火熏黑的寶塔的古磚,撫摸著呼嘯的槍炮子彈留下的痕跡,不能不浮想聯(lián)翩。塔上的每一塊青磚,每一個彈洞,都記錄著曾經(jīng)發(fā)生的驚天動地的故事,傾情講述著那些叱咤風云的壯舉……
轉(zhuǎn)身北望,蜿蜒曲折的延河像天際飄出的一條游龍,從層層疊疊的山巒間流過。滾滾延河,滔滔流水,曾經(jīng)激蕩著全國老百姓的愿望與期盼。無盡的黑暗是如此沉重,夜幕一樣籠罩著神州大地。而在陜北山區(qū)的延河邊,升起了照耀著中國的“紅星”。于是,全國知名的作家、記者來了;高鼻子、藍眼睛的外國人白求恩、斯特朗、斯諾、史沫特萊、馬海德來了;就連張學良、赫爾利都懷著不同的心情來到延安,站在延河邊上感受它的熱風寒霜……我們現(xiàn)在雖然無法揣摩他們當時的心境,但可以想象,誰也不敢漠視這小小的延河,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中國歷史必將在這里改寫,舊制度將被延河的浪花卷去……
走進延安,就像走進一部厚重的詩史,博大精深,璀璨奪目,讓人一輩子都讀不完,讀不透。
(選自《延安日報》,有刪改)
寫作借鑒
本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革命圣地延安的經(jīng)過和感受。作者移步換景,按照“楊家?guī)X—棗園—寶塔山”的順序,依次記錄所見景物,條理分明,層次清晰。作者的寫作重點并不在寫景,而是借助所見之景物,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虛實結(jié)合,贊頌了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