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昕
一、回憶性散文概念界定
回憶性散文,是作者對其自己或者他人生命曾經(jīng)過往的回憶,采取敘事性的寫作手法具有非虛構(gòu)文本本質(zhì)的一種特殊的散文類別。根據(jù)這一概念,筆者梳理了部編版初中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回憶性散文,其中初中13篇,分別是《秋天的懷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一步,再走一步》《回憶魯迅先生》《老山界》《阿長與<山海經(jīng)>》《老王》《葉圣陶先生二三事》《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背影》《昆明的雨》《燈籠》。高中2篇,分別是《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
二、回憶性散文教學策略
(一)因體而教,體會“昔今之心”
王榮生老師說過:“依據(jù)體式來閱讀,是閱讀的通則,依據(jù)文本體式來解說課文,來把握一篇文章的教學內(nèi)容,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則?!盵1]因此回憶性散文中存在兩種交錯敘述視角以及兩種穿插的復雜情感。作品中“我”的敘述視角和作家創(chuàng)作時的回憶性視角交互交錯構(gòu)成了兩種交錯敘述視角,彼時彼刻之感受與此時此刻之感受構(gòu)成了兩種穿插的復雜情感。因此,在教學回憶性散文的時候,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探尋兩種視角和兩種情感,通過不斷地對比,體味兩種“我”在敘述視角和情感表達中不同的表現(xiàn)力,讓學生真正走進回憶性散文蘊藉復雜的感情世界。
(二)鎖定二重視角,厘清文章線索
在回憶性散文中兩個“我”,一個是彼時彼刻的“我一個是此時此刻的“我”。兩種視角的不斷交疊敘述,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我“我”對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這種差異化表述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敘述張力,從而營造了一種別樣的美學效果。因此,在教學回憶性散文的時候,要注重引導學生關(guān)注二重敘述視角,引導學生展開文本細讀的工作,體會兩種視角之間的反差,探究造成反差背后的原因,不失為教學設計中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三)深挖文字語句,體味語言魅力
回憶性散文的情感表達往往是于平和中夾雜蘊藉,帶有著平靜敘述的特點。經(jīng)由時間的變遷,語言慢慢得到了沉淀最終變得自然樸素,情感慢慢得到了沉淀最終變得真摯感人。因此,在教學回憶性散文的時候首先應當緊扣平實的語言,探究其背后豐厚的內(nèi)涵,其次應當抓住含蓄委婉之語,品析修辭、表現(xiàn)手法之美,因為回憶性散文往往在語言表達中兼具了雜文的諸多特點,每每擅用“曲筆”來傳達自己的言外之意、話外之話。
回憶性散文是散文中的一種特殊類別,在實際的一線教學中,教師應當突出其文體的本質(zhì)特征,不斷地引導學生從“昔”“今”對比中品鑒人物、賞讀情感、探尋旨趣,讓學生在探索和感悟中感受這一文體豐富雋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榮生.系列講座: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開(第二講)依據(jù)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nèi)容[J].語文學習,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