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峰
摘 要:玉米是我國主要的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近年來,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在朝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fā)展。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更是不能忽略對于農作物科學種植方法的研究,我們要不斷提升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實現科學栽培。本文結合山西地區(qū)的條件,對玉米的科學栽培技術和玉米的病蟲害防治進行研究。
關鍵詞:玉米;科學栽培;病蟲害防治
玉米是經濟價值很高的作物,其種子不僅能作為糧食還能夠成為很好的畜牧業(yè)飼料,玉米秸稈既能夠為農村提供燃料,也能夠通過簡單處理用于沼氣中甲烷的生產。玉米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很大,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的需求量也開始慢慢增加,因此需要我們研究更加科學的農作物栽培技術,以提高糧食產量。玉米科學栽培能夠有效提升玉米的質量,進而推動農產品經濟的發(fā)展。
1 玉米的生長特征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范圍較廣,從黑龍江省到海南省,一年四季都有玉米生長。我國的玉米種植主要分為六個種植區(qū),分別是北方春播區(qū)、黃淮海平原夏播區(qū)、西南山地區(qū)、南方丘陵區(qū)、西北灌溉區(qū)和青藏高原區(qū)。山西省處于北方春播區(qū)和黃淮海夏播區(qū)之間,山西省玉米種植包括春玉米和秋玉米兩種,既可以種植春播玉米,也可種植夏播玉米。山西省的春播玉米一般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播種,一般八月下旬即可收獲,夏播玉米通常在七月中旬播種,十月下旬即可收獲。但需要注意的是,玉米是不耐連作植物,同一塊農田不可同時播種春玉米和秋玉米,否則會影響玉米生長的質量。玉米是喜高溫植物,種子發(fā)芽的最適宜溫度在25~30℃之間,拔節(jié)期需要日平均溫度在18℃以上,抽穗期的日平均溫度應當在27℃左右。玉米生長對土壤類型的要求并不高,在黏土、砂土和壤土中均可正常生長,但抗鹽堿能力很差,更適宜在中性或者弱酸性土壤中生長。玉米的根系發(fā)達,對養(yǎng)分的需求較高,雖然其根系能夠適應不同種類的土壤,但需要土壤疏松,且具有充足養(yǎng)分。
2 玉米栽培技術
2.1 玉米的選種
根據種植地區(qū)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環(huán)境進行玉米品種的選擇,也是玉米科學栽培的重要步驟之一。選擇適宜的玉米種子,不僅能夠提高玉米的質量和產量,還能夠減少玉米病蟲害的發(fā)生,節(jié)約人力投入,提高玉米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呂梁市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地區(qū),有呂梁山縱貫全境,與晉中和臨汾接壤。該地區(qū)的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四季分明,較為頻繁的自然災害包括干旱、暴雨、冰雹等。因此在選擇玉米品種時,要注重其抗旱和抗倒伏能力。以山西太育種業(yè)雜交選育出的“太育9號”為例,該品種玉米的顯著特點是高產、優(yōu)質、抗病、抗倒伏且秸稈成熟,目前玉米的病蟲害危害加劇,山西省的大風、洪澇災害頻發(fā),推廣該品種有助于提高玉米的畝產量,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影響,提高農民種植玉米的收入。并且成熟的玉米秸稈還能夠作為優(yōu)質的畜牧飼料,促進秸稈養(yǎng)畜的發(fā)展,增進農牧結合。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品種的質量,相關人員還可以結合本地的氣候條件進行玉米的雜交育種,選育出更加抗旱、抗?jié)场⒖沟狗钠贩N,并加強新品種玉米的推廣普及[1]。
2.2 科學選地
科學選擇玉米的種植地,需要結合玉米生長的特點。首先,玉米是喜光作物,在其生長的全階段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所以在選擇玉米種植地時,盡量避免農田附近有高大建筑物或高大樹木的遮擋,避免影響玉米的生長。其次,玉米的根系較為發(fā)達,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也比較高,并且玉米是不耐連作植物,連作會導致玉米的品種質量大大下降。因此在選擇玉米種植地時,土壤要盡可能疏松多孔,且保證上一茬的作物不是玉米。此外,玉米種植區(qū)附近要盡可能避免存在樹木或其他對土壤養(yǎng)分需求量大的植物,否則會導致土壤的養(yǎng)分流失嚴重,玉米無法得到充足的養(yǎng)料,玉米的質量和產量都會大幅度下降。再次,玉米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量非常大,基本上土壤的含水量要保持在60%~85%之間,根據玉米生長的不同階段進行調整。因此,在選擇種植玉米的土壤時,要注重土壤的保水性,盡可能保證在玉米種植地的附近有河流或者農用灌溉水井,以保證玉米生長全階段的水源供應。最后,適宜玉米生長的土壤pH值應當在5.0~7.5之間,以6.5~7.0的中性土壤最為適宜,玉米在堿性土壤中的生長情況較差,尤其是對土壤中氯離子的抗性較差,因此要想提高玉米的質量和產量,就要盡可能保證種植土壤的pH值穩(wěn)定。
2.3 土地翻耕與處理
在玉米種植前需要對土地進行翻耕,然后進行土地的前處理。首先,播種前要對土地進行深耕,翻耕的深度一般需要超過25cm,并保證整塊土地翻耕均勻,翻耕深度盡可能一致。土地深耕能夠將土壤深處的蟲卵和真菌、細菌翻到地表,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土壤中的蟲卵和其他有害微生物,深耕還能夠將土壤中的草根和草種子滅活,能夠有效降低作物的病蟲害發(fā)生率,并減少雜草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其次,在進行土壤翻耕時,要對土壤施加底肥,通常是以氮磷鉀肥為主的無機肥和其他有機肥。在翻耕時,將有機肥、40%~50%的氮肥和70%~80%的磷肥作為基肥,與土壤進行翻拌,為玉米的生長發(fā)育提供基礎養(yǎng)分。最后,土地的處理工作還包括土壤封閉除草。在播種前,使用50%乙草胺或90%乙草胺與水按比例混合,均勻地噴灑在土壤表面,進行土壤除草,然后使用人工或機械進行耙地整平,保證土壤在播種前能夠達到平整、疏松、土塊均勻、墑情良好的播種標準。
2.4 玉米種子處理與播種
玉米的種子在播種前還需要進行種子的進一步篩選和處理。首先,要到正規(guī)的廠家去購買種子,正規(guī)商家的種子質量會更有保障,發(fā)芽率也會比較高。在購買種子時,要認真觀察種子的生產日期、整體種子質量和商家標注的發(fā)芽率,并根據實際種植需求選擇是否需要帶有包衣的種子。其次,挑選玉米種子的時候,一定要挑選種粒飽滿而不是干癟的,因為干癟的種子里面可能有蟲卵或病原菌。同時要注意看種子有沒有病蟲害,如果種子的外表有顯著的發(fā)霉、變質和蟲蛀,那么就不能進行播種,會影響到種子的萌發(fā),也會影響到后續(xù)的玉米生長。最后,要結合當地環(huán)境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山西省呂梁市的春玉米一般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進行播種,播種時間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氣溫決定具體播種時間,如果當年的溫度較低,可以適當推遲播種時間,或者在播種完畢后對其進行覆膜,以保證種子發(fā)芽有適宜的溫度。播種期間,農戶應嚴格遵循“深淺一致,覆土一致,鎮(zhèn)壓一致,行距一致”原則,完成各項播種操作,使玉米的田間分布更為均勻,同時控制好播種機的作業(yè)速度,一般控制在4km/h以內為宜,避免出現漏播、重播等情況[2]。除此之外,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能夠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發(fā)芽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
2.5 科學水肥管理
玉米生長的不同階段對水分的需求不同,玉米的水分供應要充分考慮其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不同要求。玉米苗期的土壤含水量一般需要維持在70%~75%之間,該時期是玉米幼苗生長的關鍵時期,對水分的需求也比較高,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要適中,過低不利于生長,過高會導致植物爛根。玉米的出苗期到拔節(jié)期對水分的需求略有下降,一般需要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從抽穗期開始,進入玉米的開花授粉階段,該階段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需求量都很高,雄穗抽穗期土壤的含水量要保持在75%左右,雌穗吐絲期土壤的含水量要維持在80%~85%,是整個玉米生長期對水分需求最高的時候,要保證水分的充足供應。后期的玉米乳熟期和蠟熟期對水分的需求略有下降,保持在70%~75%即可。另外,玉米生長不同階段對養(yǎng)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其中對氮磷鉀肥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另外,還需要適當地補充S、Ca、Mg、Fe、Mn、Zn、Cu、Ba等元素。在各時期中,穗期是最需要營養(yǎng)物質的時期,也是吸收養(yǎng)料最多和最快的時期。玉米雄穗抽穗前10d到抽穗后的25~30d,氮、磷、鉀的需求量占比分別為70%~75%、60%~70%[3]。
2.6 田間管理
玉米的田間管理工作要分階段進行考慮,包括前期的間苗、補苗和除草,中期的灌溉追肥和后期的收獲等。首先介紹玉米生長前期的間苗、補苗和除草工作。在玉米生長到3~4葉時即可進行間苗,間苗主要是將長在玉米壟溝外的玉米苗和密度過高區(qū)域的玉米苗進行拔除,保證玉米苗整齊且均勻。補苗一般在玉米幼苗生長到4~5葉時,補苗最好選擇在陰雨天氣,能夠有效提高補苗的成活率。補苗時也要盡可能保證玉米苗株間距均勻,行列整齊。玉米的除草工作一般也會在玉米的苗期進行,苗期玉米的生長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較高,雜草會和玉米苗株爭奪養(yǎng)分,影響苗株的正常生長,因此要及時進行玉米的田間除草。玉米除草時要盡可能避免使用化學除草劑,迫不得已時也要控制除草劑的使用劑量,有針對性地進行除草劑的選擇。其次是玉米中期的灌溉和追肥工作。玉米的灌溉要結合土壤墑情、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和當地的天氣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結合玉米的實際需求進行灌溉,降水量較大時通常不需要人為灌溉。最后是玉米的收獲。大面積的玉米收獲一般會采用聯合收割機,目前的玉米收割機能夠將玉米和秸稈很好地分開,相較于人工收獲,機械收獲的效率更高,秸稈的處理也更便利。
3 病蟲害防治方法
3.1 玉米病蟲害類型
山西省呂梁市常見的玉米病蟲害有以下幾種:(1)玉米大斑病。該病害主要發(fā)生在玉米葉片部位,感染大斑病的玉米葉片會干枯。該病害對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都會造成嚴重危害,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降低玉米產量。(2)玉米苗枯病。玉米苗枯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它會導致玉米在出苗期大面積干枯死亡。(3)玉米蚜蟲。玉米蚜蟲在玉米生長的全階段均有發(fā)生,它們主要集中在玉米的中心嫩葉上吸食玉米汁液,導致玉米的生長受到阻礙,玉米大量減產。(4)玉米螟。玉米螟是一種啃食玉米莖稈的害蟲,它們通常在玉米離地面50cm以上的位置對玉米進行啃食,導致玉米莖稈中空,風吹即斷,玉米大面積倒伏,影響玉米的產量[4]。(5)玉米霜霉病。該病害會在玉米生長的全階段對其造成危害。苗期發(fā)病時,植株從淺綠色逐漸變?yōu)辄S白色并最終死亡。在成株階段,大部分病原菌從中間葉的基部逐漸向上擴散。病情嚴重的植株不能結果,病情輕微的植株雖然能結果,但玉米籽粒不夠飽滿,導致產量降低。
3.2 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所謂生物防治,就是根據生物的食物鏈原理,在種植區(qū)內放養(yǎng)禽類或其他昆蟲等害蟲天敵,并通過它們來控制害蟲的數量,或者通過生物抑制劑,來進行害蟲的驅趕。比如,在玉米種植田中,如果發(fā)生了玉米螟,其天敵赤眼蜂對玉米螟具有較好的殺滅作用,所以可以通過人工養(yǎng)殖赤眼蜂來實現殺蟲目的。七星瓢蟲以蚜蟲為食,是蚜蟲的天敵之一,可以在農田中人工放養(yǎng)七星瓢蟲,讓其對玉米蚜蟲的數量進行壓制。此外,還可以通過在農田周圍噴灑害蟲的生物抑制劑,避免害蟲進入農田。生物防治方法的使用需要相關的種植戶對生物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其天性和食物鏈關系有一定的認知。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是相對環(huán)保且科學的防治方法,其對自然環(huán)境的危害幾乎為零,符合國家的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政策。
3.3 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方法
病蟲害的物理防治也是較為環(huán)保的方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較低,屬于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方法之一。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氣味誘捕法、燈光誘捕法、顏色誘捕法等,在棉鈴蟲的防治中,就可以用到物理防治中的燈光誘捕法。棉鈴蟲的成蟲對黑光燈具有很強的趨向性,因此可以在玉米種植區(qū)內布置黑光燈,能夠誘殺大量的棉鈴蟲成蟲。氣味誘捕法主要是在農田中放置具有吸引性氣味的物質或昆蟲的性誘劑,吸引害蟲,以實現害蟲的誘殺。顏色誘捕法是利用昆蟲對亮色的趨向性,在農田中放置涂膠的亮黃色粘蟲板,吸引害蟲然后將其粘在粘蟲板上,以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除此之外,物理防治方法還包括聲波驅趕法、微波殺滅法、紫外線殺蟲法等,但是這些防治方法還在開發(fā)研究階段,且使用的成本較高,并不適用于戶外露天的農田使用。
3.4 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方法是應用最為廣泛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其具有成本低廉、即時效果好、操作便捷等優(yōu)點。它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大規(guī)模的病蟲害,并且受季節(jié)的影響較小,是目前農業(yè)病蟲害防治的最重要手段。以玉米霜霉病的化學防治方法為例,想要有效防治玉米霜霉病,需要注重種子處理,可利用50%瑞毒霉0.05kg+水250kg,浸種24h,然后洗凈晾干播種。在發(fā)病初期,可以利用50%瑞毒霉100g+水100kg,或利用1∶1∶150的波爾多液噴霧,每7d噴1次,連續(xù)噴2次[5]。但是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方法存在許多弊端,化學農藥的過量使用會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降低化學防治的效果。
綜上所述,玉米栽培的新技術主要是以科學栽培為主,使用科學的栽培方法代替?zhèn)鹘y(tǒng)經驗為主的方法。玉米的科學栽培要求相關種植戶對玉米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據玉米的生長特點進行玉米的科學培育,從選種到播種再到生長培育,對玉米生長的全階段進行科學管控。并對玉米的病蟲害種類進行了解分析,制定出科學的病蟲害防治策略,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孔靜.玉米栽培新技術與主要病蟲害防治方式[J].農村實用技術,2023(01):75-76.
[2]張連國.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3,41(01):33-35.
[3]李桂海.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式[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2(07):176-178.
[4]李天賜.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23(05):40-41.
[5]申友琴.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