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
也許大家會覺得奇怪:寫童話故事和作文有什么關系?又有什么意義?我認為,最大的意義有兩個:一、至少能讓孩子們愿意動筆。很多孩子一聽到要寫作文就特別害怕,可是對寫童話故事就不會那么排斥;二、在寫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孩子們寫作的基本功。
學書法時,我們會先學怎么握筆;學繪畫時,要先學怎么畫素描;學武術時,得先學怎么扎馬步。握筆、畫素描、扎馬步,都是一種基本功。寫作文也一樣,需要鍛煉基本功?;竟τ鷮崳瑢懽骶陀樌?。
作文有哪些基本功呢?
第一,觀察力。觀察是寫作的起步階段。作文需要很多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怎么來?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觀察。平時勤寫觀察筆記是一種很有效的積累方式。
第二,聯(lián)想力。比如“睹物思情”就是一種聯(lián)想。寫作實際上就是一種聯(lián)想的游戲。其實,學習也是一樣的,所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都是一種聯(lián)想嗎?老師在教孩子們一種新的概念時,一定會先打比方,“這個就好像是……”,讓孩子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發(fā)揮聯(lián)想,就能比較快速地理解新的知識。
第三,組織力。孩子們看到作文題目時,就算能夠聯(lián)想到一些素材,但還是需要把這些素材很好地組織在一起,不能忽東忽西、左一句右一句。所以,鍛煉組織力非常重要。
第四,口語表達能力。語文學習包括“聽、說、讀、寫”,“說”(口語表達)是“寫”的基礎,要先會說才能寫得出來。
當然,等到孩子們慢慢有些寫作心得了,再開始讓孩子們體會“口語表達”和“文字表達”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翱谡Z表達”往往比較隨興,講得比較凌亂,措辭也不太講究。而同樣的意思如果要寫下來,要用文字表達,就得注意一些。比方說,“我的媽媽很會燒飯做菜”“我媽媽做的菜很好吃”,這是口語表達。如果要用文字表達,寫成作文,就可以寫成“媽媽的廚藝很好”“媽媽是一個烹飪高手”等。
可以這么說,如果一個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太差,包括詞匯太少,講話總是說“那個……那個……”,或是嚴重缺乏條理,總是不知所云,那么這個孩子的作文十有八九也不會好。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看各個民族的神話故事是怎么來的。
廣義的童話,包括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基本上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虛構(gòu)(想象出來的),另一個是擬人化(為所有動植物以及無生命的東西,賦予人類的思維和情感)。
各個民族的神話故事,一開始必然是有人先觀察到了某種自然現(xiàn)象,心生好奇,而又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進行解釋,便很自然地發(fā)揮聯(lián)想,給出一定程度上說得通的解釋。這個解釋,就是一種童話的解釋。
所以,各個民族的神話故事中,都有許多用童話的方式來解釋大自然的例子,而且東西方的神話故事中還有不少異曲同工之處。譬如,在中國上古神話中,女媧用泥土混著水,像做泥娃娃一樣造人;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也是這么做的。只不過女媧做的小泥人,一放到地上就會跑會跳;普羅米修斯做的小泥人則不會動……
我們不妨再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上古時代,有人注意到打雷之前一定會先有閃電。這是什么原因呢?之后他可能繼續(xù)觀察了許多次,發(fā)現(xiàn)無一例外,打雷之前一定會先有閃電。于是,他就開始聯(lián)想,聯(lián)系到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工作小組”——雷公和電母,編了一個故事:為了避免雷公老眼昏花或是一不小心錯打了好人,電母就負責先照亮大地,讓雷公一眼就可以看到壞人在哪里。
為什么打雷之前一定會先有閃電?現(xiàn)在的小朋友都知道,是因為光速比音速快,可是古人沒有這方面的常識,再加上當時還不清楚雷電交加時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要在大樹下避雨等),因此一定發(fā)生過好人被雷劈死的情況,導致人們又悲憤又疑惑:好人為什么會被雷劈死呢?想了半天,人們只能用“雷公沒看清楚”“雷公看錯了”來解釋。那么,要怎么保護好人?有啦,只要讓雷公看清楚就好了嘛,這就要靠電母來幫忙了。
從觀察(觀察到閃電總是來得比較快),到聯(lián)想(聯(lián)系到生活中,想出一個理由,或者給出一個解釋),接著,還要能把這個理由(或解釋)清清楚楚地講出來以及寫出來,一個故事便完成了。
所以,讓孩子們寫童話故事,其實就是無形之中鍛煉孩子們的寫作基本功,要重視觀察,再發(fā)揮聯(lián)想,從童話的角度去解釋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然后還要解釋得條理分明,用生動有趣的文字呈現(xiàn)出來。
只要孩子們的觀察力、聯(lián)想力、組織力等基本能力得到鍛煉,寫作能力就自然能得到提升。因此,鼓勵孩子們嘗試童話創(chuàng)作是有諸多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