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因為疫情,朋友今年隔離了一段時間,上班后她非常失落,或者說是為自己的不自律而感到失望,讓我?guī)兔Π寻衙}。
她平時因為沒時間,總覺得這也沒干那也沒干,立下豪言壯語,等有了時間一定要怎樣怎樣,結(jié)果隔離在家,時間大把抓,卻只想微信聊天刷刷朋友圈。
忙的時候,時光如流水,至少你還知道它們流去哪兒了,并且尚存自我安慰的法寶:太忙了、沒時間。
閑的時候,時光也如流水,卻仿佛蒸發(fā)在茫茫宇宙,連自我安慰都沒辦法了——啥也沒干,這一天天的啊……
“可能是因為隔離,心里慌,所以干不成事兒?”她自言自語。
其實,閑的時候做不成事兒,自古如此。說白了就是你日常幻想著等有時間再做的那些事兒,根本不是你的剛需。
每個人天然地就會把最需要與最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東西排在最前面,其他的事情統(tǒng)稱為第二需要。
一件事情做不做,什么時候做,取決于它在你的小本本里的排序。如果它的排序足夠靠前,時間根本不是問題。
想清楚這些,大家應(yīng)該不會再去糾結(jié)了。因為那些“等有空再做”的事兒,沒有你想的那么重要,你也沒想象的那么喜歡它們,沒做有什么可惜呢?
人越忙,夢想越多,白日夢是最好的解壓方式。在時間被工作、社交占滿的時候,很多人都幻想等自己閑下來,一定要做一些只有閑人才配做的事,比如看完300萬字的《追憶似水年華》……
但等真正閑下來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寧愿睡覺、刷劇、發(fā)呆——之前你不做是因為沒時間,現(xiàn)在你不做是因為沒心情——哎喲,不喜歡就說嘛,搞這么彎彎繞繞累不累?
我認識一個朋友,在外貿(mào)公司做高管,每天忙得像陀螺,但因為愛寫作,就隨時寫。飛機上寫、吃飯時寫,甚至跑步的時候,只要有靈感,立刻打開手機備忘錄進行語音輸入,周末再花時間把文字整理一下。零零碎碎的東西加起來,他兩年也寫了有十多萬字,出版成書后,圓了小時候的作家夢。有人對他說,你這么忙,還能寫書,要是時間多點,那不得拿諾貝爾文學(xué)獎?他笑笑不語。后來私下里他說,如果真閑下來,說不定什么都不想寫了。人真正想做一件事,不是看有沒有時間,而要看有沒有渴望。
“你沒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是越忙越精神,越閑越慌亂!”他說。
我一琢磨,也是,問他為什么。
“因為我們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他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
好嘛,都說勤能補拙,本質(zhì)上還是覺得自己是個“拙人”,不配閑。閑必心慌、閑必生事,做不到張弛有度。
對于忙碌的都市人來說,真做不到也不必勉強,告訴自己“不想做,因為它不重要”,休息的時候安心躺平,也是放過自己的有效“藥”。
古人有一句話:“物來順應(yīng),未來不迎,當(dāng)時不雜,既過不戀。”無論閑還是忙,這個信念都能讓人心里不慌、精神倍兒好。
選自《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