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東舸
因為工作關系,最近有小半年的時間成天長在故宮里,每天坐在廊下,看形形色色游人絡繹不絕。大家操著各地方言,彼此間說著我不太聽得懂的話,聲音或大或小,在紅墻黃瓦的天地間飄揚散去。
人們有的匆匆而過,有的閑庭信步,有的駐足凝望,也有的,穿著各類花哨的服裝,戴著滿身滿頭的飾品,走起路來一搖三擺環(huán)佩叮當,像足了前清時候的娘娘跟小主兒。
每看到這些濃妝淡抹、寬袍大袖、花盆高跟,總能想起不少事情來,尤其會感慨光陰裁剪世事,時光幾度荏苒,多少人間事,在斜風細雨里悄然翻頁。不知今人披起古裝穿行紅墻殿宇之間,是否想要借著一身華服,找起那掩埋了百多年的歷史記憶呢?
時間改變了不少事情,就好比這衣裝。這可能不再是一個以華貴繁縟為尊的時代,那些美麗只留在了記憶,成了帶著脂粉香的故事。今天的人們崇尚起了簡潔、舒適和雅致,青衫貂裘和羅裙玉釵多已束之高閣,盡管他們還喜歡穿著古裝去拍照,但那終究不是生活、不是日常。
其實要說起這衣裝的改變,一步步走來,也可謂翻天覆地般的驚心動魄。
就拿北京來說吧,不扯太遠,時間退回一百年上下,那時候人們的穿著,跟今天就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很多物件如今只有翻翻老照片、看看古裝劇,或者是到故宮里找找那些拍外景的“娘娘”“小主兒”,才能瞅得見了。
服裝進化如此天翻地覆,原因又究竟何在呢?
一個地方人們的穿著習俗,有它形成的歷史、地理、文化各方面的原因,并且會隨著很多因素的變化,發(fā)生意想不到的改觀,北京自不例外。
咱可以先想想,從那些電影、畫報、老照片里面,看到民國初期北京人穿著打扮都是什么樣子的?最常見的國民服裝是什么?好像無論男女,大家喜歡穿的,就那幾樣,袍子和大褂兒。
這和民國剛剛接替滿清政權是分不開的。政權更替,但是人們的風俗習慣卻在短時間內(nèi)保留了下來。清朝時候,上至達官顯貴,下到市井百姓,基本都是穿著旗裝的袍子、大褂兒過日子,而且不分男女,模樣基本都差不多,只不過是在制式上有稍微差別而已。民國時候做了一些改良,瘦了一點,加了領子。
按照當年北京人的習慣,穿在外面當罩衣的都叫大褂兒。其實它應該屬于長袍的一種,只不過都是單衣,沒有棉、皮質(zhì)地。如果把大褂兒里面絮了棉花或者是做成了皮毛的,那就成了棉袍或者皮袍,叫法就不一樣了。
大褂兒今天還能見得著,相聲舞臺上還有不少“角兒”在堅持穿大褂兒表演,德云社就是一個最真實的例子??偢杏X,演員穿著大褂兒說相聲,比那些裹著西服領帶奇裝異服“胳肢人”的,順眼好多。
棉袍子、皮袍子基本是見不著了,但據(jù)說穿起來是真舒服。
鄧云鄉(xiāng)先生在其著作里曾經(jīng)記載過,有人問起他穿袍子是什么感覺?鄧老的答復堪稱絕妙。他說的是,“穿袍子的感受就如同脫了衣服,鉆進被窩里那樣舒服”?!耙灰u絲綿褞袍在身,就如整天身在絲綿被窩里那樣溫暖適體”。
這是一種什么感受呢?其實倒是不難想象。人在一天當中,最舒服的時候,莫過于脫去了累贅的衣服鉆進被窩里面,那種放松,那種慵懶,那種輕快,是勞累一天之后夢寐以求的。穿袍子,恰恰體會到的就是這種感受,軟軟的、懶懶的、暖暖的,能不又愜意又開懷嗎?
所以,在民國時期,袍子和大褂兒,成了中國人最習以為常的體面衣服,甚至還用來作了禮服。
據(jù)說,辜鴻銘當年就是一邊留著辮子,一邊穿著長袍和馬褂兒(短款的對襟褂子)。還有就是胡適,在北大擔任校長的時候,一直穿的就是袍子大褂兒,夏天是白紡綢大褂兒,冬天是藍布大褂兒罩著棉袍或者皮袍子,從不穿西服。作家、書法家顧隨先生在冬天的時候,更是把穿袍子發(fā)揮到了極致,里外三層。號稱是“長毛套小毛,小毛套絲綿”。
很多老先生都有出洋留學的經(jīng)歷,早已接受了西服皮鞋,可還是愿意在日常中穿著袍子、大褂兒,其舒適程度和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可見一斑。
而且袍子和大褂兒,男女穿起來都顯得挺得體不寒磣,國人自然會普遍接受。
但是對于服裝的審美,總會隨著時間、環(huán)境、經(jīng)濟、文化這些因素發(fā)生變化不是嘛,哪兒能有一成不變的經(jīng)久不衰呢?可是還別說,有一樣女人衣服,好像它有點例外,已經(jīng)流行了一百多年,到如今還被諸多女性追捧著,實屬難得。
在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的時候,興起了一種流傳至今的女裝,就是旗袍。它把最開始女性穿著的長袍做了很大的修改,經(jīng)過多年歷練,終于變得更加凸顯女性的身體曲線美。但由于終究是來源于袍子,而且是在清朝旗人服裝式樣上發(fā)展而來,所以就叫了“旗袍”。
清代旗人婦女穿“旗裝”,制式看上去和男款的差不太多,都是寬袍大袖,看不出個身材來。一直到了辛亥革命之后,開始尊重女性注重曲線美了,經(jīng)過對男女禮服的逐漸改進,才有了凸顯東方女性美的這一著名服裝品類,旗袍。
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頒布過一個服制條例,里面規(guī)定:“女用甲種禮服,色藍,長至膝與踝之間”,說白了就是藍色的旗袍。
不過,據(jù)資料記載,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北京的老太太們還都穿著寬大的老式袍子,只有中年以下的女性開始穿起了新式、小腰身、顯曲線的旗袍。隨后才又慢慢地深入民心,被更多人所接受。
試想,一個雨絲細細的午后,一個穿著淡藍旗袍的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走過那條散發(fā)著丁香花味的幽幽小巷,她亭亭款款,雨線在身后隨風斜剪。戴望舒先生詩中的韻味,不過如此罷。
時間推進到上世紀中葉,一款國民服裝流行開來,舉國上下不論男女,近乎無人不愛、無人不穿。
孫中山先生曾經(jīng)在廣泛吸納了歐美服裝元素的基礎上,又結合日本學生服和中式服裝的特點,親自設計了一款立領、四貼袋并且衣袋有蓋的服裝,被后人稱為中山裝。
這款由孫先生親力親為的服裝,不僅在民國時期很受人們喜愛,就是到了建國以后的很長時間里,都占據(jù)著國人服裝的霸主地位,且經(jīng)久不衰。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一些原因,建國之前存在的大部分服裝逐漸退出中國人的穿著舞臺,因為那是一個相對貧窮而且需要節(jié)儉的時期,諸如長袍、大褂兒、旗袍、禮裙那樣過于講究的服飾,已經(jīng)不適合需要。
而中山裝卻是正好符合時代和國情的要求,一下子脫穎而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中山裝成了全中國最為正式的服裝。這種風潮,一直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或中期,才有了一定的改觀。
在我的印象里,小時候看到的身邊周圍,上班的大人們無論男女,基本都是穿著中山裝每天進進出出。尤其是上衣左邊口袋上方開個小口子,里面插一根帶著帽的老式鋼筆,更成為了文化人和機關領導的標準配置。
當然了,這中山裝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代的變化,它的款式也在追逐著潮流的腳步。比如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在北京的初、高中生里面曾經(jīng)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學生裝”,就可以說是中山裝的一個變種,雖然還依稀有老款的影子,但諸多改變,卻讓年輕人穿起來顯得精神抖擻。
時間一直推進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人終于迎來了服裝服飾的大爆炸時期。
改革開放來了,外國的一些文化自然也會隨之而來,其中就包括穿著文化。
在“本分人”還依然據(jù)守中山裝最后一塊陣地的時候,思想前衛(wèi)的年輕人早就拋下了老思想的桎梏,開始追求自己認為最美麗的東西。
喇叭褲、蛤蟆鏡、牛仔服、布拉吉,逐漸出現(xiàn)在街頭巷尾。說句實在的,很多人未必就適合那些穿著,但是為了所謂的“趕時髦”,也硬把那些看上去怪里怪氣的服飾扛在了身上,弄得不倫不類。不過也難怪,那么長時間接受的都是關于艱苦樸素、整齊劃一的教育,忽然面對外來文化沖擊的時候,一時間緩不過神來,對應該如何選擇有些不知所措,也是合情合理的。
記得那時候在孩子里面還流行過一段順口溜,是這么說的:“紅松白襪,板兒綠察藍,找媳婦兒不難?!辈皇菑哪莻€時代走過來的人,很難理解這幾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實說白了很淺顯?!凹t松”,棗紅塑料底的黑色松緊口布鞋;“白襪”,白色的棉線襪子;“板兒綠”,近似舊軍裝顏色的綠布褂子;“察藍”,很像是“五八式”警服下身那種顏色的藍褲子。
可是為什么會這么說呢?男孩子小時候都覺得“頑主兒”很風光,風光了就不怕找不到媳婦。于是就效仿著當時那些玩鬧人士的普遍穿著,編了這么幾句話的順口溜。今天想起來的時候,真是能笑出聲來,多土的打扮??!還想找媳婦?
不過,那倒可以看作是一個年代人們的心理寫照吧,而且那樣的捯飭方法,在當年,挺吃香。男孩子們趨之若鶩,唯恐自己不配做一個被人另眼相看的“頑主兒”。我就曾經(jīng)因為體型太胖,只能配備“紅松白襪”而穿不上“板兒綠察藍”,心里郁悶了挺長時間。
而后呢,各式花里胡哨的服裝越來越多,好看的不好看的,都有著各自的市場,北京人的穿著打扮,開始越來越國際化、時尚化、潮流化。來北京的外國人也終于知道,北京人不是只會穿著一樣的衣服滿街走的。因為過去訪問過北京的外國人一聊起北京人的穿戴,總愛說:他們都穿著一樣的衣服,藍色或綠色的中山裝,深藍色或灰色的褲子,還有黑色的鞋子。
總有人說北京人不注重穿著打扮,而且都特別不會穿衣服。其實怎么說呢,城市的服裝和城市的風格是息息相關的,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氣、舒緩、有品位、不造作、不爭強好勝的城市,北京人的著裝很清晰地反映出這座城市的這些特點。舒服、得體、順眼、考究,應該是北京人最核心的穿衣準則。
不過最近些年,人們變了,變得在乎捯飭了,在乎穿的是不是新款,是不是潮牌、名牌了,不再像從前那樣只看重料子和質(zhì)地了。
可這沒什么不好啊,時代會發(fā)展,城市也必然會向前走,而生活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京人,還依舊不注重穿著,恐怕就不那么現(xiàn)實了吧。
不過還是想說一句,穿衣戴帽,各有所好,遵從心理,順其自然就好,別人適合的,未必適合自己。好看、舒服,穿在身上不別扭,才是真格的。
忽然想起在故宮里見到的那些穿著古裝拍照的人們,有的看上去著實令人膽寒,何苦來哉?衣著之道看來還是不可強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