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淑英
拂去歲月的塵霧,打開歷史的啟示錄,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只有和祖國榮辱與共的人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永存的浪花。
1955年10月1日清晨,廣闊無垠的太平洋上,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踏上甲板。眺望著水天一色的遠方,他屈指一算,已經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他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赴美留學期間,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當時,錢學森享受著優(yōu)厚的待遇,有著富裕的生活和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墒?,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他說:“我是中國人。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點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隆隆的禮炮聲中誕生了。錢學森期盼著能早日回到祖國,用自己的專長為祖國建設服務。有人勸他:“祖國剛解放,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現(xiàn)在回去搞科學研究,只怕有困難。”錢學森誠懇地說:“我們日夜盼望著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祖國現(xiàn)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chuàng)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
聽說錢學森準備回國,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說:“錢學森無論到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然而,錢學森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過。經過五年的漫長歲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終于踏上了歸國的航程。
錢學森回國后,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的研制和發(fā)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選自《錢學森的青少年時代》,有改動)
心語點點
在祖國建設初期的艱難時刻,錢學森不顧他人的勸告和阻攔,毅然放棄國外優(yōu)厚待遇,回國報效祖國,他的拳拳愛國之心讓人肅然起敬。
他希望腳下是“火箭的艙壁”,寫出了錢學森心系祖國,渴望早日投身祖國的迫切心情。
此處的語言描寫體現(xiàn)出錢學森對祖國的熱愛。
對比別人的勸說和錢學森的回應,突出了錢學森不怕困難,渴望為建設新中國做出貢獻的愛國精神。
引用美國海軍將領的話,側面烘托出錢學森科研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