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
摘 要:文章總是以特定的文體形式存在,文體意識制約著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的選擇。作文作為一種情感的輸出與表達的載體,在不同文體的選擇上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要求學生首先要具備文體意識。盡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在文體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是實際作文教學仍然存在學生文體知識薄弱、教師文體意識淡薄和寫作指導系統(tǒng)性混亂等問題,可以通過加強教師理論素養(yǎng)、優(yōu)化教學設計、教學滲透文體知識和完善教師評價體系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文體意識。
關鍵詞:文體意識 初中作文 教學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是檢驗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具備文體意識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寫作?!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nèi)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能根據(jù)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1]等文體要求。但是,作文教學在文體意識培養(yǎng)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學生文體知識薄弱、教師文體意識淡薄和寫作指導缺乏體系性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寫作體系的構建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谝陨锨闆r,本文依據(jù)“教—學—評”的理念,依托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探究作文教學中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以期全方面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基礎,幫助其構建具備文體知識體系,為寫作的成功指明道路和方向。
一、當前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文體意識的困境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被納入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范疇之中,但由于語文作文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缺乏文體意識,不明晰優(yōu)秀文章的必要條件。在此種情況下,語文教師無法深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導致學生的文體意識逐漸弱化。除此之外,部分語文教師對文體知識的了解也不夠全面、透徹,文體意識的淡薄不僅會使學生寫作時出現(xiàn)“無米之炊”的窘境,還會導致學生在寫作時對文體分類和文體結構的搭建無從下手。同樣,文體意識的缺失在作文教學中也面臨諸多困境。
(一)學生文體知識薄弱
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會學習有關文體方面的知識,但僅是簡單地從文章形式上區(qū)分文體,對于語言、結構上稍復雜的文章就難以分辨清楚,這是文體知識匱乏的典型表現(xiàn)。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對有關文體知識的積累意識與習慣。在寫作學習中,主要以議論文、記敘文和說明文為主,同時摻雜演講和書信等形式。在沒有對文體知識形成系統(tǒng)化的認知下,寫作實踐的效果通常不夠理想,陷入談不上是議論文也不算記敘文的困境中。此時學生對文體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抽象層面,涉及文體知識的學習與辨認時就提不起興趣。寫作作為觀點輸出的過程與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缺乏文體知識的支撐是無法出彩的。
(二)教師文體意識淡薄
教師對學生文體知識的儲備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目前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未系統(tǒng)培訓過文體知識,僅單純傳授寫作技法,在“文體不限”的要求下,只要符合題意都可發(fā)揮,他們認為通過練習學生對文體知識已很熟悉,因此沒有將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一個專題重點講授。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關于寫作知識的建構層級不同,學生處于一種需要點撥、內(nèi)隱的狀態(tài),教師則處于可用言語表述的知識狀態(tài)。大多教師也表明只有在學習新文體的時候會粗略講述與之相關的文體知識的概念,之后便只是對文體知識進行復習,沒有對相應的文體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閱讀課和寫作課也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tài)。由于初中階段的教學壓力較大,許多教師的作文課還是以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和練習冊為主,至于對理論書籍的閱讀偏少。如果教師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那對教學中是極其不利的。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已經(jīng)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時期,可以對其進行學習方式的改變,如果教師對所學知識只是蜻蜓點水,是知識碎片化的教學,那學生也很難構成圖式,也更難將所學的文體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
(三)寫作指導體系性混亂
批改和講評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站在學生立場上,批改和講評能夠使他們及時了解自己的優(yōu)缺點,以便加以改進,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對老師來說,及時的批改、講評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方便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改進教學方法。在批改環(huán)節(jié),很多老師都著重關注一篇文章的語言是否優(yōu)美、結構是否完整和主題是否明確,對于文體的關注度并不高。其實文體的恰當選擇也是要點,寫作文體是否規(guī)范,有無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方面還需要更多關注。常規(guī)的作文教學大致分為發(fā)布作文任務、進行寫作提點、批改作文和講評作文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會更注重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指導,會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的方向和相關的文體知識,忽視了后兩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元認知的再塑造。久而久之,學生對優(yōu)秀作文的理解變成了單一的辭藻堆砌,容易出現(xiàn)文章結構貧乏和語言不嚴謹?shù)痊F(xiàn)象。文體意識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實質(zhì)性的解決,很多學生也會抱著文體對于最終成績影響不大的心態(tài)而忽視文體寫作的規(guī)范性。
二、“文體意識”的內(nèi)涵與價值分析
我國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文體教學的研究,什么是文體意識?它在作文教學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潘新和認為,文體意識指的是主體對某種特定文體的全部表現(xiàn)形式規(guī)范的領悟與把握。[2]文體意識包括對該文體一切構成因素(主題、材料、結構、語言等)的特殊要求的領悟,涵蓋了文章形式規(guī)范的全領域,在言語認知與創(chuàng)造中貫穿于閱讀與寫作行為的全過程。[3]凌煥新認為,在長期的閱讀與寫作中,作為寫作主體的作者逐步感知認識并熟練地掌握了對文體的基本形態(tài),形成一種帶有專業(yè)性的特殊的文體感。[4]
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文體意識貫穿全程,從提取和選擇寫作素材、整理和構建寫作思維以及整合和完善寫作內(nèi)容,文體意識都是以一種潛在的方式存在于寫作過程中,引導文章寫作,讓寫作和文體相適應。筆者觀察近三年的中考作文試題,多數(shù)的試卷都對文體做出了要求,這是基于學生學情和發(fā)展特征對學生多項能力的考察。不同的文體展示不同的風格,具備文體意識能夠影響學生的寫作風格以及思維方式,明晰寫作的目的是什么,選用哪種文體是最合適的,想要文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寫作,要求學生能夠根據(jù)寫作內(nèi)容變換寫作方式,只有具備清晰的文體意識,才能夠從各個方面規(guī)范寫作行為,這是一種潛在的知識,也需要引起重視。
三、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
基于課程標準和語文教科書中培養(yǎng)學生文體意識的要求,結合在前兩節(jié)對當前作文教學中文體意識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寫作教學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還是有改進的地方。針對初中生文體意識薄弱的問題,提出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教師加強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清晰的文體意識
培養(yǎng)初中語文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破除文本意識淡薄的問題。語文課堂呼喚教師理論素養(yǎng)的回歸,語文教學主要是圍繞閱讀和寫作,教師如果不具備扎實的文體理論知識,就無法構建成熟作文知識體系。
首先,學習系統(tǒng)化的文體理論能夠促進教師的解讀能力的提高,要求語文教師對中國文體分類的思想、標準以及主要文體類型進行系統(tǒng)化的學習,掌握文體的規(guī)律和特點。[5]教師們還需要對初中常見的文體結構有正確的理解和應用,教師們的文體意識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學文體,而應能夠?qū)⑺械奈捏w都運用到教學中去,從而更加高效地對各種文本進行解讀并應用于教學。其次,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沒有實踐,理論研究將是無源之水,基于實際的教學來完善文體研究,有利于教師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最后,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文體觀,培養(yǎng)清晰的文體意識。潘葦杭、潘新和在《文體感:寫作行為的目標預期》中指出,“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育所謂的文體,約定俗成指的就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教學教的、考試考的,主要是記敘文、議論文。實際上,存在著一個教育誤區(qū)。這些所謂的‘文體,起初是作為‘表達方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樘摂M的教學、考試體式,而在真實寫作中并不存在。因此,這是沒有應用價值的偽文體,偽文體自然導致偽寫作”[6]。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教師對文體的概念不甚清楚,這會導致教師知識體系的混亂,教師的文體意識就不夠清晰。
(二)依據(jù)文體樣式,優(yōu)化教學設計
能力突出的教師,其教學設計總是能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并能夠不斷地進行修整。作文教學是一個訓練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根據(jù)不同文體的特征進行設計,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記敘文寫作的教學設計,記敘文是敘述和描寫人、事和景等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設計針對性的活動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設置觀察性的活動,可觀察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發(fā)生的全過程,使學生能擁有直觀感受,并講解優(yōu)秀范文,使學生了解記敘文的寫作方法。初中常寫的三大文體類型,教學方法側(cè)重點不同,議論文的教學設計著重于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啟發(fā)學生的辯證思維,這才是議論文教學設計的應有之義。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簡單地說清楚一個事物,那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基于這一要求,還要設計有序的活動,讓學生能夠按照邏輯層次順序?qū)懽魑模v清楚、講明白。
(三)教學滲透文體知識,從閱讀中學寫作
在作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最好的方法就是從閱讀教學中滲透文體知識,并從閱讀中學習寫作。學生通過閱讀學習不同文體,了解不同文體的特征,積累歸納文體特征,掌握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的一般規(guī)律,以便在寫作中能夠調(diào)動已有的經(jīng)驗,用不同的文學樣式和表達方式進行寫作。閱讀是學習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學生應該熟悉不同文體的典型例子,以此為參考,在實踐寫作時認清文體,并利用其規(guī)范去編寫文章。
記敘文要準確解題、突出文章中心,在敘述人物和景物時,要樸素平實、語言準確生動。以《藤野先生》為例,作者以與藤野先生相識的原因和分別后的想念為主線,扣住作者和藤野先生之間的關系,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真摯的懷念之情。教師在講授議論文時,要把握它的特征,運用說理的方法,運用簡練、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來分析、證明客觀事實?!毒礃I(yè)與樂業(yè)》中,作者表述的觀點清晰且明確,論述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關系:有業(yè)是前提,敬業(yè)是基本;并且運用多種議論方法進行寫作,邏輯嚴密、說服力強。在選擇作文文體的時候,有參照標準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文體不明確的問題。所以,教師在開展不同文體的教學時,不僅要重視每一種文體之間所具有的共性規(guī)律,還應該將多種視角轉(zhuǎn)換到每一種文體的個性特點上,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寫作中得心應手,寫出特點鮮明、文體適宜的文章。
(四)進行有效的文體寫作訓練
如何在課堂上和課后達到有效的寫作訓練?一堂寫作教學課必須在課堂上進行練筆,借助作文教學的適當時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不是以一篇課后作文交差。大多數(shù)的中考語文作文題都“文體不限”,要想文章文體特色鮮明,就必須對這種文體進行專門的訓練,把握好文體的寫作要領??梢詮谋磉_方式、寫作技巧、結構模式等方面進行專項訓練。比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就是學寫記敘文,記敘文要寫出真情實感,符合要求,就如同講故事,要把故事的各個部分講好,關鍵在于內(nèi)容選取并進行實踐操作。有代表性的事情更能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特點,并表達自己的感情。議論文首先要闡明論點,然后以有力的論證來支持自己的論點,然后再對每一個論點進行討論和分析。說明文語言表達要準確,符合科學原理,客觀理性。一篇好的文章從來不是一就而的,而是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之下,針對文體這一具體問題,經(jīng)過一次次的修改與再寫作,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逐漸淬煉出的結果。
(五)教師完善作文評價體系
“教是為了不教”是葉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其在寫作教學中的具體表現(xiàn)為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與指導。評點文章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思維。在寫作練習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完善寫作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回顧文體知識,再次明確文體訓練的特點。但寫作的評價也不能單圍繞這一篇文章,而要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寫作動機、寫作技能和寫作問題等方面進行。在評價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教師要從寫作的格式、語言和立意等方面入手,分析文章是否適合采用這種文體,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和角度來評價學生的作文,細致、清楚地分析一篇作文的優(yōu)缺點,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空談。教師也可以展示寫作過程,從寫作的立意、文體的選擇、框架和內(nèi)容等方面讓學生明確整個思維過程,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討論文體的選擇,進行文體的特征分析并培養(yǎng)文體意識。
四、結語
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是作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內(nèi)容,本文針對學生缺少文體知識、教師缺少文體意識等現(xiàn)象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指導學生認識文體特征,掌握文體知識,擴展思維方式,提高寫作能力。教師也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立足于文本,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導向,增強學生的文體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6.
[2] 林玉清.試論初中生寫作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0.
[3] 潘新和.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58.
[4] 凌煥新.論寫作的文體感[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85-89.
[5] 張波.初中語文教師文體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6] 潘葦杭,潘新和.文體感:寫作行為的目標預期[J].語文建設,2015(1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