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特色,陳 濤
(吉林藝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1)
吉林省是中國東北邊陲的省份,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其戲曲文化發(fā)展相對于其他地區(qū)比較落后。而吉劇作為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它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也受到了影響。雖然吉劇擁有兩百多個大中小表演劇目,也保留了《桃李梅》《包公賠情》等精品劇目,但隨著大眾對于文化要求的提高,傳統(tǒng)的吉劇表演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吉劇不能僅僅在吉林省內發(fā)展,還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走向其他省份,成為更多人喜愛的劇種。
從1959 年至今,吉劇的發(fā)展經歷了60 多年。在這段時間里,吉劇的建設不斷完善,然而輸出優(yōu)秀吉劇演員的單位仍然以吉林省吉劇團為主,傳承吉劇的優(yōu)秀表演人才鳳毛麟角。
2014 年,吉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與中國戲曲學院聯合開辦了首個吉劇專業(yè)本科班。第一批吉劇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總共11 名。但是吉劇振興的重任絕不能僅靠這11 人,優(yōu)秀人才的缺乏是限制吉劇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沒有了“年輕人”這一“軟實力”,隨之就會產生青黃不接、創(chuàng)新欲望低、理論建設不完善等問題。
2016 年,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第一屆吉劇本科人才開始招生。根據吉林省文化廳和教育廳政策的指導,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與吉林省地方院團進行合作,開啟了吉林省吉劇本科教育的新紀元。目前,首批吉劇專業(yè)學生已畢業(yè),振興吉劇、繁榮戲曲的光芒也正在這批本土培養(yǎng)的吉劇本科人才身上展現。然而,后續(xù)的生源情況并不容樂觀:2016級吉劇本科班學生12 人,2017 級和2018 級加起來不足5 人,這不僅僅是吉劇人才培養(yǎng)的困境,也是吉林省地方戲曲高等教育亟需探討的課題。
作為吉林省吉劇唯一的地方戲曲院團代表,吉林省吉劇團演職人員的規(guī)模也存在現實問題。很多年輕的吉劇演員因為劇團體制和工資待遇問題,而被迫轉行新媒體短視頻行業(yè),腳踏實地地從事吉劇行業(yè)的年輕演員越來越少。這不僅僅是某個地方劇種所存在的問題,更是全國地方性院團的現狀縮影。
吉劇人才的極度缺乏是制約和影響吉劇這一地方劇種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這個問題亟需國家政策的指導。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下,大眾的娛樂方式不再局限于實體娛樂場所。手機、平板等智能產物的出現讓大眾能夠足不出戶看演出、看電影、聽演唱會。因此,去專業(yè)性劇場觀看表演的觀眾越來越少,專業(yè)性的劇場也隨之減少。以開設了吉劇本科班的中國戲曲學院和吉林藝術學院為例,與之相聯系的劇場有中國評劇院大劇場(北京)、大眾劇場(吉林?。⑻依蠲反髣≡海质。┑?。專業(yè)性劇場少使吉劇人才缺乏實踐和展演的機會。
在吉劇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桃李梅》《包公賠情》《江姐》《燕青賣線》等精品劇目,但至今很少再有新的作品推出。2018 年,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原創(chuàng)大型新媒體吉劇《山魂》開啟了吉劇劇目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今天,吉劇已經擁有了大大小小二百多個劇目,有情懷的吉劇人可能愿意一遍又一遍為大家演出,但是眼光挑剔的大眾并不會滿足于眼前重復排演的吉劇現存劇目。吉劇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和步伐。
以中國戲曲學院和吉林藝術學院兩個高校的吉劇教育模式來分析吉劇教育的發(fā)展。中國戲曲學院的吉劇班采取的是“2+1+1”的教學模式:用兩年時間完成基本的教學內容——戲曲舞臺程式和藝術營養(yǎng);花一年時間在吉林省劇團實踐;最后一年是論文撰寫和大戲排演。在前兩年的學習中,中國戲曲學院還將理論學習與互聯網、新媒體相結合,在校內開設了精品課程,學生有足夠的自主權選擇課程,還有類似于慕課等在線課程,不會限制在線學員人數,也不影響其他吉劇喜愛者(校外)的共同學習。“2+1+1”模式將理論、實踐相結合,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充分了解吉劇,從而樹立起振興吉劇的信心。國戲與吉林省的第一次合作成為吉劇走入高校的開端,國戲的吉劇班教育模式是一個全新的教育模式,也可以說是一次勇敢的嘗試。
吉林藝術學院作為吉林省唯一的藝術高校,自然需要承擔起傳承吉劇藝術的重擔。2014 年,吉藝舉辦首屆“吉林省中青年吉劇表演進修班”,面向全省招收30 名進修生,這是吉藝走近吉劇的開端。這次進修班的開設并不是一個長久的項目,只能視為培養(yǎng)吉劇表演人才的一次嘗試。2016 年,吉藝招收了第一批吉劇學生,在培養(yǎng)專業(yè)素質的同時也專注于吉劇藝術本身的學術價值研究和梳理。吉劇班開設了專業(yè)基礎課、舞臺實踐課,尤其是在2018年開始了第一屆戲曲廣播體操培訓,利用視頻教學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在吉劇班學習過程中,學院還開設了戲曲圃、吉藝戲曲說等用于知識普及的公眾號。
吉劇教育本身是投入較高的教育模式。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吉劇表演專業(yè)本身是免費的專業(yè)教育,從現實來看,這種優(yōu)惠政策大大減輕了學生們的經濟負擔,并且吸引了喜愛吉劇、熱愛吉劇、從事吉劇的眾多年輕人,使其能夠重新拾起學習機會,進入大學課堂并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涵養(yǎng)。這種本科教育模式增強了吉劇劇種教育的優(yōu)勢和競爭力,但是總體上還缺少與市場的契合度。中國戲曲學院和吉藝吉劇班的教育模式與互聯網新媒體之間的結合主要體現在授課和課后學習上,在實踐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線課程學習以及課后復習與實踐在當下本科教育中很難落實。
虛擬講堂,即現在已經被廣泛運用到其他大學選修、必修課程中的視頻教學方式,利用新媒體技術,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相結合,把老師講授的內容轉化為視頻形式。吉劇是一種歌舞與音樂相結合的戲曲劇種,老師可以將相關課程分類錄制成教學視頻,比如理論課視頻、伴奏課視頻等。這些視頻可以被上傳到騰訊、愛奇藝、抖音等平臺,或者上傳到老師個人的微博、微信、百度云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或者針對自己學習中產生的問題去尋找相對應的講學視頻。現在的課堂已經不是完全以老師為主體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越來越強。因此,比起枯燥的面對面講學,視頻講學更具新鮮感,易被學生接受。通過相關視頻信息,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預習、復習,還可以在閑暇時間重復觀看視頻,不需要浪費實體課堂的時間。
鑒于吉劇專業(yè)性劇場減少,學生沒有足夠的實踐方向,因此高??梢砸MVR(虛擬現實技術)技術,利用這種新科技模擬舞臺現場,讓學生參與其中以增加實踐經驗。像國戲和吉藝這樣藝術氛圍濃厚的高校,可以嘗試與科技類大學、科技公司合作。藝術院校引進VR 技術能夠為本校學生制造更多實踐機會,為科技類大學以及公司提供使用反饋。
各高??梢岳没ヂ摼W在本校網站上發(fā)布教學視頻,將視頻信息分享給合作的其他高校,供吉劇班學生觀看,實現教學資源共享。高校名師可以在個人微博上分享教學心得;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推送學習干貨;開通直播軟件,定時在線直播為學生答疑解惑。高校之間可以將優(yōu)質師資、優(yōu)質訊息進行共享,以國戲與吉藝為例,吉藝地處東北邊陲地區(qū),吉林省文化、經濟發(fā)展較北京落后,二者進行聯盟能夠為吉劇學生提供更多新鮮的信息。高校間長久的資源分享與交流碰撞也能夠為吉劇劇目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提供新鮮的素材。
快手、虎牙等平臺因其趣味性以及內容精準度而風靡,因而可以將吉劇表演真人視頻轉化為動漫形式,增加視頻的趣味性,并將其發(fā)布到微信、微博、愛奇藝、抖音等平臺上,更好地宣傳吉劇。對于年齡較小的吉劇班學員來說,第一階段便是了解吉劇,在一開始接觸吉劇表演的動畫視頻可以加深學員的印象并使其在學習中收獲樂趣。
吉劇作為吉林省獨具特色的地方性劇種,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標志,必須在保留傳統(tǒng)藝術精華的同時尋覓新鮮血液。2021 年6 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其中,吉林省地方戲曲吉劇成為新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之一。經過了60 多年的發(fā)展壯大,這個脫胎于東北二人轉的地方戲劇再次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作為吉林省唯一的戲曲本科院校,在吉劇人才的教育和培養(yǎng)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為吉林省地方戲曲劇種吉劇輸送了大批本科人才。近幾年,吉劇表演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僅在劇目創(chuàng)新方面有所建樹,而且創(chuàng)排了多媒體原創(chuàng)吉劇《山魂》,以及復排了經典吉劇劇目《江姐》,將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院校教學和院團相結合,讓吉劇表演專業(yè)立足于舞臺,培養(yǎng)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吉劇演員。另外,吉劇表演專業(yè)在本科教育方式上要緊跟時代步伐,結合自身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色,利用短視頻自媒體平臺以及互聯網傳播方式進行線上教學,實時總結教學經驗與不足并積極改進,不斷優(yōu)化??傊?,吉劇教育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長久、重要的課題,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不僅要學會利用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宣傳吉劇教育,為吉劇的發(fā)展和傳承獻出一份力量,還要立足社會需要,對吉劇教育方式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