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青青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力是中學生應當具備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師日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審美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涵養(yǎng)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里進一步強調(diào),“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而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學生學習備考的重點,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其別樣有致的聲韻、豐富深刻的內(nèi)涵、悠緲靈動的意境,閃耀著詩人的智慧與哲思,穿越時光的長河給予我們美的享受,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抓手。
1.悅耳·韻律美
古詩詞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講求押韻格律,富于節(jié)奏感。在教授古詩詞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作品,注意停連和聲韻,在吟誦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如教師在講授《〈詩經(jīng)〉二首》時,就可以借助文本帶領學生很好地感受古詩的這一韻律特質(zhì)。《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其中的作品最初都是配樂的歌詞,因此本身就帶有音律的色彩。就《關雎》這一作品而言,教師可以先介紹相關寫作背景和文化知識,然后帶領學生誦讀或讓學生自由誦讀詩歌,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感受詩歌的韻律,了解作品的表達特色。學生通過朗讀,在教師的點撥下,便能發(fā)現(xiàn)詩中都是八字一句,且上下句或上下章都基本相同,只有幾個字的變化,直觀地理解了這種重章疊句的敘述形式。教師繼續(xù)提問學生詩歌中重復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讀來有什么感受呢?學生都能找出是“窈窕淑女”“參差荇菜”。以不變的參照對象,配以變化的表達內(nèi)容“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流之”“采之”“芼之”,使學生切實體會到這種回環(huán)往復的表達效果,感受到律動的美感。《關雎》全篇語言優(yōu)美,運用雙聲和疊詞,不僅讀來朗朗上口,和諧悅耳,而且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聯(lián)想美,擬聲傳情又生動,詩中歌詠的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今天讀來依舊令人怦然心動、回味無窮。又如在講授《唐詩五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感受作品的押韻和平仄,讀出節(jié)奏與韻味。這五首詩歌都是律詩,或五言或七言,富于格律之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說說詩中押韻的字有哪些,并談談詩作的風格和表達出的感情色彩。
“吟誦就是要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借助誦讀,學生能夠領會詩作的節(jié)奏,體味作品的韻味。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潤育學生的審美人格。
2.養(yǎng)目·文辭美
古典詩詞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chǎn)物,詩中所構建的形象和畫面,體現(xiàn)了詩人高超的語言素養(yǎng)和令人神往的審美特征。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歷經(jīng)歲月的洗練熠熠生輝,讓今天的我們感受著詩詞的文辭之美。
如學生在學習《竹里館》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熟悉詩人王維的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在誦讀作品的基礎上,注意詩人的遣詞造句。學生可以找一找詩中哪些字詞是描寫人的、哪些是描寫景的,再說說詩作描繪了怎樣的一幅圖景、構置了什么樣的一種情境,并以此談談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學生很快便能找到“獨坐”“幽篁”“彈琴”“明月”“相照”等詞,在教師的講解和引領下,知道在王維晚年隱居時創(chuàng)作的這首詩中,描繪了一個遠離塵世喧囂,沒有名利紛擾的清凈環(huán)境,詩人精神閑適,怡然自得。幽深的竹林中一襲長衣,指尖與琴弦輕交慢舞,皎潔的月色流瀉而下,月光下的竹林暗影浮動,仿佛在應和悠遠的琴音。一幅與自然對話、與天地神往的隱居圖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現(xiàn)開來,月華如水,蕩滌心境,詩人雖只身撫琴,卻并不悲涼孤獨。全詩的用字造語似信手拈來,卻清幽自然,展現(xiàn)出作品“詩中有畫”“詩畫交融”的高超境界。又如在學習《望海潮》這一作品時,教師帶領學生反復誦讀文章,感受詞作中描繪的優(yōu)美自然風光和繁華都市景象。這篇作品運用鋪敘的手法,既粗筆勾勒又細筆描摹,用字精練,選詞奢美,形成一種承平盛世下的暢達氣勢?!盁熈嫎颉薄帮L簾翠幕”“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等詞句,體現(xiàn)了景物與色彩相映襯,剛柔相濟,動靜結合,一幅明麗曠遠的勝景圖躍然紙上。“市列珠璣”“戶盈羅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詞句,展現(xiàn)出杭州的優(yōu)美風景和市井繁華,叫人仿佛置身于喧鬧的街市中,珠光寶氣,綾羅滿眼,富足安樂。通過這樣的賞析,學生深切體會到詞人遣詞造句的功力,感受到文辭的優(yōu)美,作品中描繪的種種畫面也浮現(xiàn)于學生的腦海中。
語言文字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本身,引導學生通過古典詩詞欣賞文辭的美,置身于作者所描摹的形象與畫面中,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厚學生的審美意蘊。
3.沁心·意境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覈诺湓娫~都具有意境高遠的特點,其中傳達了詩人的思想情感,寄托了詩人的意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教材中的相關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感悟古詩詞的意境美。
如《夜雨寄北》這首詩,作為一封簡短的普通“家書”,用語淺顯卻意境獨特。在學生誦讀熟悉作品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說詩中四句話各自的意思。詩人滿含對家人的思念卻不知歸期,在行宿巴蜀的旅途中遇一夜秋雨,不知日后何時團聚時能秉燭長談,共話今宵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隨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詩作前兩句中的“未有期”“夜雨漲秋池”,體現(xiàn)了作者無奈、孤寂的心境,這羈旅之愁和不得歸之苦,與綿綿的秋夜細雨相交織。后兩句中詩人未繼續(xù)訴說愁苦,而是馳騁開去想象了回家后的團圓之景,“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既有空間上的往復對照,也有時間上的回環(huán)對比,這一暢想與當下的羈情映照,時空置換,虛實相生,看似突奇,細品卻能體味出詩人感情的自然真摯。通過品讀賞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感受到這首詩作的構思之巧、意境之美。又如學習《春江花月夜》,學生先反復誦讀詩作,在增強詩詞語感的同時理解詩文的含義,進而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營造的詩情,并與教師一起揣摩品析作品中的唯美意境?!洞航ㄔ乱埂繁宦勔欢嘧u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既描繪了縹緲清麗的景色,也蘊含了詩人的離情別緒和人生感慨,通篇彰顯著藝術之美和哲理韻味。在一幅幽美邈遠的春江月夜圖中,詩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寥廓、深沉的境界,將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讀來仿佛使人沉浸于空靈曼妙的意境中。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通過這種對詩作意境的賞析解讀,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加深了審美體驗,提升了審美素養(yǎng)。
學生在學習鑒賞了教材中的古詩詞后,對詩歌中的意象、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構思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審美情感和文學素養(yǎng)也有了一定的積累,需要訓練和運用這一審美技能,從而創(chuàng)造美。
1.比較閱讀,生成美
學習鑒賞古詩詞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梳理整合、總結歸納,若不積累歸納,學生很容易邊學邊忘,產(chǎn)生混淆,難以掌握同類古詩詞文本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因此,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嘗試鑒賞同一主題或同一類別的詩詞,比較閱讀分析,異中求同,同中尋異,從韻律、文辭、意境等角度賞析不同作品的美。如學習了《錢塘湖春行》后試著搜集其他描寫春景的詩詞,對比鑒賞;學習了《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后,可以整理蘇軾的其他詩詞作品進行比較誦讀,談談作者在不同作品中寄予的不同情感及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作風格。由于知識儲備和能力基礎的差異,不同學生應根據(jù)自身學情形成個性化的古詩詞鑒賞方法。同時,在學習賞析了一首古詩詞后,學生可以試著將作品翻譯成現(xiàn)代文,再與原文對比閱讀,看看文辭、意境是否有差異。于此,學生在反復的對比思考訓練中,不僅領悟了美,更能在表達中有意識地通過語言生成美。
2.讀寫結合,創(chuàng)造美
寫作,是一個人思維品質(zhì)和美學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在中學階段,學生學習古詩詞鑒賞掌握一定的審美技能后,需要通過書面寫作,才能真正將其內(nèi)化為一種受益終身的素養(yǎng)和品質(zh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寫作遷移的方式展開應用,如學習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后,詩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體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品質(zhì)?請用自己的語言描寫出來。如學習了《蜀道難》后,結合詩中的夸張手法,請你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蜀道。又如學習了《琵琶行并序》后,請你發(fā)揮想象,續(xù)寫一下琵琶女的故事,等等。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喜好和能力,自主選擇開展寫作實踐。另外,學生也可以結合學習體悟,自主改編甚至創(chuàng)作詩詞,鍛煉提升審美應用和拓展能力,并在后續(xù)的文章寫作和人生成長中,能用文字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
讀詩使人靈秀,古典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涵養(yǎng)學生品格、提升學生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抓手,落實課標相關審美能力要求,引導中學生深入研讀,打造古典芬芳的美育課堂。
作者簡介: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