啷哩個啷—— 來來來,精彩節(jié)目馬上開始!想知道怎么將文章寫出波折嗎?那就來欣賞幾段相聲吧!
甲: 你知道為啥許多孩子都愛看動畫片《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嗎?
乙: 因為故事好看。
甲: 對嘍?!芭尽币粋€緊張場面,“啪——”“跳”出一個人,撓得你心癢癢,非常想看。
乙: 可是動畫片與寫作文有什么關(guān)系啊?
甲: 當然有關(guān)系了。我們寫作文,也要寫出波折。若平鋪直敘,看了開頭就知道結(jié)尾,那有什么味兒!若在文中設(shè)置一些懸而未決的疑問,如同把它們藏在“包袱”里,先不解開,讓人去猜測。然后,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再一下子抖出“包袱”,讓讀者恍然大悟。是不是會有趣些?
乙: 你這又是波折又是“包袱”的,咋寫呀?
甲: 我給你舉個例子。有一家出版社以巨額稿酬征求文字最簡短、情節(jié)最波折的小說。結(jié)果,一篇只有85個字的小說獲得了頭獎。
乙: 85個字?
甲: 小說的題目叫《三封電報》。它是這樣寫的:弟陪伴姐夫去非洲打獵。不久,姐在家接到了弟的電報:“姐夫獵獅身死?!?/p>
乙: 人死了,故事就結(jié)束了??!
甲: 姐悲痛欲絕,回電給弟:“運尸回家。”一周后,姐收到一包裹,里面是獅尸。姐回電:“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姐夫尸。”
乙: 姐夫尸體寄回去也就完了嘛。
甲: 姐很快收到了回電:“無誤,姐夫在獅肚內(nèi)?!?/p>
乙: 還真是巧設(shè)懸念,一波三折啊。
甲: 這篇小說共三段,每段都有起伏:姐夫去非洲獵獅,不幸身亡,這是第一個波折;姐姐要弟弟運回姐夫尸體,收到的卻是獅尸,這是第二個波折;弟弟回電解釋說,姐夫在獅的肚內(nèi),這是第三個波折。
乙: 嗯,懂了,懂了。
甲: 作文要想寫得一波三折,我還有其他絕招。乙: 什么絕招?
甲: 我先給你舉個例子。有位同學寫了一篇文章《掉牙》。文章是這么寫的:那天,我正在吃蘋果,突然一顆牙掉了,我嚇哭了。
乙: 牙掉了,哭是正常的啊,疼嘛。
甲: 可是寫得沒波折?。?/p>
乙: 掉牙本來就很平常,怎么能寫出一波三折?甲: 后來,這位同學在我的啟發(fā)下,進行了修改。乙: 怎么改的?
甲: 那天,我正在吃蘋果,突然一顆牙掉了,我嚇得哭了。
乙: 這沒啥變化呀!
甲: 因為我想到了奶奶掉牙。奶奶告訴我,人老了,牙掉一顆就少一顆,牙掉了,就不能吃好吃的東西了,人就會老得更快了。奶奶要我保護好牙。
乙: 原來是奶奶也掉牙了,趁機教育孫子要保護好牙。這不蠻好的嘛。
甲: 我想到,我才7歲就掉牙了,以后就嚼不動好吃的大雞腿、香噴噴的牛肉了,我運氣多么不好??!最主要的是,我的牙掉了,老得更快了,我想當科學家報效國家的夢想還沒實現(xiàn)呢。
媽媽走進房間,看我哭得很傷心,很是納悶兒。我把自己掉牙的事,和奶奶說的話告訴了媽媽。
媽媽聽了,笑得直不起腰來。我哭得更加厲害了。
乙: 為什么?
甲: 我本來掉牙就很難過了,媽媽不僅不安慰我,還笑我,真是一點兒同情心都沒有。
乙: 后來呢?
甲: 后來,媽媽告訴我,我是小孩子,掉的是乳牙,乳牙掉了會再長出來的。奶奶掉牙,是年紀大了,掉的牙不能再長出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保護好自己的牙齒,早晚刷牙,不能吃太冷或者太熱的東西。聽了媽媽的解釋,我破涕為笑。
乙: 哎,你別說,這樣一修改,有了波折,作文也生動了。
甲: 這就叫“誤會法”,先寫誤會,后揭示真相。
乙: 這個絕招好!
甲: 我還有絕招。
乙: 還有絕招?快點兒跟我說說。
甲: 我先給你講個故事。
乙: 好,我就喜歡聽故事。
甲: 傳說,有一次,唐伯虎一個要好的朋友的母親過九十大壽。朋友請?zhí)撇眍}詩賀壽,唐伯虎劈頭一句“這個婆娘不是人”,在座的全都大驚失色。不料,唐伯虎筆鋒一轉(zhuǎn),寫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大伙見了,不禁轉(zhuǎn)怒為喜。接著,唐伯虎又寫了第三句“兒孫個個都成賊”,眾人又是一片嘩然。唐伯虎寫出了第四句“盜得蟠桃慶壽辰”。在場的人都佩服唐伯虎的文才,全場掌聲一片。
乙: 我的心也跟著一起一落的。這唐大才子用的啥絕招?。?/p>
甲: 他用了“陡轉(zhuǎn)法”。先將大家的思路引到一個方向,然后陡然一轉(zhuǎn),再把大家引到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思路上,這樣就有意思多了。
乙: 真是妙??!
甲: 我還有一個絕招,想不想聽?
乙: 有一招是普通人,有兩招是能人,有三招是高人,你這有四招是什么人???
甲: 當然是大師了。哈哈。
乙: 大師快講!
甲: 大師的第四招叫“設(shè)疑法”。
乙: 怎么講?
甲: 就是先設(shè)疑,再解疑。
乙: 這一會兒“設(shè)”,一會兒“解”的,我有點兒迷糊了。
甲: 別急,我給你舉例子。
作文題目是《讓我感動的一個人》。文章是這樣寫的:
有一個人,一直讓我感動,他就是我們村撿垃圾的吳爺爺。他這個人出了名的“摳”,平常穿的衣服是撿的,用的東西是撿的。
村里人勸吳爺爺,這樣節(jié)省不值得,掙了錢,就應(yīng)該享受,吃好點兒,穿好點兒,用好點兒。錢再多,也不能帶到棺材里。吳爺爺聽了都是呵呵一笑。
今年夏天京津冀水災(zāi),吳爺爺卻悄悄通過民政局向災(zāi)區(qū)捐了10萬元。村里李大爺?shù)呐畠涸诿裾稚习?,親自接待的他。原來,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吳爺爺就開始捐款了,至今已經(jīng)捐款40多萬元了。
從此,村里人再也不說吳爺爺“摳”了,都說他非常“富有”。
這篇作文一開始就設(shè)置懸念—— 吳爺爺很“摳”,最后,“包袱”一抖,使人茅塞頓開,突出了吳爺爺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的好品質(zhì)。
乙: 你可真行!有了這些絕招,定能寫出一波三折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