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俞珠飛
俞珠飛
鄞州區(qū)融媒體中心
時代在變,傳播在變,如何適應新形勢,打造有影響力的文章?轉換語境、轉變文風是關鍵。
秉承這一理念,寧波市鄞州區(qū)融媒體中心成立響當當工作室。2022年11月18日,推出第一篇稿件——《學霸要感謝900 年前那個人》,今年3 月5 日,推出第40 篇《我們怎樣留住“雷鋒叔叔”?》。3個多月內,平均每周3篇。在一天天的打磨中,工作室率先在轉換語境、重構話語體系方面走出了第一步,初步打響了品牌,得到市、區(qū)兩級閱評點贊。
幾乎每篇成爆款的成績證明,主流媒體打開輿論主戰(zhàn)場,要敢于突破不想、不敢、不愿的藩籬,重構話語體系,用更多有意義和有意思的文章,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
“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剛誕生不久,便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中破圈而出,這對媒體觸動很大,也給正在艱難爬坡中的基層媒體以信心和啟示:主流媒體要引領輿論、擴大影響力,轉換語境、轉變文風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是突破口。
因為長年形成的既定話語體系,讓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正在衰減,大眾一點點遠離主流媒體。比如滿版的領導活動報道,“高度重視”“充分肯定”,以及一篇接著一篇的口號式話語,“貢獻某某力量”“干出某某樣子”,讓更多體制外讀者難以提起閱讀興致。
對此,“浙江宣傳”在《傳統(tǒng)媒體干好新媒體需治“8種病”》中將之歸納為其中一?。簜鹘y(tǒng)話語表達,難以入心走心。傳統(tǒng)媒體的自我中心,反映到內容上,就是官腔濃、套話多,脫離老百姓現(xiàn)實生活和情感需求。
比如,有的傳統(tǒng)媒體習慣寫“大塊頭”文章,認為這是“高大上”。事實上,沒有人愛看繞來繞去的內容、空泛議論的文章,這樣的表達方式注定只能是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誰寫誰看、寫誰誰看。
鄞州區(qū)融媒體中心成立響當當工作室旨在學著放下架子,多說老百姓聽得懂、愿意聽的話。欄目定位明確為:立足鄞州,講好鄞州故事,擴大平臺影響力,帶動融媒指數(shù)提升。
從欄目已發(fā)的稿件看,每篇均立足鄞州,講述的是鄞州經濟社會發(fā)生的變革,挖掘的是鄞州風物,包括配合熱點挖掘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因為新聞性和貼近性,受到當?shù)厝罕姷臍g迎,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fā)。
廣視野、高層次是處于四級媒體最基層的縣級融媒體的短腿,在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努力做長短腿的基礎上,面對自媒體沖擊,縣級融媒體應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植根本土的地理優(yōu)勢,做好做特地域報道,做強平臺的區(qū)域影響力。
如何講好鄞州故事?如何讓這些故事吸引眼球?這是媒體在推進深度融合中面臨的必答題。
響當當工作室在創(chuàng)辦之初,就確定選題方向:圍繞中心工作,挖掘地域文化,切中當下熱點。在已刊發(fā)的40篇稿件中,選題側重鮮明:經濟類占15篇,文化類占16篇,其他多涉及社會、生態(tài)、疫情等熱點。
比如在經濟方面,欄目推出了《鄞州一粒小種子的大夢想》《鄞州“掃地僧”:寧波經濟“一哥”背后的密碼》《鄞州57個博士后工作站在搗鼓啥?》《GDP全省第一,鄞州何以能?》等,在經濟受到沖擊、預期轉弱、訂單流失的困難時期,通過聚焦鄞州的農業(yè)種業(y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è)、博士后工作站等鄞州經濟的高精尖元素,對于鼓舞士氣、恢復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緊跟主旋律、踏準節(jié)奏點的基礎上,選題還需要追逐熱點,找到大眾關心的熱點、痛點、癢點,迅速作出回應。比如針對疫情,欄目推出《陰或陽,都是我們直面的人生》《越過春節(jié),我們將看見怎樣的山丘》,在特斯拉降價后馬上推出《從特斯拉大降價說新能源汽車大變局》。緊跟土耳其地震,推出《土耳其地震救援中的“鄞州藍天”》。趁春節(jié)檔電影《滿江紅》熱映,挖掘采寫與岳飛聯(lián)手抗金、葬在東錢湖畔的仇悆故事,將讀者的視線拉到鄞州、東錢湖,增強地方自豪感。
又比如,在杭州會場揭曉最具幸福感城區(qū)榜單,5分鐘內推出《中國最幸福的城區(qū),原來是它》;比如,在余杭GDP一公布,就推出《GDP全省第一,鄞州何以能?》。
切中熱點,回應社會普遍情緒,并為讀者提供信息增量和價值判斷,報道出圈就有了底氣。
與融媒體中心其他科室(工作室)不同,響當當工作室實行的是松散型、扁平化的管理,具體由分管業(yè)務的中心副主任領導,總編輯最后把關審核。組長由編委兼任,核心成員由7人組成,分別來自3個采編部門,他們的人員管理、考核仍然屬于原部門,日常工作保持不變。按3 月1 日開始實行的最新采編考核制度,響當當一篇稿件起碼抵一般稿件4條。
工作室每周舉行一次重點策劃會,主要分析上周任務落實情況及已發(fā)稿件存在的優(yōu)缺點,交流當下熱點、下步重點,落實采寫任務和責任人員。
從實踐來看,核心成員成為欄目的中流砥柱:40篇稿件中,34 篇由工作室核心成員完成。其他記者和筆桿子隊伍成為有效補充力量:2 篇由中心其他記者完成;另外4 篇由鄞州區(qū)委宣傳部組建的筆桿子隊伍提供。
從實際點擊量來看,響當當工作室欄目稿件已成為平臺頂流,遠遠超出其他欄目稿件。
響當當工作室在短時間內能取得成功,說明我們的媒體中不缺乏人才,不缺乏筆桿子。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他們積累了生動素材,也有自己的深刻體會。原來的稿子為何不夠生動、鮮活?究其原因,還在于理念的偏離,文風落入俗套。
好的內容永遠不過時。一篇篇有影響力的文章,是平臺的炮彈。響當當工作室希望生產更多的炮彈,轟開流量入場的“缺口”,把受眾眼球聚攏起來,把平臺影響力輻射出來。目前,工作室正著力吸收擴大年輕新成員、加強筆桿子隊伍的互動、交流,今后供稿來源將會越來越多元化?!皬椝帯背渥?,平臺影響力才能持久打響。
一篇篇有影響力的文章,是平臺的炮彈。那么在平臺如何集聚它的影響力?
實踐告訴我們,除了定位、人員、機制等保障外,最重要的是話語體系的重塑、文風的轉變。換一句話說,即不繞來繞去,講老百姓愛聽、聽得懂的話。
201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發(fā)表題為《努力克服不良文風 積極倡導優(yōu)良文風》的重要講話。反對“長、空、假”,倡導“短、實、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進文風的總要求。
“短、實、新”要求,在融媒體時代不僅不過時,而且更需要深刻領悟。遵循這一原則,響當當工作室確定欄目的話語特色:開門見山,鮮活有趣。
“開門見山”,是“實”的體現(xiàn),即講管用的話,不講虛話、套話,不照本宣科。講明白通俗的話,不講故作高深的話,不用既定語系。
“開門見山”也是“短”的要求,句子短、段落短,不做懶婆娘的裹腳布。欄目已刊發(fā)的稿件一般在2000字左右,最短的1500余字,最長2800字。如《七十二變的年貨,鄞州人要哪一個?》一文寫道:年貨,是繞不開的話題。吃的、穿的、用的,它裝著的是心意,更是親情。如《年糕的鄉(xiāng)愁》一文寫道:寧波傳統(tǒng)美食多,享譽海內外的,莫過于這兩樣:湯圓和年糕。
“鮮活”,即“新”,角度新、材料新、觀點新。比如推出的印壇巨人朱復戡、地方文獻館“明珠閣”的寶貝等,均不為本地人熟知但地位重要、影響大。對讀者來說,這些稿件寫的都是新鮮的事,有著選題本身的吸引力。
“鮮活”,還要求語言表達新,要“有意思”。這就需要把握移動傳播的規(guī)律,稿件要有網(wǎng)感,要善于運用網(wǎng)絡語言,化用當下流行語,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如借熱播電視劇《狂飆》,欄目推出吳易昺奪冠一稿的題目為《天賦“易昺”,曾在鄞網(wǎng)“狂飆”》。
在此基礎上,適應新媒體閱讀習慣,欄目強調融合呈現(xiàn)。每篇稿件一般配發(fā)圖片3 張以上,有些還配發(fā)視頻,增加閱讀的舒適性,提供更多新聞元素。如《羽人競渡紋銅鉞是如何走進國家版本館的?》,既有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的相關圖片,還配上發(fā)現(xiàn)地和發(fā)現(xiàn)人的相關圖片,并搭配發(fā)現(xiàn)人的回憶視頻,更加形象、直觀。
欣賞一個人,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終于人品。文章亦是如此,新媒體時代的報道更是如此。在喧嘩的輿論場中,平臺的發(fā)聲要為更多人看到,首先得要有“顏值”,有大家喜歡看的話語表達,讓人愿意打開、樂意閱讀;而后要有深度,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才能引起共情共鳴,從而達到輿論引導的作用。
響當當剛出生,還很不成熟,但是在學步的我們,一直保持向前,努力成為鄞響平臺語境轉換的排頭兵、發(fā)動機,成為鄞州的“浙江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