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希泓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00)
要想準確地進行文化交流,使得本國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在海外得到廣泛認可,最重要的不是公眾所認為的配音環(huán)節(jié),而是“翻譯”環(huán)節(jié)。翻譯的根本,不是實現(xiàn)語言轉(zhuǎn)換,而是文化轉(zhuǎn)換。用翻譯的方式,將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人民生活習慣,轉(zhuǎn)換為具有不同的國家文化背景的人民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就是影視翻譯。要想將本國文化準確無誤地翻譯出去,并吸引到海外觀眾,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影視語言的幾大特征。
影視語言具有大眾性、人物立體性、語境性和戲劇性這四大特點。大眾性是指影視作品取材于大眾生活,將其進行藝術(shù)打磨后,又傳播于大眾。因此,影視劇的語言必須為大眾所接受,必須要實現(xiàn)雅俗共賞。所謂人物立體性是指影視語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工具,好的影視語言能使人物鮮活,凸顯人物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飽滿化。所謂語境性是指影視語言具有不完整性,它更多地存在和服務(wù)于它所處的那個影視片段,其文本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下場景的制約。所謂戲劇性是指影視語言是生活語言的再加工產(chǎn)品,具有藝術(shù)審美的特點。因此在翻譯影視語言時,要盡可能在“信”“達”,忠于場景和人物個性的前提下,提高“雅”的水平。
這四大特點也決定了影視翻譯語言的特點,即大眾性,觀眾們能雅俗共賞;人物立體性,每個人物性格各異,鮮活飽滿;語境性,翻譯的語言服務(wù)于上下場景;戲劇性,翻譯語言要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以上四點的完成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部影視作品的翻譯質(zhì)量。
根據(jù)以上所探討的影視語言的特點,筆者將探討影視翻譯的策略。影視翻譯必須要能符合對象國(即輸入國)的審美品位和思維習慣,同時又能準確無誤地傳達輸出國的社會文化,以及影視劇的主題內(nèi)涵。
歸化法和異化法是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所提出的翻譯理念。
歸化法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使外語文本符合目標語的文化價值觀,即用符合譯入國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話去講述譯出國的故事,以此達到文化理解和傳播的目的。比如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Ghоst譯入我國時變?yōu)椤度斯砬槲戳恕罚幻绖 毒p聞少女》中的一句對白:“Wе аll knоw оnе nаtiоn саn’t hаvе twо quееns.”被翻譯為“一山不容二虎”。[1]用符合中國審美和文化傳統(tǒng)的語句來翻譯影視文本,顯然會促進中國人對影視的理解,更大程度上吸收影片想傳達的信息,提高中國人對該外語影片的喜愛程度,從而滿足影片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異化法是指根據(jù)譯出國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模式去翻譯文本,保留外語文本的文化價值觀,把讀者帶入譯出國的文化情景中。這種方法能更精準地表達臺本中的文化內(nèi)涵。若是影片深受喜愛,觀眾們愿意接受并學習外國文化,則這種翻譯方法將會更大程度上提高譯出國的文化影響力和國際文化話語權(quán)。比如,在電影片名翻譯中,Тhе Sеvеn Yеаr Itсh被翻譯為《七年之癢》,此后我國人民也常用“七年之癢”來形容婚姻危機。
鑒于各國文化的獨特性,在影視翻譯的過程中,許多具有特定文化意象的詞難以在譯入國中找到相應(yīng)的文化替代表達方式,采用異化的方法去翻譯也很難解釋清楚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處理這類信息時,譯者常用內(nèi)容詮釋的方法來翻譯文本。例如,影片七宗罪中:“Не соmmittеd thе sеvеnth соmmаndmеnts.”該句根源于《圣經(jīng)》中摩西十誡,第七誡是殺人。因此,譯者直接翻譯為“他殺了人”,簡單清晰地表達出源語言地文化內(nèi)涵。
前文提到,翻譯語言其實就是翻譯文化,試圖在一個文化框架里解釋另一個文化框架的事物。雖然各國文化各具特色,但總體上看,世界文化歷史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大多數(shù)民族都經(jīng)歷過封建時代。因此,在各國的文化體系內(nèi),往往有相似的,能夠相互替代的文化符號,這就為影視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便利。在翻譯某些特定的文化符號時,譯者可以借用對象國的對等文化語言來替代翻譯,以求更好地使觀眾接受。
例如古代官職翻譯,張公公(Мistеr Zhаng),大王(Нis Маjеstу),劉豫州(Lоrd Мауоr Liu),采用英語文化中的相關(guān)對等語進行翻譯,以便于目標語國家觀眾直接產(chǎn)生文化聯(lián)想。[2]再比如,《我不是藥神》中存在許多佛教用語,譯者在翻譯時則選擇在基督文化中尋找相等語進行翻譯闡釋?!澳悴蝗氲鬲z誰入地獄”翻譯為“Yоu саnnоt еsсаре уоur dеstinу.It’s а dirtу jоb,but sоmеоnе gоt tо dо it.”借用基督文化中的命運說來解釋佛教文化中的自我犧牲精神。
影視翻譯的過程中,除了文化以外,偏僻的科學術(shù)語也是翻譯中的難題。如何將豐富的科學知識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觀眾,讓觀眾讀起來不覺晦澀難懂,甚至覺得津津有味?影片《居里夫人》的譯者麻爭旗教授給我們作了很好的示范,即采用化難為簡的辦法,使專業(yè)信息通俗易懂。
瑪麗和皮埃爾分析測量鈾和釷能量的結(jié)果[3]
從語言所要傳達的信息來看,譯文一和麻教授的譯文似乎并無太大差距。但從語言的通順、通俗等方面比較,麻教授的譯文顯然更勝一籌。它比譯文一更加通俗易懂,更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能使觀眾在閱讀字幕或者聽配音的過程中能馬上反應(yīng)過來并吸收相關(guān)信息,而譯文一則需要觀眾稍加思索后才能理解吸收。然而,影視場景是瞬息變換的,只有通俗明了的譯文才不會造成理解障礙,影響觀感。
總而言之,影視翻譯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追求“信”“達”“雅”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傳達影片的信息和相關(guān)文化,從而引發(fā)觀眾對兩種文化同質(zhì)性的欣賞和認同,異質(zhì)性的接納和融合,實現(xiàn)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此,筆者認為,若翻譯能使觀眾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毫無障礙地享受影片,甚至感受不到翻譯的痕跡(“翻譯隱蔽”理論),這樣的翻譯作品就是成功的;若影片翻譯能經(jīng)得起語言專家的字斟句酌,則更是巨大成功。
影視作品外譯出海是構(gòu)建國家良好形象的重要渠道。我國的影視譯制業(yè)發(fā)展較早,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有許多優(yōu)秀的外國影片被譯制進來,包括《王子復仇記》《烈火雄心》《辦公室的故事》等。不同于書籍、美術(shù)、詩歌等紙質(zhì)文化傳播,影視傳播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效率高的優(yōu)點。幾十分鐘的視聽盛宴對人們心靈造成的震撼是無法比擬的,因此,一個國家的影視外譯發(fā)達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國的國際文化影響力。由于發(fā)展較慢,我國的影視外譯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筆者擬探討其問題并提出相關(guān)建議,以期能為促進國家影視外譯提供幫助。
影視作品外譯的主題選擇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外譯的影視劇應(yīng)該能夠展現(xiàn)中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良好風貌,推動海外觀眾了解中國、理解中國,甚至萌生喜愛中國文化的思想。目前為止,中國影視外譯較多的是在海外受歡迎的商業(yè)片,如《泰囧》;或者帶有宮斗元素的古裝劇,如《步步驚心》《甄嬛傳》等。影視劇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既要講好古代、近代、當代中國故事,講好包含中國特有文化元素的故事,還要講好能展現(xiàn)中國人風貌和思想的故事。[4]筆者認為,可以選擇《紅樓夢》等展現(xiàn)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作品,以期讓海外觀眾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選擇《覺醒年代》等近現(xiàn)代歷史劇,以講述中華民族的革命抗爭史;選擇《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傳》《阿唐奇遇》(茶寵文化)等展現(xiàn)中國神話元素的影片;以及《流浪地球》等展現(xiàn)中國人臨危不懼,團結(jié)世界等偉大精神的影視劇。總之,選擇正面的,帶有中國特有文化符號的影片傳播,才能更好地構(gòu)建中國文化的話語權(quán),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隨著5G技術(shù)、社交媒體軟件的普及,影視外譯迎來了市場化的體制改革。除了國家任定的專業(yè)影視翻譯教授外,有些影視公司開始自由聘任市場上優(yōu)秀的外語人才進行翻譯。許多翻譯愛好者也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外譯中國影視劇。但由于缺乏國家相關(guān)政策和計劃的指導,缺乏豐富的中國影視外譯理論,缺乏高水平多語種的專業(yè)翻譯人才,缺乏完善的外譯評估機制,市場上充斥著良莠不齊的外譯作品。市場化的未成形導致了影視主題不精,外譯數(shù)量不多,翻譯質(zhì)量參差,多語種外譯匱乏等問題,這些問題拖慢了中國影視外譯的進程,影響了中國影視話語權(quán)的建立。
在影視外譯需求大增的社會背景下,外譯市場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國家應(yīng)頒發(fā)相關(guān)政策,或者建立相關(guān)部門著重指導外譯市場化方向,推薦影視外譯片目,管理市場外譯不端行為。除此以外,國家以政策吸引來培養(yǎng)專業(yè)的高水平多語種翻譯人才,建立影視外譯人才庫,以便實現(xiàn)影視外譯多國的目標,打通各個國家的影視交流鏈,以期促進良好影視外譯市場的建立,推動影視外譯發(fā)展。
針對影視外譯市場化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國家應(yīng)著重建立影視外譯評估機制。一些重要的,帶有強烈歷史文化色彩的影視劇應(yīng)該交由專門的影視外譯單位,或者是市場上具有良好聲譽的外譯公司進行翻譯。翻譯工作完成后,其作品應(yīng)由專業(yè)的外語翻譯研究人才進行工作評估、反饋和修改,保證重要信息不譯錯,重要文化意象不誤讀。而市場上的翻譯公司或翻譯團隊自主外譯的作品,若想要在官方渠道(如海外影院、海外頻道)播放,也應(yīng)交由相關(guān)部門進行審核。除此以外,還應(yīng)建立類似豆瓣評分的外譯作品市場化評估機制。由海外觀眾或國內(nèi)民間多語人才來評定作品翻譯的質(zhì)量,及時反饋對翻譯的建議或意見。多聽取大眾的反饋聲音,能幫助譯者更好地反映問題和更快地調(diào)整翻譯方式。
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影視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好的影視外譯作品能夠提高國家文化影響力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為了響應(yīng)習近平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的號召,中國影視外譯的工作變得重要且刻不容緩。影視語言不同于書本語言,具有大眾性、人物立體性、語境性和戲劇性的特點,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臺本時,要在尊重影片原意的基礎(chǔ)上,盡量使翻譯語言雅俗共賞,使人物性格飽滿立體,使觀眾享受影片甚至感受不到翻譯的痕跡。影視語言的四大特點也進一步?jīng)Q定了影視外譯的方法。即采用歸化法(采用對象國語言思維習慣)、異化法(保留漢語的語言習慣)、詮釋法(詮釋中國文化,避免直接翻譯)、文化對等翻譯法(在他國文化中找到符合中國文化的對等語進行翻譯)、化難為簡翻譯(將臺本意譯,講求傳達意思,消除文化差異)等方法進行翻譯。中國影視外譯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影視劇主題選擇不精、外譯市場化未成形的問題。筆者認為,應(yīng)該通過頒布政策、建立評估機制來培養(yǎng)外譯人才。促進影視外譯行業(yè)建立良好的市場生態(tài),從國家和市場兩方面引導影視外譯更快、更穩(wěn)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