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季學成
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確提出:“教育正在越出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教育所規(guī)定的界限……向著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fā)展?!痹诮K身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理念和背景下,場館成為更多家長和幼兒的選擇。每到節(jié)假日,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等各種場館,他們不再是為了單純地“消磨假日時光”,而是希望“拓寬孩子視野”“給孩子熏陶”……可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利用場館資源促進孩子自主學習,豐富其實踐體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場館資源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場館教育
美國學習改革委員會將“場館”定義為“各種與科學、歷史、藝術等教育有關的公共機構”,如各種類型的專題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等,它基于教育、研究和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展出人類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有形和無形遺產。場館教育是指利用各類與科技、文化、藝術相關的場館資源對學習者開展的教育。它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自愿、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鼓勵學習者整體、融合的經驗生成。
為什么場館教育適合幼兒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強調,3-6歲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其思維具有直觀、具體等特點。兒童獲得學習并不是由成人講授而來,而是通過與外界物品的交互來建構自己的理解,場館教育是有別于脫離具體實物情境的傳統(tǒng)學校教學的教育形式,是一種調動學習者主動學習的教育形式,它借助藝術品、人工制品、檔案材料或數字展品來促進學習者仔細觀察,激發(fā)他們深入思考。幼兒在直接觀察、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知識的積累,產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
場館教育對兒童發(fā)展的意義
開放的場館環(huán)境激發(fā)兒童的自主性。場館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兒童可以自由選擇要參觀的展品、參觀路徑和參觀形式。在參觀的過程中,兒童通過對周圍環(huán)境的解讀建構屬于其自身的經驗世界。這種體驗,能夠讓兒童感受到自我選擇帶來的結果,從而激發(fā)他們的獨立性,培養(yǎng)其自由之精神、自律之習慣、反思之能力。
復雜的人際環(huán)境利于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在場館中,兒童不僅有與陪同者之間的互動,還有與非陪同者(場館講解員、專家、其他兒童等)之間的互動。在這種復雜的人際環(huán)境下,兒童需要不斷轉換自己的社會身份,在適應不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發(fā)展溝通技巧和社會交往能力。此外,與他人互動能幫助兒童整理、更新和重構自身原有的經驗世界,建構更深層次的理解。
加強兒童對社會群體文化的認同感。強大的文化認同感能增強兒童對所在群體的歸屬感,尊重其他群體的文化多樣性,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顯然,許多場館的展品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色彩,尤其是一些地方特色主題博物館和紅色主題博物館。這類場館會結合展品自帶的文化和歷史屬性來進行場景布置,使兒童能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氣息;甚至運用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重現(xiàn)藝術瑰寶誕生、發(fā)展和演變的歷程,使兒童能直觀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這種直接的體驗,會增強兒童對地方、社會、國家的文化認同,培養(yǎng)出善于在文化多樣性的世界里和平共處、并肩前進的21世紀人才。
場館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
目前,我國場館教育開展的形式以親子自主參觀為主。有調查顯示,以家庭為單位的參觀群體占所有參觀者的60%左右。維果斯基提出,“成人與兒童的互動能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提供關鍵性條件,并能幫助兒童對更成熟的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進行內化”。場館的文字介紹大多是成人化的,很多展品離兒童已有經驗也較遠,如果沒有家長的支持,兒童很難將這些信息納入自身的認知范圍內。場館的學習環(huán)境具有開放、自由、個性化的特點,而家庭中的親子互動具有高回應和靈活性的特點,親子會隨時就展品進行靈活的、個性化的信息交換,親子對話可以依循自由邏輯更豐富地發(fā)生。
開展場館教育時,家長可以這么做
做好前期準備。有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家庭在參觀場館之前并沒有提前準備,父母給出的解釋包括“臨時決定過來”“時間緊”“隨便看看”等。然而,前期準備是非常有必要的。參觀前,父母和孩子共同學習相關展品的知識,兒童便會在參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知識與展品相結合,使知識不再是游離的、割裂的,而是有意義的、內化的,避免父母只能通過朗讀展品介紹給兒童講解的尷尬局面。所以,帶孩子去場館之前,父母應與孩子一起提前“預習”。
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有研究指出,大概有1/3的父母和孩子在參觀場館時是一種“控制型”的關系,即父母用命令的語氣控制著整個參觀的過程,互動中不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更不認同孩子的觀點,這種關系會大大削弱孩子對參觀的興趣和自我效能感(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父母應認識到,孩子才是知識的建構者,帶孩子進入場館學習時,不能以“成人”的姿態(tài)替孩子決定參觀的路線、單方面灌輸展品的信息,而應以平等的姿態(tài)提問,在認真傾聽孩子的回答后,再進行交流,給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更多地傾聽與回應孩子。
多提開放性問題。以家庭為單位參觀是場館學習的主要形式,其成效取決于親子互動的質量。有研究表明,親子互動中,僅僅告訴孩子展品“是什么”,以及發(fā)生“無意義對話”的親子組合約占84.38%?!盁o意義對話”即當孩子向父母提問時,父母的回答方式大多是閱讀說明牌,基本不會涉及“為什么”這類引導兒童探究的提問或回答。這種互動難以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探索欲。父母可以就展品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展品起源于什么時間”“什么人發(fā)現(xiàn)的展品”“展品的作用是什么”“相關的科學原理是什么”等這類引導孩子思考、探究的問題,支持孩子對展品歷史、原理、社會背景等深入了解,促進孩子聯(lián)想、猜測、類比等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養(yǎng)成主動學習和深入探究的學習品質,這種寶貴的學習品質會遷移到生活中去。
將展品信息“兒童化”。認知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習者與環(huán)境進行交互。然而,目前大多數場館中的展品離兒童的經驗較遠,展品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字信息對于兒童來說過于晦澀。所以,父母需要將這些信息進行“兒童化”處理,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為其解釋,幫助孩子通過聯(lián)系自身經驗來理解展品。比如,一些科技館會通過技術手段,呈現(xiàn)某一科學現(xiàn)象,如人工降雨。然而,專業(yè)的語言解釋往往無法讓兒童真正理解人工降雨的科學原理。這時,父母應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解釋:“天空中飄著很多雨水寶寶,它們很輕,落不下來,人工降雨就是讓雨水寶寶們手牽著手,越牽越多,慢慢變重,然后落下來,就形成了雨。”
將場館教育游戲化。游戲化的場館教育既能激發(fā)兒童的興趣,還能幫助兒童習得新經驗。如在參觀前,父母可以用語言描述場館內的某個展品,進入場館后,鼓勵孩子尋找。這不僅能提高兒童的主動性,還能幫助他們對每個展品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和探究。再比如,參觀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本畫本,創(chuàng)造參觀的儀式感,鼓勵孩子把自己喜歡的展品畫下來,同時,在空白處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展品信息。這不僅為孩子提供了恰到好處的支持,在畫滿一本畫本后,孩子還能收獲滿滿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