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呂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交口縣文物旅游局
2020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牽頭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在交口縣水頭鎮(zhèn)劉家莊村搶救性發(fā)掘了兩座明代墓葬。墓葬均為石室墓,形制特殊,墓室后方墓幢有明確的紀年:“大明嘉靖三十四年”。
墓葬位于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水頭鎮(zhèn)劉家莊村北坡地上,東西兩側均為斷崖(圖一)。
圖一 墓葬位置示意圖
M1 東鄰M2,墓向120°(圖二)。M1 為土坑石室墓,墓道呈西北東南方向,發(fā)現(xiàn)時已被破壞,僅在墓道底部發(fā)現(xiàn)一列大小不等石塊。墓門為仿木結構,由門樓和石門構成(圖三)。門樓在村民遷墳時遭到破壞,地面散落大量石構件。石門為拱券形,由門楣、門框、門扇和門檻組成,門扇為板門樣式。兩側門扇上各有一鐵門環(huán),門寬0.47、高1.16、厚0.11 米。板門下方為門檻,高0.41 米,門檻兩側各有一方形門枕(圖四)。
圖四 M1平剖面、墓室底面及墓門正視圖
圖三 M1墓門及墓幢正射影像
圖二 墓葬全景
墓室底平面為長方形,地面鋪磚,長2.7、寬1.75 米。墓室內壁較為齊整,墓頂呈拱形,墓壁及墓頂均由長短不一的石條壘砌而成,石條間抹白灰。墓室正壁有一長方形壁龕,內置符瓦。墓壁外側不甚齊整,石條間夾楔大小不等的石塊。墓室外正后方高于墓頂約1.53 米處有一座墓幢,東側位置有一件四腿石桌,石桌桌面和裙面均刻有精美的花卉圖案,石桌長0.71、寬0.41、高0.26米(圖五)。
圖五 M1石桌
墓室內發(fā)現(xiàn)三具人骨,均為遷葬,中間人骨較兩側位置略靠西北。經初步鑒定,中間人骨為男性,兩側為女性。人骨頭腳兩側各水平放置一根方形長石柱,推測作為簡易棺床使用,無棺木,石柱長1.23、寬0.23 米。
M2 位于M1 東側,形制、墓向與M1 相同(圖六;圖七),雖被盜擾,但結構相對完整。墓道位于墓室東南部,平面呈長方形,殘長2.05、寬1 米。墓道南側擺放一件石桌,造型與M1 相同,表面陰刻花卉圖案,長0.84、寬0.53、高0.37 米(圖八)。
圖八 M2石桌
圖七 M2、平剖面 墓室底面及墓門正視圖
圖六 M2側視圖
M2 墓門為仿木結構,根據石構件情況推測原有三道墓門。墓道北端為第一道墓門,由于被破壞已無墓門痕跡(圖九),僅在兩側上方立有兩根石望柱,以示墓室入口。望柱由柱身和柱頭組成,柱身為四方形石柱,束頸上部為仰蓮花造型,上托寶珠。望柱整體造型古樸莊重,寬0.16、高1.1 米,柱頭部分占到整個望柱的1/3(圖一〇)。
圖一〇 M2墓門望柱
圖九 M2墓門
二三道墓門處塌落較多石構件(圖一一),根據仿木構檐椽可以看出,二、三道墓門處當時均修砌門樓(圖一二)。二道門的立頰裝飾花卉紋,門額雕刻纏枝蓮花圖案,均采用平面陰線刻技法,門寬0.85、高1.15、厚0.12 米。二三道門之間有甬道相連,甬道兩側有方形立柱與長方形框石,立柱表面陰刻卷云紋,立柱北側東西對稱各立一塊框石,石上刻洗口瓶,瓶內植牡丹(圖一三)。第三道墓門結構與M1 墓門一致,為拱券式。墓室底平面為長方形,長2.8、寬2 米,西北壁上方同樣有長方形壁龕、符瓦。墓室西南角有散亂人骨。墓底鋪炭,無棺木。
圖一一 M2墓門建筑構件
圖一二 M2墓門門額
圖一三 M2墓門及線刻圖像
共出土4 件隨葬品,其中:
黑釉瓷缸 1 件。標本M1:2,完整??谖⒊?,斜沿,厚圓唇,束頸,深直腹,平底略內凹。頸部以下飾八周寬凸棱,下腹飾有四周寬凸棱。內外壁通飾黑釉,唇部掛半黑釉??趶?7、底徑38、高51 厘米(圖一四,1;圖一七)。
圖一四 M1出土器物
圖一七 瓷缸(M1:2)
黃釉瓷缸 1 件。標本M1:1,口殘。近直口,厚圓唇,深弧腹,平底。芒口,內外壁均施棕黃釉,釉面不勻,呈灰褐色和青黃色,有小塊開片,外壁口沿下有輕度煤落砂。土黃胎,含雜質較多。腹內壁及外壁飾數道凸弦紋。內底有支釘四枚,應是裝燒小件器物所留痕跡,口徑48、底徑24.5、高55 厘米(圖一四,2;圖一五)。
圖一五 瓷缸(M1:1)
符瓦 1 件。標本M1:4,完整。泥質灰陶,青灰色,正面有朱書字符,漫漶不清,長31、寬15.8~18.8 厘米(圖一四,4;圖二一)。
圖二一 符瓦(M1:4)
瓷盞 1 件。標本M1:3,完整。口微斂,尖圓唇,腹壁斜收,略內凹,平底。內壁通施黑釉,口沿外施一寬帶黑釉,釉面光亮,有流釉現(xiàn)象,口徑12、底徑7.7、高5 厘米(圖一四,6;圖一九)。
圖一九 瓷盞(M1:3)
M2 共出土3 件隨葬品,其中:
瓷盞 1 件。標本M2:1,完整。斂口,尖圓唇,圓肩,腹壁斜直,平底。內壁下部施黑釉,其余部分露土黃胎,胎土含雜質較多,制作粗糙,口徑3.5、底徑2.4、高2.4 厘米(圖一四,7;圖一六)。
圖一六 瓷盞(M2:1)
符瓦 1 件。標本M2:2,完整。青灰色,瓦面有朱書文字并畫有陰陽符,字跡大都脫落,難以辨認,長29.3、寬15.8~18.2 厘米(圖一四,3;圖一八)。
圖一八 符瓦(M2:2)
買地券 1 件。標本M2:3,完整。青灰色,正面用朱砂滿書文字,字跡大都脫落,難以辨識,長31.4、寬14~15.5、厚5.9 厘米(圖一四,5;圖二〇)。
圖二〇 買地券(M2:3)
本次發(fā)掘的主要收獲之一,是兩座墓室后方的墓幢(圖二二)。兩座墓幢形制相同,從下至上由幢座、幢身和幢頂組成,每部分皆單獨雕成,上下同時鑿有子母榫卯,然后對接疊放而成。幢座為方形,柱礎為素面覆盆樣式。幢身呈柱狀,上部有寶蓋隔為上下兩段,下段為八棱柱,由四大面和四小面組成,四小面刻卷云紋,四大面刻文字;寶蓋平面呈方形,沿寬于幢身,四角出獅頭,上承四方形矮柱。幢頂造型為仿木構硬山頂,兩坡飾瓦垅,正脊兩端各有一鴟吻,尾尖未向內卷曲,脊剎部位根據榫槽看應有所散失,推測原為寶瓶樣式。M1 墓幢頂部略殘,高2.46、底座邊長0.66 米;M2 墓幢高2.76、底座邊長0.73 米。
圖二二 M2墓幢三維正射影像
兩座墓幢為宋氏家族成員為兩位墓主人所建,修墓時間明確記載為“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幢身所載內容包括墓志銘、建墓記、家族成員及藏經等信息,較注重功能性,因其樹立在墳墓冢側,制作并不十分精良。
M1 墓主人為宋倫。墓幢刻銘“顕考”即“顯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美稱。墓幢載有佛教造像與藏經的內容,這些應是宋倫“所作功德善祿”的一部分,也可看出佛教思想影響著民間生活及喪葬事宜?!澳蠀巍痹瓕俟糯鷺仿煞懂?,古人以六律、六呂指代十二個月,六律指代單月,六呂指代雙月,這里是沿用了古代的律呂紀月法,南呂代指八月?!伴懛隂鉃笔茄赜昧斯艜r的太歲紀年法。太歲在甲,稱為“閼逢”;太歲在申,稱為“涒灘”?!吧q凋七莢”中的“蓂”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堯時的一種瑞草,亦稱“歷莢”。東晉葛洪所著《抱樸子·對俗》中就有“唐堯觀蓂莢以知月”的記載。這種草每月從初一至十五,每日結一莢;從十六至月終,每日落一莢。所以從莢數多少,就可以知道是何日(圖二三;圖二四)。
圖二四 M1墓幢北壁(左)、東壁(右)
圖二三 M1墓幢南壁(左)、西壁(右)
M2 墓幢形制與M1 大體一致,墓主人為宋虎及其夫人梁氏、米氏、白氏。墓幢內容也同樣涉及到佛教藏經、立墓時間、修墓人、陰陽人、出字人等內容(圖二五;圖二六)。
圖二六 M2墓幢北壁(左)、東壁(右)
圖二五 M2墓幢南壁(左)、西壁(右)
根據M1、M2 墓幢記載的時間,M1 是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農歷七月二十九破土、下石,八月二十二建成該墓?!伴懛隂鉃睂咨昴辏?524年),與以上時間有所出入,結合文字內容及位置,推測甲申或是誤用,用來指八月二十二日。嘉靖三十四年八月初一為癸亥日,二十二日正好干支就是甲申,這也與“蓂凋七莢”所記一致。因而此處是把太歲紀年誤用成紀日了。M2 墓幢西壁中“戊辰相”是宋虎的生辰八字,因而農歷八月十一為宋虎出生日期,其去世時間為1555年農歷十一月初四日,享年48 歲。
此外,兩座墓幢都提及了兩位陰陽生,反映了陰陽風水在當時民間禮儀及生死喪葬中的盛行。通過風水之術,選擇山脈水流等形勢較好的地域作為墓地,確定建墓的吉時,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根據墓幢記載,墓主人宋倫、宋虎,兩人生前均擔任過鄉(xiāng)間“老人”一職。
老人制度是明政府加強鄉(xiāng)里基層管理所采取的一項除糧長制、里甲制之外最有特點的措施之一。明建國之初,各地都出現(xiàn)了難以數計的民間糾紛和偷盜斗毆,很多由于沒能及時處理,以致“多因小怨,輒興獄訟,越訴于京”[1],不僅影響了農業(yè)生產和社會秩序,也給地方官府甚至京師帶來很大壓力。
《明史·食貨志》記載:“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以一百戶為一里,推丁糧者十戶為長,馀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里設老人,選年高為眾所服者,導民善,平鄉(xiāng)里訴訟?!焙槲涠臧嗽乱颐?,“詔天下府州縣各舉高年有德,識達時務,言貌相稱,年五十以上者一人”[2]。洪武三十一年四月,朱元璋又頒布《教民榜文》[3],其中進一步明確了老人的權責,“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間戶婚、田土、斗毆、相爭,一切小事,須要經由本里老人、里甲斷決。若系奸盜詐偽、人命重事,方許赴官陳告”。
《教民榜文》作為鄉(xiāng)村治理的法令,其指導思想主要是依靠鄉(xiāng)里精英——老人,來實現(xiàn)朝廷所期望的鄉(xiāng)村治理。擔任老人職務,須具備高年有德、辦事公正、具有調解裁決能力等條件,同時要對民間生產生活、爭訟斗毆等情況十分了解。洪武以后,隨著鄉(xiāng)間管理需要,“老人”種類也逐漸增多,見于記載的有木鐸老人、集老人、倉老人、水利老人、浮橋老人、窯場老人、申明亭老人、旌善亭老人、觀農老人等等。而老人的任期,據嘉靖《羅田縣志》載:“老人,每里各役一人,年終更替。”明代政治家呂坤《實政錄》在談到社倉老人時說:“一年一換,一換一交”[4],都說明老人任期應為一年。
老人是鄉(xiāng)間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協(xié)調者、督促者,數量龐大的老人在明初起到了較為顯著的積極作用。然而,這一有利制度并未持續(xù)貫徹下去,明朝中后期老人制度日漸廢弛,很多地方的老人不僅無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反而成為一大禍害。洪熙至嘉靖年間,老人制度逐漸出現(xiàn)很多弊端。首先老人由民眾選舉逐漸改為由官府指定,以賄求充的現(xiàn)象也多有發(fā)生?!睹餍趯嶄洝肪硭氖哂涊d:“近聞此輩(里老)多不出于推擇,悉是以賄求充,妄汗上官,侵害下民,以私滅公,無所不至?!逼浯问抢先怂刭|下滑,欺公玩法,貪污豪奪。海瑞在談到嘉靖年間的老人狀況時說:“乃今老人以錢神為使鬼,希圖差勘,瞞官作弊,以肥私囊,間有投訴,此行酒食,曰吾飽吾腹矣。彼私賄賂,曰吾豐吾袖矣。至兩詞俱備,狐疑莫決,旁皇四顧,不能出一語,以相正焉。嗣是公道不昭,貞邪莫辯?!盵5]此外,嘉靖時期很多好的制度廢而不行,老人員缺不補、數量劇減,作為懲惡揚善的申明、旌善二亭多廢馳不修。總的來說,由于明中后期封建統(tǒng)治階級日益腐化,吏治日漸敗壞,到嘉靖時期,老人制度就已存在諸多弊端。
根據墓幢紀年,本文中的宋倫、宋虎正是在嘉靖時期擔任了鄉(xiāng)里“老人”。兩人是以何種方式充任老人、任老人職務時有何作為無法考究,但從兩座墓的修建規(guī)模、多重門樓結構、雕刻精美的石構件,可以推知兩人在世時德行較好,在當時的鄉(xiāng)里應有著較高的名望,其在任老人期間也應做出了較多貢獻,因此去世后也得到了鄉(xiāng)里的尊敬與子孫的厚葬。
譜牒是維系家族血緣關系的主要紐帶,內容多記載某一宗族起源、演變和發(fā)展的歷史。經長久發(fā)展,譜牒呈現(xiàn)出多種表現(xiàn)形式。本文中的家族墓則是采用了刻有宗族譜系的碑譜。
用碑刻記錄家族譜系歷史悠久。在明代,“世系碑”是對譜碑通行的稱呼[6],其在地域上分布較廣。據調查,山西省內截止目前還存有一定數量的譜碑[7]。其中,在記錄世系的內容及形式上與本次所發(fā)掘最為接近的,當屬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朝陽鎮(zhèn)峪口村現(xiàn)存的一座經幢。該經幢為“峪口吳家祖塋經幢”,刻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為六棱形。其第一、二、三面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文,第四面是墓志銘,第六面無字。世系刻在第五面,從高祖開始記起,從上往下排列了五代人的姓名[8]。從“峪口吳家祖塋經幢”內容可以看出,該經幢本亦是置于家族墓域中的墓幢。
也許是受墓幢尺寸的影響,也許是高祖以上世系無法追溯,文中兩座墓的宋氏子孫并未記載其家族起源亦或是遷徙情況。在世系上,兩座墓幢從墓主人曾祖到其孫輩,共記錄了五世(圖二七),而為何世系中均未記載兩位墓主人的父親輩,則不得而知。
圖二七 宋氏家族世系圖
與大多數譜牒相同的是,宋氏家譜也遵循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父系家長制的基本原則,兩座墓幢中女性成員僅作為配角出現(xiàn),這也是傳統(tǒng)譜牒最大的欠缺之一。
修建石墓,并將世系刻于石幢,說明了宋氏子孫極為重視修墓和修譜牒之事。以石為載體可以保存得更久,以“永”、“尚”作為子孫的行輩字,這些都反映出宋氏族人希望子孫仁義禮智,宗族世代延續(xù)、昌盛興旺的美好愿望。
附記:項目負責人趙輝,發(fā)掘證照編號:考執(zhí)字(2020)第1090 號。參加發(fā)掘的有趙輝、劉吉祥、閆勇允及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人員等,墓葬三維模型、線圖及照片由梁孝、孫先徒完成。
執(zhí)筆:劉文杰、趙輝、劉吉祥、閆勇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