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沈文偉
“文以載道,以道育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還包含著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當前廣泛使用的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有些課文歌頌了愛國主義精神,有些課文弘揚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優(yōu)秀素材。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把立德樹人教育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展開論述,旨在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發(fā)揮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
課堂導入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的課堂導入可以快速將學生引入學習狀態(tài)中,具有先聲奪人的教學效果,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課堂導入是整個課堂教學的前提與基礎,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關鍵時機。
初中生的心思細膩、情感豐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以“情”導入的方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豐富其感性認識,讓學生在豐富的視聽享受中走進作者所描繪的世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比如,毛澤東《沁園春·雪》一詞描寫了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里,向人們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為了使學生可以快速融入到作者所描繪的情境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幅幅氣勢磅礴的雪景圖,并配上適合的音樂渲染氣氛,使學生仿佛置身于茫茫大雪之中,感受雪景帶來的遼遠意境。當學生入境、入情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道德上的引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想,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通過道德與情感的融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進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資料進行課堂導入。在教學開始前向學生介紹與作者相關的資料和課文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為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做好鋪墊。比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一顆光彩奪目的巨星,他就是我們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他被人們稱為民族魂。你們知道為什么我們稱魯迅先生為民族魂嗎?”用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借此機會向學生介紹魯迅的生平,并講述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故事,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作者的了解,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極具代表性,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的優(yōu)秀素材。教師要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將立德樹人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每個細節(jié),讓學生一邊學習語文知識,一邊接受道德情感的熏陶,以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當前社會環(huán)境復雜多變,特別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各種新思潮不斷涌現(xiàn),沖擊著學生的思想,不僅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被一些人漠視,還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收錄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都是代代相傳的經(jīng)典篇目,對當代中學生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教師可以通過古詩文教學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將古詩文中蘊含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傳授給學生。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被人們稱為“圣賢文化”,其中蘊含著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教材中的《〈論語〉十二章》就從君子人格解讀了儒家立德樹人理念的價值取向。其中,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每天都要對自己的“忠”“信”“習”進行反省,給后人以警醒,做事要竭盡自己的全力為人謀,要有忠人之心,并且還要以誠信為本,道出了為人處世之道。在第七章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鬃犹岢隽藢W習的三重境界:“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其中“樂之”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孔子告誡人們不僅要樂于學,還要樂于義,樂于道,要安貧樂道,這也是做人的崇高境界。在第八章中“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笨鬃訉⒌懒x放在首位,“義”是君子為人處世的標準,不義的事情從來不做,指出了“義”是人們修身的原則和必備品質,也是立德樹人的基石。在第十二章中“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指出了君子一定要具備仁義的德行。《論語》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為人處事、學會自立自強,引導學生成為一個仁愛、忠信、重義、樂學、立志、內省的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寫作占據(jù)著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從寫作內容的立意、構思,再到寫作、批改,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學生具有自己的思維與獨特的立意,寫作教學在立德樹人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教師要將寫作與立德樹人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受到思想教育,提升道德品質,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親情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視的部分。教師可以立足教材,在寫作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比如,《秋天的懷念》一文是史鐵生寫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作者通過回憶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后的幾件平常小事,用一個個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詮釋了母愛的內涵,表達了對母親的追憶與懷念,情感真摯細膩,讓人讀后不禁為之感動。教師可以在學生情感被激發(fā)之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父母為自己做過的、令自己感動和終生難忘的事情。有的學生說:“不管多么忙,媽媽每天都會起早為我做早餐。”有的學生說:“每當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總會守在床邊照顧我。”還有的學生說:“每次過生日,爸爸總會送我禮物,但他自己卻從不過生日”等等。通過對生活片段的回憶,讓學生感受父母的愛,養(yǎng)成感恩、孝道、尊老愛幼等優(yōu)秀品質。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親情”為主題進行寫作,也可以從親情的角度書寫讀后感,深化學生的內心情感,實現(xiàn)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目標。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應用語言知識的條件與機會,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教師可以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抓住二者的契合點,設計切合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提高綜合素養(yǎng)。
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是教師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方式,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學會團結合作,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一文后,教師以小組為單位給學生布置課外實踐作業(yè),鼓勵各小組用一周的時間制作一份關于家鄉(xiāng)春天的手抄報,并讓各小組自主確定主題、分配任務、制作活動方案等,通過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手抄報的制作。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激發(fā)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還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尊重、謙讓與良性競爭,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教師還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去感悟道理、培養(yǎng)美德。比如,《驛路梨花》這篇課文歌頌了以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優(yōu)秀品質。學習后,教師可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義工活動,學生們在敬老院為老人剪指甲,打掃屋子,想盡辦法逗老人開心,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同時也獲得了敬老院領導和老人們的稱贊。通過拓展活動,加強了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也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雷鋒精神的豐富內含,提升了學生的思想境界。
總而言之,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初中生進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推行立德樹人教育,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將德育教育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修養(yǎng),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高學識、高素質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