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栩汎
最初知道蘇東坡,緣于少時家中的一幀書法掛幅《念奴嬌·赤壁懷古》,每每經(jīng)過其前,我都不由自主望一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北藭r印象中,作為文學家的蘇公詞作豪放大氣,境界宏闊,令人心向往之。
中學時,看到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這部傳記是作者1936 年全家赴美時撰寫,原用英文寫成,后經(jīng)翻譯出版,一共分成四卷,講述了蘇軾童年和青年時代、壯年時期、成熟階段、流放生涯四個階段的生活,堪稱解讀這位大文豪的權威論著。后因我個人時間安排有限,某種意義上只能算作翻看,于是便放下了。
大學前的假期,在整理好出發(fā)行囊的夜晚,頓覺輕松。忽然聽到雨敲打著窗,推開窗子,天空落雨,淅淅瀝瀝,高樓在燈火中林立,真乃讀書之佳境。在這樣一個適宜的時間,我再次翻開《蘇東坡傳》,靜靜佇立在東坡先生身旁,沒有讓人惆悵的巴山夜雨,卻可期與子共剪西窗燭,沒有甘露醇酒以為敬,唯有景仰神往以感懷,品味國學大師筆觸下,一代文豪的生活、情感、人生。
在充滿智慧的創(chuàng)作藝術里,在跨越時空的再次邂逅中,進入蘇東坡的世界,看著那個當年從蜀道走向京城的流浪者,看他躊躇滿志卻又命運多舛,歷盡苦難卻能談笑風生,看他不斷遭受貶謫卻能一直擁有豐厚內(nèi)心的精神家園。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作為千百年以來受人敬慕愛戴的文化巨人,蘇東坡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林語堂說,挑選出他若干使人敬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比如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心腸慈善的法官,悲天憫人的道德家,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偉大的書法家、散文家等,但都不足以勾繪出他的全貌。唯有一句也許最能概括他的一切: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從其一生經(jīng)歷,我愿將其看作一個流浪命運中的精神守護人,一個古代中國“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之人。
時代注定了蘇東坡是一個流浪者。宋仁宗嘉佑四年,蘇東坡和弟弟蘇轍跟隨父親蘇洵從巴山蜀水出發(fā),一路跋山涉水,自此漸行漸遠,踏遍青山綠水,窮山惡水,只在妻子和老父親過世后回家鄉(xiāng)守喪三年?!笆晟纼擅C#凰剂?,自難忘?!奔耐辛颂K詞豪放之外的情深義重。雖然蘇東坡的才華得到宋仁宗的賞識,但宦海風云沉浮,卻多次被牽連貶職,密州、徐州、杭州、湖州、黃州、惠州、儋州……有江南勝景也有蠻荒之地,就這樣,一路流浪遠方??部赖氖送?,苦難的生活,在他眼中化作清風霽月,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素材源泉,折射出他率性本真的品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生活之美,“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的樂觀豁達,“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不迫,“詩酒趁年華”的超然快意,“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英風豪氣,“萬人如海一身藏”的胸襟氣度,一路抒發(fā)人生會悟,一路留下精神食糧。
他懷有一顆赤子之心,所到之處,積極為當?shù)匕傩张d修水利,教化人民,即使在流放生涯中,也總是力促當?shù)亟ㄔO,受大眾所愛戴。他在徐州任太守時,積極組織開采花崗巖、煤、鐵等礦產(chǎn),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不久黃河決堤,洪水圍困徐州,嚴重危及城池安全,蘇東坡奮不顧身,每天住在抗洪第一線,指揮搶救,監(jiān)工工程,直到洪水退去。修表上書朝廷,請求撥款重建石頭城墻,以防患于未然。任杭州太守時,穩(wěn)定谷價,實施公共衛(wèi)生方案,修建清潔供水系統(tǒng),疏浚大運河,修建西湖,后人才能觀賞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被貶惠州時,蘇東坡已沒有什么職務了,但他仍然用一位叫程子才的遠親關系,積極建言,為民做好事。博羅一場大火將縣城焚燒殆盡,為防止當?shù)毓俑S意征用百姓財物,他建議官府在市場公開采購,獲得老百姓的高度評價。蘇東坡晚年感嘆:身似將朽之木,心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平生功業(yè)何止這幾處地方,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蘇東坡一直秉持的理想。
如果沒有寬廣的胸懷,蘇東坡可能很早會郁郁而終。從一個地方流浪到另一個地方,環(huán)境越來越差,官也越做越小,甚至成為一介草民,在如此逆境面前,蘇東坡能淡然處之,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當年他與章惇是好友,此公當宰相后,屢次參與迫害蘇東坡,直至將其貶官海南儋州。當時儋州屬蠻荒之地,缺醫(yī)少藥,讓他吃盡苦頭。后司馬光上臺,王安石新黨一派失勢,章惇被流放南蠻之地,蘇東坡則被召回京城官復原職。二人很可能在路途相遇。章惇之子擔心蘇東坡挾嫌報復,特地寫信央求蘇東坡。蘇東坡很大度地回信,表示不會計較,還愿意寫信推薦其子做官。這樣達觀的人生哲學,寬容開闊的胸襟,令古人今人慨嘆與膜拜。
“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蘇東坡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蘇東坡的文字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咀嚼著林語堂的評語入夢,夢里聽到先生又是滄海一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