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李 娜
(哈爾濱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聲樂學習主要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舞臺實踐訓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完成優(yōu)質(zhì)的聲樂作品,達到良好的聲樂呈現(xiàn)效果。聲樂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演唱者必須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系統(tǒng)訓練,明白歌唱中的呼吸與生活的呼吸有本質(zhì)區(qū)別,掌握聲樂生理學知識,才能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使發(fā)聲器官運動起來。
埃蒙斯(Emmons)說過:“歌唱呼吸的調(diào)整需要依賴語言要求、藝術詮釋、樂句劃分和喉頭調(diào)整這幾個因素,才能進行力度、音高、聲音位置和音質(zhì)的轉(zhuǎn)換。為達到音樂藝術的要求,聲樂表演者必須能夠進行快速或慢速的呼吸,以配合聲音的持續(xù)時間,強度和頻率等調(diào)整變化?!庇纱丝梢姡莩咝枰刂坪煤粑?,唱出美好的歌聲,讓聆聽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聲樂生理學知識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其能為歌唱者帶來正確的呼吸方法和歌唱模式。
本文結合生理結構理論、實踐等,對聲樂藝術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初步梳理生理理論知識在演唱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從方法、內(nèi)容、形式上為聲樂藝術教育提供合理、科學的參考意見。
生理聲學是聲學的分支,主要研究聲音在人和動物中引起的聽覺過程、機理和特性。在聲樂藝術中,聲樂生理學知識有助于歌唱者學會正確發(fā)聲,歌唱出優(yōu)美的音樂。物理學認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chǎn)生的,振動是一種運動狀態(tài)”。人在歌唱或者說話時所發(fā)出的自然聲音,都是通過我們的聲帶振動而產(chǎn)生的。聲樂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發(fā)聲的生理體系,主要包括:認識發(fā)聲器官的結構、唱歌發(fā)音的基本原理、形成共鳴的原因、共鳴腔的區(qū)分、應用共鳴腔及其與聲區(qū)之間的關系和共鳴的運用等。這是聲樂學習的基礎。
正確的歌唱需要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然而大部分人的歌唱實踐缺乏對呼吸的理解,以生活呼吸方式進行歌唱,影響了聲樂的展現(xiàn)效果。
唱歌時的呼吸是強迫性的,它是通過呼吸肌(肋間肌、膈肌、腹壁?。﹣磉M行的,它的呼吸方式是吸氣時,膈肌會收縮,肋間外肌也會收縮,而肋骨則會向外移動,被動吸入氣體。生活中的自然呼吸則是主動呼吸,人體自身擁有無意識的換氣方法。因此,歌唱的呼吸會吸更多的氣體,呼氣耗費更長的時間。在具體的歌唱實踐中,可以基于該方法控制呼吸,結合樂句的長短調(diào)整自身的呼吸節(jié)奏,歌唱時吸氣。
聲樂作為一種重要的表演藝術,需要歌唱者有良好的舞臺形象,帶給觀眾優(yōu)質(zhì)的審美感受。站在舞臺上的歌唱者應當是自然、大方、得體的,良好的站姿才能呈現(xiàn)出優(yōu)質(zhì)的歌唱效果。
就歌唱實踐而言,不良的站姿直接影響歌唱者的發(fā)聲。一般情況下,歌唱者在舞臺上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不良站姿:第一,過度放松,塌胸、駝背、四肢松垮;第二,過度緊張,四肢僵硬,無法自如運動。歌唱者仰頭或抬頭,身體東倒西歪、面部肌肉松弛等,都是不良站姿,直接影響歌唱時呼吸的運作。歌唱者正確的直立姿態(tài)能夠讓人體骨骼肌處于平衡狀態(tài),為有效呼吸打好基礎,保持直立的身體可以保障肌肉活動的有效性。
歌唱中的呼吸可分成三大類:上胸呼吸、腹部呼吸、胸腹呼吸。
第一,上胸式呼吸,最淺的呼吸,無法保障肺部擁有充足的通氣量,也會引起呼吸肌的過度緊張,吸氣時脖子和肩膀會呈現(xiàn)僵硬的狀態(tài),發(fā)出的聲音缺乏彈性,比較筆直。通常情況下,人們在運動或過于緊張的狀態(tài)中會使用上胸式呼吸法,若是不及時調(diào)整這種呼吸模式,則會加深肌肉的緊繃感,無法緩解機體各部分的緊張,甚至出現(xiàn)機體缺氧的情況。
第二,腹式呼吸法,依賴于腹部呼吸運動,吸氣時將手放在肚臍眼可以明顯感受手上下微微抬起。這種呼吸模式若是沒有胸部呼吸肌支持,則無法擁有通暢的氣息,產(chǎn)出的聲音不流暢。
第三,胸腹式呼吸法,可以相對平衡運用呼吸肌,幫助人體吸收更多的氧氣,保障呼吸器官的靈動性。胸腹式呼吸可以充分利用膈肌的功能,增強肺部的通氣量,擴大肺活量,最大限度擴張胸腔,增大肺部的容積,讓更多氧氣進入肺部。
對于歌唱實踐而言,最好的呼吸方法為胸腹式呼吸法,其能夠科學調(diào)節(jié)肺部氧氣量,為不同長短的樂句提供充足的氧氣,確保演唱者在呼吸順暢的情況下歌唱優(yōu)質(zhì)作品。
聲樂藝術形式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二者都是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聲樂教學領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聲樂理論課程是一門交叉的學科,除了與生理學知識相關以外,與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也息息相關。聲樂學習者要掌握聲學的基本知識,就必須對唱歌器官的生理構造、工作機理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不斷強化學習的理論知識,這對每一位聲樂學習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實踐活動為聲樂理論提供了一個舞臺,而聲樂理論則是對實踐活動的有力支撐。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實踐不斷累積的根基,而實踐也反過來影響著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形成了理論學習和實踐積累的有機結合。
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認識論的重要內(nèi)容,音樂的歷史用無可置疑的事實把這兩者的復雜關系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果僅依靠生理學理論來進行發(fā)聲練習和訓練,再加上個人聲音條件的差異性,這就會加大聲樂理論學習的難度,所以需要結合實踐。要熟練掌握和應用生理學的理論知識,就必須對個體的生理結構有一定的認識,而理論教學是實踐積累的根基和前提,沒有理論的支撐,就無法造就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實踐教學是指把學生在教室里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歌唱實踐中,以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論語》中,孔子曾言:“學而時習之”?!皩W”是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聲樂技巧?!傲暋笔侵冈谟柧毢吞岣呶枧_演唱水平和綜合素質(zhì)的過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巧,突出“學”和“習”的關系,即把教師當作教育者,而理論教學則是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清晰地了解呼吸、發(fā)聲、共鳴等技巧的形成;實踐教學是通過讓學生參加不同形式的聲樂活動,提高演唱水平,并對理論知識的運用進行進一步的摸索和調(diào)整。
人們常說,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只懂得理論知識卻不會實際運用,那么就是紙上談兵而已。但是如果理論知識不夠先進,實踐學習的成果也必然不理想。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fā)展狀態(tài)是呈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理論知識要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積累,因為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會,才能更好地表達出其中所蘊含的情緒,同時,實踐中還會有理論上的積累和學習,長期的實踐,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讓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檢驗。有效的聲樂表演實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聲樂綜合素養(yǎng),而且學生在參與聲樂表演實踐的時候也能夠?qū)⒆约涸谡n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其中,這種理論知識的轉(zhuǎn)化僅僅依靠聲樂教師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自身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深入思考才可以完成。而聲樂表演實踐則可以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真實有效的平臺。因為很多有用的聲樂知識是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感受到的,只有給他們提供一個真實表演的場景才能夠讓他們自己去想象和創(chuàng)造,聲樂表演實踐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聲樂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而聲樂教師要做的是在組織聲樂表演實踐的同時正確引導,然后將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和感受。
理論知識的研究永遠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歌者不能止步不前,要永遠抱著一顆追求音樂的赤子心,不斷地革新聲樂的教學思想。通過長期的、科學的、正確的、反復的聲樂教學探究,可以使歌手在體內(nèi)建立一種條件反射,即肌肉記憶。聲樂教育最終將是一個長期的探究過程。
聲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載體就是“人聲”。音樂形象的塑造、音樂情感的傳達、音樂審美的傳送,都離不開人類的聲音??偠灾?,人們在歌唱時,其全身上下都要被歌唱的思想所支配,各個聲部都要相互協(xié)調(diào),歌唱者在唱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情緒,以促進各個歌唱器官的靈活運轉(zhuǎn)。聲樂是一門集藝術性、理論性、技巧性、抽象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學科。
從社會角度來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于人才水平的要求也逐漸提高,聲樂專業(yè)演唱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舞臺表演能力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沈湘老師曾提到:“學聲樂和學器樂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沒有任何現(xiàn)成的樂器,因為聲帶就像‘樂器’一樣,在學聲樂的時候,也就是在對樂器進行調(diào)節(jié)。并且還在生產(chǎn)中運用,在運用中使其得到改進和提高”。①
對于演唱者來說,演唱實踐首先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提高自主演唱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舞臺實踐能力,有助于將專業(yè)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最終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一定是完整、豐富的藝術盛宴。要想把歌唱好,正確的歌唱理念是根本保證,就唱歌時所需要的發(fā)聲器官來說,主要是聲帶和喉部附近的肌肉,發(fā)出的音調(diào)越高,聲帶就會繃得更緊,喉嚨就更要松弛,喉嚨周圍的肌肉也需要松弛,從而把多余的力量釋放出來。如果在歌唱過程中沒有拉緊聲帶,出來的聲音就會發(fā)虛、分散,沒有集中明亮的點;反之,如果過分地拉緊聲帶或者對喉頭施加壓力,聲音會僵硬刺耳,而且會卡在喉嚨里面出不來。共振器官的肌肉也要注意繃緊和松弛,要將共振腔張開,保持內(nèi)部的松弛,緊緊靠著后咽壁來唱歌,要使自己有一種膨脹的感覺,但是膨脹感過多的話就會造成“撐著唱”,從而導致嗓子變得僵硬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良好的歌唱技術是通過長期、不間斷、勤奮而正確練習,才能逐步獲得。舉個例子,就像升級打怪獸,我們的目的是沖向終點,當你通過一關之后,這只是通關路上的一小步,你需要用更高超的技能來攻克第二關;聲樂也是一樣,在歌唱時,氣息的暢通、聲音位置的走向等,都是在反復推敲練習中使自我的身體機能達到一種平衡。
身體就是歌者的“樂器”。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是獨立的個體,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樂器”。要想發(fā)出最美的聲音,所有歌者都需要在長時間的訓練過程中,不斷地調(diào)節(jié)身體這個巨大的“樂器”,身體向外舒張,腔體打開,從頭腔到胸腔,再到腹腔,都積極運動著,直至我們找到自身最美好的聲音。
聲樂家弗·赫斯勒曾經(jīng)說過:“任何一種位置的安放,如果專門化了,就會走向反面?!边@就是“過度化”,作為一名學習聲樂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反復的發(fā)聲練習和歌唱練習。往往會在練習過程中不考慮整體性,單獨對某一方向進行過度追求。比如過分追求聲音向上,這就會導致拉扯聲帶,聲音發(fā)直、非常刺耳;反之過分追求聲音向下,又會導致聲音窩在胸腔里。對的聲音,不會像一潭死水一樣,一動不動,而是會流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或者流向正確的方向,或者流向相反的方向。同時,不管是什么條件的聲音,都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找到合適的音位,它需要慢慢摸索,逐漸趨向成熟和穩(wěn)定。在摸索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辨別一些“似是而非”的聲音,雖然聽起來不那么悅耳,但很有可能是通向正確聲音的通道。正確地分辨和選擇正確的聲音,這個學習過程是復雜、枯燥且漫長的。就像人人都喜歡白天鵝,但是白天鵝也是從丑小鴨慢慢演變過來的。歌唱的技巧理論運用就好比醫(yī)生給患者開的補藥,關鍵是對癥下藥,適可而止。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對技巧理論不能出現(xiàn)誤解或者過分解讀,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fā)聲技術的基本條件,但是在練習的過程中,發(fā)聲技巧各方面的整體協(xié)調(diào)是尤為重要的。
深入學習生理學知識,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認識了解和運用身體這個“大提琴”,從而能夠更好地運用到歌唱實踐當中;有利于演唱者更好地在演唱過程中進行身體的自我調(diào)控和把握;有利于演唱者更好地感受發(fā)聲器官與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掌握內(nèi)在規(guī)律,提高聲樂學習的效率。
聲樂學習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需要學習者付出努力,聲樂演唱的核心在于聲樂的呈現(xiàn),整體展現(xiàn)的效果與聲樂理論基礎息息相關。所以要深刻認識到生理學知識在演唱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認識到聲樂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相結合的意義,并付諸行動,才能在學習的漫漫長路上有所收獲。學習理論知識重視的是知識的科學性,而實踐演唱則更注重心靈感悟。總的來說,聲樂演唱理論中,生理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是根據(jù)個人的實際情況,重視對不同的個體進行聲樂審美的教育,使之能夠通過教育平臺進行利用和實踐,提高自身聲樂審美能力,最終實現(xiàn)聲樂藝術的有效推廣。所以,作為一名聲樂學習者,不僅要提高歌唱技術水平,了解并重視生理學知識在演唱實踐中的運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注釋:
①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