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像《曾少年之小時候》這樣的劇集,能出現(xiàn)在當下的熒屏并非偶然,它反映了近年來內(nèi)地電視劇工業(yè)精品化探索的新成果
古裝劇、懸疑劇、科幻劇、涉案/掃黑劇……每次某個類型劇里出現(xiàn)爆款,媒體和劇迷就會猜——下一部火的劇集在哪兒?
寫了近三十年娛評,我的好奇會更延伸一點:下一部口碑劇集會從哪個類型里冒頭兒?現(xiàn)在,《狂飆》和《三體》之后這個時段的謎底揭曉了:是成長劇——《曾少年之小時候》。
三位主角在劇集出場的時候,正臨近青春期,應(yīng)該說,處于“小孩兒(少年)”的尾聲階段。青春期屬于成長轉(zhuǎn)換期,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性情敏感、多變,在生活中屬于家人、老師都不太好“伺候”的主兒,在文藝作品里則屬于不容易寫好、更不容易拍好的群體。表現(xiàn)他們的故事,過于突出成人理解的一面,容易顯得說教、公式化、概念化,不接地氣;完全按生活邏輯凸顯原樣,又容易顯得瑣碎,碰上個別保守的觀眾,說不準還會質(zhì)疑創(chuàng)作者的“導向”。
同樣費腦筋的是尋找合適的扮演者,太小了,表演稚嫩,不好看,不出彩。像早年楊紫、張一山、關(guān)曉彤那樣的少年演員,可遇不可求。用相對成熟一些的年輕主演,“老練”的勁頭一旦稍多,成長劇所要求的“青澀”氣質(zhì)又會被沖淡。
《曾少年之小時候》的幾位年輕主演,“謝喬”張籽沐,2008年生,2010年就進入王家衛(wèi)《一代宗師》劇組;“秦川” 張開泰,1997年生,參演過《勇敢的心2》《安家》等;“何筱舟”郭子凡,1997年生,參演過《小歡喜》等……在同齡演員里,三人都算是擁有表演經(jīng)驗但又未達到“國民熟知級”,保證了角色的青澀感傳遞。這樣的主演組合,看著舒服,套用俗話可以說劇組“淘到寶”了。
眾多配角里,李文玲、齊歡有出色的發(fā)揮,陳麗娜、孫桂田、李啟歌、毛樂、海一天、郭曉峰、趙子琪等人也都演技在線,加上后面青春版主演張一山、關(guān)曉彤的出鏡,給人的整體期待感很足。
不過對于《曾少年之小時候》全劇看點而言,表演上的成功還是第二位,排在它之前的是劇集的敘事構(gòu)成——對不同時段社會風俗元素的化用,以及細節(jié)的精準、對白的鮮活。
劇情以倒敘展開。開篇就是迎接香港回歸,緊接著,經(jīng)商熱、搖滾熱、“抗洪搶險、“世界末日”謠傳、流星雨……一系列標志性事件、背景下,少年們眼中胡同男女老少的生存百態(tài),紛至沓來,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與少年們的情感有機、自然地結(jié)合在一起。
細節(jié)有趣、到位,是《曾少年之小時候》成功敘事的另一支撐。謝喬一家在鄰居幫助下準備過冬的煙囪,謝喬的小叔只顧彈著吉他唱《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在一邊兒看熱鬧,結(jié)果招來老媽拿崔健歌詞調(diào)侃;秦川成績考砸,請朋友冒充家長想蒙混過關(guān),結(jié)果一下子來了三撥兒家長;秦川愛吃煎餅,奶奶擔心孫子成績,于是夢見他沒考上高中,在路邊兒擺攤兒賣起了煎餅;謝喬被隔壁胡同男生尋釁追趕,情急之下騙路邊出租車司機開車門擋住“追兵”;辛原向秦川等傳授“戀愛秘籍”,同時坦承自己也沒有女朋友,傳授的經(jīng)驗完全是“靠想交女朋友的渴望去想象”……這些細節(jié),為劇集內(nèi)容帶來了豐富的層次感。
如果以近年風行的、強調(diào)戲劇沖突的“劇集創(chuàng)作公式”硬套,你會發(fā)現(xiàn),《曾少年之小時候》并不完全符合那種機械的類型劇套路。它沒有照著類型框框描紅,而是把過去文藝片才注重的滋味(歲月滋味、生活滋味、情感五味)注入成長劇。說它是劇集版的“當代《城南舊事》”并不為過。因為劇集帶著時代的景深,且包含了從少年到中年不同層次的情懷,顯現(xiàn)出文學的韻味。
像《曾少年之小時候》這樣的劇集,能出現(xiàn)在當下的熒屏并非偶然,它反映了近年來內(nèi)地電視劇工業(yè)精品化探索的新成果。電視劇不僅僅要講故事、展示演技,還要傳遞生活的滋味、歲月的韻味?!对倌曛r候》,還有稍早的《喬家的兒女》《小敏家》,乃至更早的《父母愛情》《無悔追蹤》等,在這方面都有著近似的追求。過去,成長類劇集對此的努力并不是太明顯,現(xiàn)在,《曾少年之小時候》填補了這一塊,可謂不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