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夫人太原王氏歸祔志》是唐人柳頻為其母王氏所撰墓志。志中沒有明確提到柳頻的世系,結合墓志和傳世文獻推斷柳頻屬于唐中期史學名家柳芳一脈,可補柳氏西眷房柳虬脈世系。唐代后期,像柳頻這樣生活潦倒的沒落士族數(shù)量不少,這也是士族在唐末五代時期消亡的重要內因。但是,這些沒落士族在家學傳承方面仍是余風不墜。
關鍵詞:柳頻;先夫人太原王氏歸祔志;柳仲郢;柳陟
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拓《先夫人太原王氏歸祔志》,是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柳頻為其母王氏所撰墓志。志蓋篆書“唐貢士柳頻先妣王氏歸祔志”;志文楷書,志題“先夫人太原王氏歸祔志”。此志提供的信息很豐富,對于研究柳氏家族的世系、婚姻關系以及唐中后期柳氏的書法成就,都有很高的價值。學界對此志尚無研究,本文略作探討。茲先將此志錄文如下:
先夫人太原王氏歸祔志
維唐咸通十二年,歲在辛卯,閏八月一日甲辰,貢士柳頻先太夫人太原王氏棄世于上都宣平里私第,享年七十。即以其年冬十月六日戊申,歸祔于京兆府萬年縣灞城鄉(xiāng)新店原先府君塋東一十步。襄事之月,孤頻欲以銘志請于當時文士,退念前古潘、陸之輩,或述家風,或陳祖德,恭惟太夫人德行高遠,雖秉筆者遽能悉其美哉?于是輟哭紀事,以盡哀敬。
太夫人其先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子晉之后,至廿四世祖諱殷,為漢公府掾、中山太守,食邑于祁,故代為太原祁人焉。六代祖諱通,隋秀才,射策甲科,蜀王府侍讀,績詩書,正禮樂,謚曰文中子。其后歷世以簪纓儒雅,號為清族。祖諱詹,皇許州鄢陵縣令。父諱楚,皇滁州錄事參軍。先夫人京兆杜氏。
初,太夫人既歸先府君,逮事大父常侍府君,仁孝敬養(yǎng),為士族稱許。太和壬子歲已后,孤頻年始八歲而先君見背,太夫人撫孤稚、主齋祭,動合古道,不違禮經(jīng)。常手教《何論》十卷、古詩賦一軸,及頻能從師就學,而業(yè)已半矣。孤頻既成人,而季父故河南尹仆射府君之所撫育,太夫人外盡郎伯之敬,內奉娣姒之歡,門風凜然,故事猶在。
太夫人天錫和厚高簡,常覽古史,見賢母烈婦,未嘗不廢卷而嘆,想其為人。性又急于行禮,切于理家,至嚴而和,至柔而肅。又善刀尺之事,組繡之工,中外學為婦者,咸取則焉。居常無事,則鼓琴自樂,每遇清風朗月,必以雅調為娛。
孤頻既受教,學為文章,太夫人令舉進士,常誡以取名之道,賓客拜慶于門者,必一時秀彥,皆為決科從祿以永孝養(yǎng),茍及榮顯,則致封崇。何期天道不相,而孤頻抱罪積釁,以至今日,抑不知誰為真宰而使禍酷若此?孤頻不即就死者,慮奠祀有闕,勉延食息而已。
太夫人實生一男二女,長女不幸早世,次女適今璧州刺史趙郡李蔚。
太夫人既棄養(yǎng),而孤頻家徒壁立,累然在疚。猶子今左諫議大夫陟悉力訖事,舉無違者。頻與主婦河東裴氏洎女孫、兒孫等同奉柩車于路,以畢大禮。陰陽書稱是歲未利合祔,故別卜新塋,所以邇先府君之域者,以安神心也。嗚呼!造化有窮而哀冤無盡,夫至敬無文,故不為銘,但謂之歸祔志。
此志楷法嚴謹,頗具柳體楷書風貌。字體點畫遒媚勁健,短畫干凈凝練,長畫剛勁俊逸,起、收筆頓挫鮮明,展露筋骨,轉折處圓潤厚重,血肉豐滿。結構嚴謹,內緊外松。撇捺長畫,舒展開闊,靈動自然。在端正嚴整中,亦有飄逸活潑之態(tài)。
一、柳頻的世系問題
柳頻,史書無載,此志中僅稱其祖父為“常侍府君”、其父為“先府君”。按志文,柳頻之母王氏生于貞元十八年(802),卒于咸通十二年(871),享年70歲。志文又稱其父太和壬子歲(太和六年,832年)卒,假定柳頻之父與妻子王氏同歲,則柳頻之父去世時在30歲左右,或無官職,故柳頻在志文中并未提及其父官銜。其父去世時,柳頻年僅8歲,可知柳頻生于寶歷元年(825),至其母卒時,柳頻年已47歲。
關于柳頻的祖父“常侍府君”,可據(jù)史料綜合判斷推知。按志文,柳頻母親“逮事大父常侍府君,仁孝敬養(yǎng),為士族稱許”,她曾經(jīng)侍奉過這位公公,假定她18歲嫁給柳頻父親,則當元和十四年(819)。又推文意,柳頻應該沒有見過他祖父,則其祖父去世時間當在元和十四年(819)至寶歷元年(825)之間。
據(jù)載,唐代做過散騎常侍的有柳沖、柳渾、柳公權、柳陟、柳登等人。柳沖為散騎常侍在唐中宗景龍年間,開元五年(717)去世;柳渾為散騎常侍在唐代宗時期,貞元五年(789)去世;柳公權在武宗時為散騎常侍,咸通六年(865)去世;柳陟為散騎常侍在唐僖宗幸蜀時,大約逝于唐僖宗中和年間,故以上都不是柳頻祖父。
就目前史料來看,柳頻祖父應為柳登。按柳登、柳冕兄弟,屬柳氏西眷房,《舊唐書》有傳,《新唐書》附于《柳芳傳》。據(jù)《新表》,柳氏西眷柳虬裔孫柳彥昭生柳芳,柳芳生柳登、柳冕,柳登生柳璟、柳瓌,柳璟生柳韜,柳瓌生柳祺?!缎卤怼肺摧d柳冕子,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下,柳珵采擇曾祖柳彥昭、祖父柳芳、父親柳冕文集中記載的歷朝典章制度和時政利弊,著有《家學要錄》一卷,又著有《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記其世父登所著六章,上清、劉幽求二傳附?!雹偈侵嵊凶釉涣?。
據(jù)《舊唐書》本傳,柳登“少嗜學,與弟冕咸以該博著稱”,60多歲始出仕,“元和初,為大理少卿……授右散騎常侍致仕。長慶二年卒,時九十余。輟朝一日,贈工部尚書。”②
柳登卒于長慶二年(822),與前所推斷柳頻祖父去世時間當在元和十四年(819)至寶歷元年(825)之間正相符合;且右散騎常侍是柳登最終的官職,與柳頻稱其為“常侍府君”最切。
柳頻祖父為柳登既經(jīng)推定,但柳頻父親仍不能確指為柳登何子。按《新表》,柳登二子為柳璟、柳瓌。③又據(jù)《新唐書》之《柳芳傳附柳璟傳》,“會昌二年,(柳璟)再主貢部,坐其子招賄,貶信州司馬,終郴州刺史?!雹芰l之父在太和六年(832)已去世,顯然不是柳璟。
至于柳頻之父到底是史載的柳登另一個兒子柳瓌,還是史書失載的柳登其他兒子,現(xiàn)在還不能確知。
二、志文提到的其他柳氏家族成員
柳頻在志文中自謂“既成人,而季父故河南尹仆射府君之所撫育”,其父親早逝,故成年后多蒙叔父的照顧,這位叔父官至河南尹、尚書仆射。此人并非柳頻的直系伯叔柳璟、柳珵,據(jù)《舊唐書》之《柳璟傳》,“武宗朝,(柳璟)轉禮部侍郎”,這是柳璟做過的最高官職;又柳珵,除了《郡齋讀書志》錄其所著兩書外,史書無載,他定未官至尚書仆射這樣的高官,否則史書當有記錄。
據(jù)志文,柳頻生于寶歷元年(825),到20歲成年,時當會昌四年(844)。會昌四年以后到懿宗咸通之間,曾為河南尹、尚書仆射的柳氏家族成員只有柳公綽之子柳仲郢,“宣宗初,德裕罷政事,(柳仲郢)坐所厚善,出為鄭州刺史。周墀鎮(zhèn)滑,而鄭為屬郡,高其績;及入相,薦授河南尹,召拜戶部侍郎。墀罷,它宰相惡仲郢,左遷秘書監(jiān)。數(shù)月,復出河南尹,以寬惠為政……大中十二年(858),辭疾……頃之,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起為虢州刺史,以檢校尚書左仆射東都留守?!雹?/p>
在柳氏家族分房中,柳仲郢屬于柳道茂支脈,雖然也是柳純后裔,但比較獨立,一般不將其歸入西眷房。柳仲郢與柳頻房支甚遠,只是柳頻的遠房叔父。同一遠祖的子孫按譜排輩,如生活有交集,也可以有比較密切的關系。如柳宗元記述與其父柳鎮(zhèn)交游的眾多友人中有“柳氏兄弟者,先君族兄弟也。最大并,字伯存……次中庸、中行……柳登、柳冕者,族子也,登字成伯,冕字敬叔,蒲州河東人,自其父芳與冕并居集賢書府。”⑥柳宗元屬柳氏西眷房中的柳慶支脈,與西眷房柳鷟支脈的柳并兄弟以及柳虬支脈的柳登兄弟,論房支早已極其疏遠,但現(xiàn)實生活中有聯(lián)系,所以仍按家譜排輩。
柳頻在志文中還稱,其母去世以后,家徒四壁,難以籌辦喪事,在侄子左諫議大夫柳陟的大力幫助下,才得以較為體面地下葬合祔。由于柳仲郢咸通五年(864)已經(jīng)去世,所以咸通十二年(871)柳頻葬母時,只能依靠柳陟的接濟。由此事亦可看出,唐后期即使像柳氏這樣的關中士族,其家庭的經(jīng)濟生活也陷入了窘境,這也是唐中后期士族沒落的一個表現(xiàn)。再如唐德宗時出身于博陵崔氏的崔衍,“祿稍周于親族,葬埋嫁娶,倚以濟者數(shù)十家。及卒,不能蕆喪,表諸朝,賜賻帛三百段,米粟稱之?!雹哌€有唐憲宗時期出生于河東裴氏的裴向,“內外支屬百余人,向所得俸祿,必同其費,及領外任,亦挈而隨之。有孤惸疾苦不能自恤,向尤周給,至今稱其孝睦焉?!雹啻扪芎团嵯虻氖吕f明這些舊士族有很多家庭已經(jīng)陷入困頓,只能仰賴家族中為官者的接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有能力時周濟親族是這些舊士族的門風,如裴向即“以學行自飭,謹守其門風”。
士族家族內部的貧富分化加劇是士族整體走向衰落的標志,說明其經(jīng)濟特權逐漸喪失。當然,這種貧富分化在南北朝時期已開其端,如劉宋袁粲,屬陳郡袁氏,“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揚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孫。伯叔并當世榮顯,而愍孫饑寒不足,母瑯邪王氏,太尉長史誕之女也,躬事績紡,以供朝夕?!雹?/p>
柳頻所說的侄子柳陟,屬西眷柳鷟支脈,兩《唐書》無傳,爬梳史料,可略見其行事?!缎绿茣份d柳陟尚唐宣宗女許昌莊肅公主,“許昌莊肅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時?!雹馓瀑易谟墒襁€都后,光啟二年(886)發(fā)生朱玫之亂,朱玫擁立嗣襄王李煴為監(jiān)國,唐僖宗逃到興元(今陜西漢中市),柳陟擔任偽戶部侍郎。
柳陟主要活動于唐懿宗和唐僖宗時期,他作為柳頻的遠房侄子,雖然曾襄助柳頻辦理其母親的喪事,但有私義而無公節(jié),在嚴重的政治事變發(fā)生時,不能保全政治節(jié)操,而是投靠偽署,擔任偽官,明哲保身。
三、柳頻的家學淵源
柳頻家族從其高祖柳彥昭開始,就以儒學和史才著稱。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張仁愿為朔方總管,“奏用監(jiān)察御史張敬忠……分判軍事,太子文學柳彥昭為管記……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稱,多至大官,時稱仁愿有知人之鑒?!?
柳頻曾祖柳芳更是唐代著名史學家,開元末年進士,后于史館修史,唐肅宗時續(xù)寫完成吳兢所編國史,共130篇。上元年間,因事被貶黔中,適逢高力士被貶巫州,柳芳向高力士詢問唐玄宗時宮中之事,寫成《問高力士》一卷,又著編年體《唐歷》40篇。最后官至“右司郎中、集賢殿學士”。?
柳頻祖父柳登,累遷至膳部郎中,元和初年官大理寺少卿,“與刑部侍郎許孟容等七人,奉詔刪定開元已后敕格?!?
柳頻叔祖柳冕,“博學富文辭,且世史官,父子并居集賢院。歷右補闕、史館修撰。”?
柳頻伯父柳璟,“寶歷初,第進士、宏詞……文宗開成初,為翰林學士?!绷荚谔拼谟捞r曾根據(jù)宗正寺所藏玉牒,記載高祖武德至代宗永泰年間的皇族昭穆世系,成《永泰新譜》一書。開成時,唐文宗贊嘆《永泰新譜》之詳悉,“詔璟攟摭永泰后事綴成之,復為十篇?!?
柳頻家族博學多識,富于著述,很多人物都參與朝廷文件的草擬刪定等工作。柳頻本人雖然試進士不中,但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門風依然,頗具才華,從他撰寫的這篇墓志亦可窺見一斑。唐代以儒學文才傳世的士族,即使家庭經(jīng)濟困頓,但有兩件事仍是他們不肯放棄的:一是對學問和著述的追求;二是仍然自矜門戶,尤其在婚姻關系方面,重視士族聯(lián)姻,如柳頻家庭已然沒落到“家徒壁立”的地步,但柳頻仍然娶的是河東裴氏,他妹妹則嫁給璧州刺史趙郡李蔚。
除了來自本直系家族的傳統(tǒng)濡染,柳頻還受到遠房親族柳公綽、柳仲郢的較大影響。柳仲郢長期關照柳頻家庭,柳頻對其欽仰有加。柳公綽、柳仲郢父子除了博古好學之外,尤重禮法孝義。柳頻之孝母,除了自幼由母親照顧成人的自身原因之外,與遠房叔父柳仲郢對他的教育也有關系,這是重孝義禮法的傳統(tǒng)在柳氏這兩個支脈之間的交流。
綜前所述,《先夫人太原王氏歸祔志》使我們得以補充柳氏西眷房柳芳一脈的世系,同時可以深入了解唐代后期沒落士族的社會生活及其家學傳承。
注釋:
①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一:“《柳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撰。常侍者,其世父芳也。凡六章,末有劉幽求及上清傳?!贝酥^柳芳為柳珵世父,誤,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宋史卷七藝文志二》已指出.
②[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49《柳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4030;《舊唐書》·卷16《穆宗紀》:“(長慶元年五月)己酉,右散騎常侍致仕柳登卒?!贝酥^柳登卒于長慶元年,與本傳所記長慶二年不同,未知孰是.
③《舊唐書》·卷149《柳登傳附柳璟傳》以柳璟為柳冕之子,與《新表》異;《新唐書》·卷132《柳芳傳附柳璟傳》與《新表》同,今依《新表》.
④[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32《柳芳傳附柳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37.
⑤[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63《柳芳傳附柳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5024.
⑥[唐]柳宗元.先君石表陰先友記[M].河東先生集·卷12《表志》,宋刻本.
⑦[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64《崔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5042.
⑧[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13《裴遵慶傳附裴向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3357.
⑨[梁]沈約.宋書·卷89《袁粲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6:2229.
⑩[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3673.
?[后晉]劉昫.舊唐書·卷93《張仁愿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2982.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32《柳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36.
?[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49《柳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4030.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32《柳芳傳附柳冕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37.
?同④,第4536-4537頁.
作者簡介:
王藝然(1998—),女,漢族,山西太原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2020級考古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