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巖
大連市甘井子區(qū)李家振興路小學(以下簡稱“學?!保┮浴皩嵤┖兔澜逃?,奠基幸福人生”為辦學理念,其中的“和美教育”,即核心理念是和諧施教,以美育人。學校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地方課程適時整合,確定三套勞動課程體系:端午愛國課程(香飄萬“粽”,端陽傳情美),重陽孝老課程(孝老家和,敬親久久美),勞動育美課程(協(xié)同育人,勞動創(chuàng)造美)。這三套勞動課程的根本任務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和社會公德。
一、重設計——協(xié)同育人
勞動教育的主旨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勞動的不易,分享勞動的快樂,懂得勞動創(chuàng)造美,做到知行合一。
勞動課程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勞動課程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出發(fā),注重家校社的協(xié)同育人,積極架構全面、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主題包含三方面內容:我做家務收獲美、我為校園增添美、我當義工踐行美。學校通過多種途徑與家長積極溝通,幫助學生從家庭開始,樹立良好的勞動觀。學校按年級特點開展主題為我的鞋帶自己系、我的衣服自己洗、我來分擔家務活、我做一道拿手菜等系列主題活動;在學生校園學習期間,學校開展了我是清潔小先鋒、我給垃圾分類、我和小樹共成長、我與伙伴同耕耘等活動;校外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義工活動,開展了我當義工踐行美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實現(xiàn)樹德、增智、強體、育美。
二、重實施——多措并舉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勞動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與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勞動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勞動課程強調學生的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chuàng)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此,學校開展了“二融三美八措”活動,注重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fā),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在實踐中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感悟和體認勞動價值,培育勞動精神,真正達到“五育”并舉。
(一)二融
學校勞動教育融合傳統(tǒng)文化和德智體美,通過勞動詩詞、勞動名言、勞動歌曲等方面的教育,為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培育學生勤儉、奮斗、創(chuàng)新、奉獻的勞動精神。課程的落實做到了以勞樹德、以勞啟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
(二)三美
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和美教育”,通過實施“和美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在小學六年中身體與心智和諧全面發(fā)展,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勞動、學會尚美,成為具有推動社會不斷發(fā)展能力的人。勞動課程注重學校、家庭、社會的協(xié)同育人,開展了三個系列的主題活動。
1.家務篇——我做家務收獲美
學校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勞動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價值、勞動課程開設的意義、家校協(xié)同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等,促進家長對勞動教育形成正確認知。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了十個任務群,學校結合實際,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確定家庭勞動教育內容,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都能達到與其認知和體力水平相符的勞動要求。
勞動內容的落實提高了家長培養(yǎng)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識,也增強了學生參與家務勞動的計劃性和持續(xù)性。學校一二年級以自我整理為主,開展了“我的鞋帶自己系”活動;三四年級以衣物清潔為主,開展了“我的衣服自己洗”活動;五六年級以懂得感恩為主,開展了“我來分擔家務活,我做一道拿手菜”活動。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勞動能力有所提升。家長反饋,自從學校開展勞動課程以來,孩子學會了自理,懂得了感恩。大多數(shù)學生每天能主動做家務勞動,被子自己疊,襪子自己洗,還能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重陽節(jié)等節(jié)日獻上自己的愛心。學生在做家務活動中養(yǎng)成了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等品質,真正做到了勞動收獲美。
2.校園篇——我為校園增添美
(1)課程主題一:我是清潔小先鋒
學校每個年級專設勞動課程,每周五有統(tǒng)一的勞動時間,讓學生從簡單的勞動開始?;顒觾热菰O計為:我會洗、我會刷、我會擦、我會掃、我會擺、我會理、我會澆、我會分、我會做……學生學會收拾自己的物品,整理班級的物品,給垃圾分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規(guī)范勞動、有始有終等習慣,也使學生形成了自覺自愿、認真負責、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等品質。
(2)課程主題二:我和小樹共成長
為了樹立勞動最偉大的觀念,學校開展主題為“向袁隆平同志學習,做一粒好種子”的思政活動,號召學生學習袁隆平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同時,引導學生將思政活動中學到的知識落實到種樹的實踐中。
教師帶領學生在后操場栽種小棗樹和柿子樹,由低年級小學生負責澆水、施肥。學校為兩種樹取了好聽的名字:棗棗成才、柿柿如意。寓意著學生能夠像小樹一樣早一點成才,也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獲事事如意。
學校鼓勵每個班級在自己負責的小樹邊掛上一個有特點的牌子,如“一年三班小樹苗,棵棵皆為棟梁材”。學生在照顧小樹的同時,也了解到成長的不易,從而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教師。
(3)課程主題三:我與伙伴同耕耘
學校后操場有7塊空地,分工由三至六年級學生和英語教師負責,按照班級序號不同,各自起了有特點的名字,并按區(qū)域掛上牌子,分別是豐衣足食、日出而作、陽春三月、四季如歌、五谷豐登、細水長流、齊心協(xié)力。學校關注班級間的合作,同區(qū)域幾個班級間商量種植品種,分種不同植物,種植園成了百植園。
學校要求每屆六年級學生畢業(yè)后,將相應勞動田傳承給新一屆的三年級對應班級。這樣的設計,主要是體現(xiàn)勞動實踐重在傳承的理念。當?shù)湍昙壭W生從高年級哥哥姐姐手里接過試驗田時,那份儀式感、使命感分外濃厚,愛勞動的觀念會一屆一屆傳承下去。
種植園中,教師帶動學生動起來。春天,值周教師和六年級學生先是清理了種植園內的土石,為蔬菜種植做好了充分準備;部分家長參與其中,將自家的鏟車、翻斗車調到學校,鏟土、松土;后續(xù)教師和學生可以直接種植,發(fā)揮了家長、教師、學生的合力,真正做到了協(xié)同育人,勞動創(chuàng)造美。
3.社會篇——我當義工踐行美
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職業(yè)勞動者的辛苦與快樂,學校也鼓勵學生積極走向社會,學生爭當義工,用自己的行動彰顯了公益的事爭著做的精神。
學校德慧義工隊目前有家長義工480名、學生義工465名,共計945名在冊義工。至今參加義工人數(shù)累計800多人次,累計工時1500多個小時;參加環(huán)保類活動8次,國學經典學習3次,敬老愛老慰問1次,愛心義賣1次,圖書置換義賣大會1次。
學生參與了校外的海娃志愿服務隊,有11名學生被評為年度最美志愿者。海娃志愿服務隊的工作人員還專程來到學校,為學生送來了喜報,既讓參與的學生有成就感,也帶動了更多學生加入。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服務了他人,幸福了自己。
(三)八措
勞動課程倡導做中學、學中做,學校將勞動教育與各學科有機整合,從讀、寫、唱、畫、查、量、做、賽等八個方面落實勞動教育。
一讀,教師推薦與勞動有關的古詩詞、勞動名言,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利用課前兩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讀、背;二寫,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勞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寫勞動日記、觀察日記,在親身體驗過程中感受勞動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三唱,教師帶領學生在音樂課吟唱勞動歌曲,體會勞動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感恩勞動人民辛勤的付出;四畫,美術課上學生用畫筆描繪植物的生長過程、收獲果實的欣喜場面,進而感受勞動過程的漫長與艱辛,也體會收獲的快樂;五查,學生在科學課、信息課查閱什么季節(jié)適合種植什么植物,懂得勞動知識,進而在實踐中播種、收獲;六量,數(shù)學教師組織學生測量自己班級種植田面積多少,適合種幾行農作物,每行種植幾棵,使學生對自己班級的種植物有整體的規(guī)劃;七做,道德法治課、勞動課,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種植,及時施肥灌溉,體驗過程的辛苦;八賽,運動會比賽項目“春種秋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比賽項目,在比賽中感受到收獲的不易,養(yǎng)成吃苦耐勞、責任擔當?shù)钠焚|。
勞動教育落實“八措”,融合多學科教學,在活動中讓教師感悟到:勞動不只是行動的參與,勞動文化的浸潤與領悟、勞動意識的培育才是勞動教育的落腳點。
三、重評價——以評促行
學校制定了評價機制,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既關注勞動知識技能,也關注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勞動精神;既關注勞動成果,也關注勞動過程體現(xiàn)。
學校制定了實踐活動記錄卡,包括讀書、鍛煉、勞動三項;向學生發(fā)出倡議:讀書可以增長智慧,鍛煉可以強健體魄,勞動可以樹德育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用卡片記錄自己的收獲。
學生每日有記錄,每周有評價,班級有月評。學校根據(jù)學生的達標情況,給予相應數(shù)量的“美德幣”,積累在“美德存折”中,每月累計數(shù)量最多的學生可以獲得班級的“美德小富翁”稱號,學校月末統(tǒng)一頒獎。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
學期末的學科素養(yǎng)評價中,低年級開展無紙筆測試,各學科設計多樣活動。如用成語設計評價主題:心靈手巧——會系紅領巾;井然有序——收拾書桌學具;一塵不染——收拾地面衛(wèi)生;勞有所獲——會系鞋帶、能疊衣服。學校制定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學生均有所得。素養(yǎng)評價表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家長評語。無紙筆測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強了學生的生活本領,達到了以勞啟智的效果。
學生有所獲,教師更有所得。在大連市2021年市級評優(yōu)課活動中,首次出現(xiàn)勞動課程的參評,學校教師王俏迪執(zhí)教的《制作糖葫蘆》一課,獲得市級優(yōu)課,并被評為遼寧省精品課。
學校開展“協(xié)同育人、勞動創(chuàng)造美”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學生現(xiàn)在能認、會做、勤耕,了解到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也學會了珍惜,懂得了感恩。學生做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幫著做,公益的事爭著做,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磨練意志、鍛煉自己。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