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引】有人輕生要跳樓,消防員聞訊前來搭救。然而,輕生者墜樓的瞬間,消防員也因他而墜樓犧牲。在另一則新聞中,大學生為救落水老人,不幸犧牲了生命。類似的犧牲究竟值不值得?這樣的事該不該提倡?在一些真實的案例中,我們總是不得不面對這樣的道德困境:為了救一些看似在社會判斷體系中“不值得”的人,犧牲了更有價值、道德更高尚的人。在歷史現(xiàn)實中,或在杜撰的文藝作品里,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道德悖論:“道德者只能以自我犧牲去保存‘弱道德’‘非道德’和‘不道德’者,并任由后者自發(fā)完成道德的轉(zhuǎn)化或不轉(zhuǎn)化;道德者若致力于自我保存,必走向自己的反面。”
《呂氏春秋·恃君覽第八》里戎夷的故事深刻地展現(xiàn)了這一悖論。寒冬之夜戎夷與弟子一起宿于城外,只有一人把衣服讓于另一人,對方才能活下來。最后戎夷解衣給弟子,自己死于寒夜,弟子存活。李靜由此為靈感,創(chuàng)作了戲劇《戎夷之衣》。她想一探究竟的是,解衣之后,身處道德缺失之地,戎夷的弟子這個獲救之人將會如何生活。
其實我們的處境與古人并無差別?!暗赖轮质?,反成就了一場‘道德逆淘汰’”,這是從古至今的難題。幾千年前,戎夷在那個風雪夜晚所面臨的道德困境和當下的現(xiàn)實何其相似!我們該怎樣思考這一道德悖論?作者在文中以創(chuàng)作者和批評家的雙重身份重新審視自己的文本,并且為這種道德悖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們都是石辛”,但不能忘記讓衣而死的戎夷。作者在最后清楚地告訴我們:“勿以如此立體的良心自譴,美化一往無前的惡者。勿以惡者遍布地面,而不信天上有不滅的光?!边@兩句話不僅是號召和呼吁,它更應當成為我們每個人腦中的一道律令。
【作者簡介】李靜,劇作家、文學評論家。著有話劇《大先生》《秦國喜劇》,文學作品集《我害怕生活》(全5冊,包含《必須冒犯觀眾》《捕風記》《王小波的遺產(chǎn)》《致你》和《戎夷之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