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鑫,吳 婧,張浩鵬,紀 琴,陳 盼,李 海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癥,病死率僅次于肺癌,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維生素D作為一種營養(yǎng)性維生素,其受體廣泛分布于人體腸道中,血清25-(OH)D水平是反映機體維生素D含量的最佳指標[2]。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觀察性研究發(fā)現(xiàn)維生素D在癌癥預防和治療中的有益作用,國外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的發(fā)病風險及生存期與維生素D攝入量及血清25(OH)D水平呈負相關關系[3],但也有相關研究顯示,接受維生素D補充劑的人群和對照組在總生存率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4]。關于維生素D與結直腸癌之間的相關性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本研究擬通過研究血清25-(OH)D與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糖類抗原199(CA199)、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之間的關系,進而為結直腸癌的化學預防提供線索及數(shù)據(jù)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期間,就診于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的結直腸癌患者256例,經(jīng)篩選最終納入234例,所有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完整。該研究已通過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醫(yī)學科研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KYLL20220437)。
1.1.1 納入標準:符合WHO制定的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經(jīng)手術或腸鏡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研究對象無外源性維生素D(藥物等)補充;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未實施術前化、放療;參照第8版AJCC指南診斷結直腸癌并進行臨床分期[5]。
1.1.2 排除標準:炎性反應感染者、心血管病變、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多發(fā)性結直腸息肉、肛管癌患者;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或接受過甲狀旁腺切除術者;患有影響維生素D吸收的一些疾病者,如腹瀉、慢性胰腺炎、膽道梗阻、結腸炎、小腸部分切除等;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臨床資料收集:收集性別、年齡、腫瘤大體類型、腫瘤最大直徑、原發(fā)部位、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有無轉移等臨床病理資料。采集結直腸癌患者術前的清晨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取上清液,置于-80 ℃冰箱凍存,用于檢測25-(OH)D、CEA及CA199;收集結直腸癌患者病理標本置于標本固定液中,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癌組織中VEGF、EGFR的表達情況。
1.2.2 血清25-(OH)D水平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定量檢測血清25-(OH)D水平。
1.2.3 血清CEA、CA199檢測:采用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檢測血清CEA、CA199濃度。
1.2.4 VEGF、EGFR的測定: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對VEGF、EGFR在癌組織中的表達進行測定。
2.1 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本研究共納入234例結直腸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6例(62.39%),女性患者88例(37.61%),與中國結直腸癌患者性別男女之比=1∶0.6基本一致[6],年齡>60歲患者136例(58.12%),2組年齡段、性別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左半結腸癌與直腸癌患者病例數(shù)達204例(87.18%);腫瘤類型以潰瘍型為主,有215例(91.88%);腫瘤浸潤深度突破肌層病例數(shù)較多,有183例(78.21%);大多數(shù)腫瘤直徑≤5 cm,有179例(76.49%);T4期和N0期患者數(shù)最多,分別為107例(45.73%),130例(55.56%);臨床分期中Ⅲ期患者最多,有96例(41.02%);病理以中分化程度占最多,有193例(82.48%),見表1。
表1 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基本特征
續(xù)表
2.2 結直腸癌患者血清25-(OH)D水平與結直腸癌患者基本特征及腫瘤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本研究中測得血清25-(OH)D水平最低為3 ng/mL,最高為27.86 ng/mL,平均值為(11.69±5.03)ng/mL。不同性別、腫瘤位置、分化程度、臨床分期、浸潤深度及淋巴結有無轉移的結直腸癌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與表3。腫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臨床分期組間比較見圖1至圖3(封二)。
圖1 不同分化程度組間之間的差異
圖2 T分期中各組間之間的差異
圖3 臨床分期中各組之間的差異
表2 血清25-(OH)D水平與患者一般資料情況分析
表3 血清25-(OH)D水平與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2.3 結直腸癌患者血清25-(OH)D與腫瘤標志物之間的關系:以CEA≥4.7 ng/mL、CA199≥27 U/mL為異常作為標準,將234例患者分別分為CEA、CA199正常組與異常組,CEA異常組的血清25-(OH)-D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P<0.05),CA199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血清25-(OH)D水平與腫瘤標志物分析
2.4 結直腸癌患者血清25-(OH)D與病理組織中VEGF、EGFR相關蛋白表達情況:VEGF、EGFR陽性表達者血清25-(OH)D水平顯著低于陰性表達者(P<0.05),見表5,且VEGF、EGFR陽性表達組患者臨床分期更傾向于中晚期(P<0.05),見表5至表6。
表5 血清25-(OH)D與VEGF、EGFR表達情況分析
表6 VEGF、EGFR與患者臨床分期分析[n(%)]
維生素D狀態(tài)與結直腸癌發(fā)病風險及預后密切相關[7]。本研究中結直腸癌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11.69 ng/mL)較正常健康人群(18.80 ng/mL)低[8],提示低水平血清25-(OH)D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女性患者血清25-(OH)D水平顯著低于男性,研究發(fā)現(xiàn)雌二醇水平與維生素D水平呈負相關關系,睪酮與維生素D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因此性激素水平可能是造成男女之間維生素D水平差異的原因之一[9]。雷凱[10]等研究發(fā)現(xiàn)結腸癌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直腸癌患者,本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右半結腸癌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顯著低于左半結腸及直腸癌患者,25-(OH)D是骨化三醇的前體,維生素D分解代謝酶CYP24A1被認為是一種癌基因,其通過進一步羥化骨化三醇減弱其抗腫瘤作用,同時CYP24A1在近端結腸癌中的表達量顯著高于遠端結腸癌及直腸癌[11],其導致血清25-(OH)D在近端結腸癌中的去路增加,因此考慮2組25-(OH)D水平不同可能與此有關。本研究中,血清25-(OH)D水平與病理類型無明顯關聯(lián),可能與診斷疾患的時間節(jié)點和非潰瘍型病例數(shù)太少有關。低分化腫瘤患者、中晚期患者以及T4期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較其他組更低,提示其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呈負相關關系,血清25-(OH)D水平越低,結直腸癌患者預后越差。
腫瘤標志物單獨診斷結直腸癌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較差,依靠腫瘤標志物診斷結直腸癌往往不準確,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25-(OH)D檢測對于結直腸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2]。本研究中CEA異常組的血清25-(OH)D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而CA199組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血清CEA在健康人群中含量極低,而CA199廣泛存在于具有分泌作用的正常腺上皮細胞中,并且易受到非癌癥疾病如痛風、肝硬化等相關疾病的影響[13],故其診斷特異性可能存在一定誤差。二者分別與血清25-(OH)D水平進行Pearson檢驗,相關性較差,可能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VEGF具有促進結直腸癌細胞血管內(nèi)皮細胞遷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EGFR在腫瘤的增殖、分化和轉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維生素D能夠上調(diào)人結腸癌細胞中有效的抗血管生成因子血小板反應蛋白1(THBS1)的mRNA水平,進而降低VEGF的表達,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所必需的血管生成[14];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能夠通過激活EGFR信號通路促進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而維生素D能夠抑制RAS系統(tǒng)[15],進而抑制EGFR的表達,因此,本研究中血清25-(OH)D水平較高的患者中VEGF、EGFR陰性表達的相關機制可能與上述原因有關,仍需進一步研究。其次VEGF、EGFR的陽性表達組中晚期結直腸癌較陰性組高,說明腫瘤組織中VEGF、EGFR表達陽性往往提示分期較晚,也進一步說明血清中低25-(OH)D水平與結直腸癌的進展及預后存在一定關聯(lián),但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為半定量研究,存在一定的誤差,需開展體外實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