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錦福 秦延春 陳國龍 盧玉文 丘獻娟 李永明 廖芳賢 劉明福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廣西玉林 537000)
猴頭菇在分類上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非褶菌目,猴頭菌科,猴頭菌屬。猴頭菇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食用菌,自古就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美稱[1],其與熊掌、海參、魚翅齊名,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四大名菜之一[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我國水稻主要產區(qū)之一[3],桂東南地區(qū)是廣西水稻主要種植區(qū),年種植水稻面積達13.3 多萬hm2。每到水稻收割季許多農戶為了趕農時而選擇就地焚燒稻草,既污染環(huán)境,又浪費資源。利用稻草栽培猴頭菇既可解決農民處理稻草問題,凈化鄉(xiāng)村環(huán)境,又可有效利用當地寶貴資源,推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筆者從場地要求、栽培季節(jié)、培養(yǎng)料處理、裝瓶(袋)、滅菌、接種、發(fā)菌期管理、出菇期管理、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面,總結廣西桂東南地區(qū)利用稻草栽培猴頭菇的技術,旨在為稻草栽培猴頭菇提供技術指導。
專用菇房、大棚、小拱棚、陽畦、地道、人防工程和窯洞等均可栽培猴頭菇。若在窯洞或地道栽培猴頭菇需有通風及光照設施。
根據猴頭菇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25 ℃左右,菌絲培養(yǎng)時間為30~40 d,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2~24 ℃,最適溫度為16~20 ℃[4]的要求,一般當地氣溫25~28 ℃時為最佳接種期。早春接種時,氣溫較低,接種后應適當升溫,而早秋接種時,氣溫偏高,要注意降溫,防止雜菌感染。栽培猴頭菇的適宜季節(jié)為當年10—12月至次年2—4月。
配方①:碎稻草58%,木屑22%,棉籽殼17%,白糖1%,石膏1%,過磷酸鈣1%;配方②:碎稻草67%,麩皮30%,石膏1%,過磷酸鈣1%,白糖1%;配方③:碎稻草73%,豆腐渣15%,米糠10%,石膏1%,過磷酸鈣1%。
按照配方比例備好原料。稻草切成3~6 cm 的小段備用,在配料前稻草和棉籽殼噴水或在水池中浸泡約12 h后,即可與其他料充分拌勻,然后逐步加水,邊加水邊攪拌,拌好料含水量60%~70%為宜。
猴頭菇菌絲適宜在酸性環(huán)境下生長,一般要求pH 4.5~6.5[5],以pH5.5最適宜;pH低于3.0或高于7.5,菌絲都不能正常生長;當pH低于2或高于9時,菌絲停止生長。在配制培養(yǎng)料時,一般控制料pH6.0~6.5,經滅菌后料pH下降1~2,正適宜猴頭菇菌絲生長。
以稻草為培養(yǎng)料栽培猴頭菇的模式主要有瓶栽和袋栽。
瓶的規(guī)格對猴頭菇的產量和質量有很大影響,瓶口直徑太小或太大,長出子實體菇形不圓正,商品價值低。瓶容積太小,裝料量少,營養(yǎng)不足,產量低,質量差。瓶容積過大,不便操作。實踐證明,以容積750 mL、口徑3.5 cm的菌種瓶最為理想。
4.1.1 培養(yǎng)料裝瓶與滅菌
裝瓶時邊裝邊振動,或用搗木壓緊,料均勻裝至瓶肩以上,松緊適宜。用1 層牛皮紙或2 層報紙扎封瓶口并及時滅菌,常壓滅菌,100 ℃保持8~10 h。滅菌后將料瓶取出搬運至接種箱或接種室降溫,冷卻至25 ℃左右及時接種。
4.1.2 接種
在接種室或接種箱無菌接種。接種時先把菌種瓶打開,挖除表層老菌皮,無菌操作取出蠶豆大小1塊菌種,迅速放入瓶的接種孔內,封好瓶口。每500 mL 瓶裝菌種可接40~60 瓶。接種時可1 人操作,也可2~3人配合操作。
4.2.1 培養(yǎng)料裝袋
袋規(guī)格為18 cm×36 cm×0.005 cm,每袋裝料折干350~550 g。先將袋一端用繩扎緊,裝入配制好的培養(yǎng)料,邊裝邊壓實,裝至距袋口6 cm 左右,扎好袋口,若采取一端接種,可將袋的一端打成活結,另一端扎成死結;若兩端接種,兩端袋口均打成活結;也可在袋口套上徑口圈,再用紙封口。
4.2.2 滅菌
滅菌方法同瓶栽法。但因栽培袋裝料多,滅菌時間應適當延長,高壓滅菌2~4 h,常壓滅菌10~12 h。
4.2.3 接種
接種方法同瓶栽法。滅菌后將料袋取出搬運至接種箱或接種室降溫,袋溫降至25 ℃左右及時接種。可兩端接種,也可一端接種,接種后接種端袋口打成活結或用紙封口。
將已接種的瓶或袋轉入培養(yǎng)室內,菌瓶先立放在地面或床架上,3~4 d菌種萌發(fā)定植后,再臥放堆疊3~5層;袋栽可直接堆疊于培養(yǎng)室地面或床架上發(fā)菌。
接種3 d后,因菌絲處于萌發(fā)和定植階段,菌絲生長勢弱,此時料溫比室溫低2~3 ℃,應將室溫調至26~28 ℃。隨著菌絲生長的加快,呼吸作用加強,料溫逐漸升高,室溫要下調至22~25 ℃,直到發(fā)菌結束。
發(fā)菌期控制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下。濕度過高容易感染雜菌,故培養(yǎng)室要保持干燥;若培養(yǎng)室濕度過高,可在地面撒石灰。
猴頭菇是好氣性菌,不論菌絲或子實體生長,都需通風良好,但菌絲生長期要求通氣量較小,菌絲對二氧化碳的耐受力較強,可耐體積分數為0.3%~1.0%二氧化碳。整個發(fā)菌階段都要保持環(huán)境空氣流通性良好,尤其溫度高菌絲生長快時,更要加強通風。通氣時間的長短和次數,應根據培養(yǎng)室溫度的高低而定。溫度高通風時間長,次數多;溫度低通風時間短,次數少,但不得少于每天1 次,每次0.5~1.0 h。高溫天氣應在早、晚通風;氣溫低時,中午通風;大風天氣不通風。
猴頭菇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照,發(fā)菌期培養(yǎng)室門窗應遮光,菌絲在無光或微弱光線下生長良好,光線強菌絲易發(fā)黃衰老。菌絲生長后期,應給予一定散射光刺激猴頭菇菌絲扭結形成子實體原基。
菌絲培養(yǎng)階段最易出現的問題是雜菌感染。除調控溫度、空氣相對濕度,加強通風外,還要注意經常檢查發(fā)菌瓶、袋,及時發(fā)現染雜菌瓶(袋)并及時處理。菌絲經25~30 d 生長便可長滿瓶(袋),再繼續(xù)培養(yǎng)2~10 d,待料面上出現菇蕾時,打開瓶口或解開袋口,轉入出菇管理。
猴頭菇形成菇蕾的適宜溫度為12~24 ℃,以20~22 ℃最好。子實體生長適宜溫度為16~20 ℃,若溫度偏高,子實體生長快,肉質松軟,球塊小,菌刺長,易分枝。為此出菇期要加強通風散熱,采取地面噴水,加厚菇棚的遮陽物,以減少光的輻射熱。溫度偏低,子實體生長雖然較慢,但球塊大,肉質密實,菌刺短,品質好。但溫度低于12 ℃,難以形成子實體,即使已形成子實體,子實體也易變紅,甚至呈橘紅色,失去商品價值。
猴頭菇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低于70%子實體難以形成或生長慢,顏色發(fā)黃,菌刺短;若空氣相對濕度95%以上時間過長,因通風不良而導致子實體畸形,菌刺長,球塊小,甚至不形成球塊而成分枝,味發(fā)苦;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猴頭菇子實體生長快,健壯,球塊大,顏色潔白。
提高菇房空氣相對濕度主要措施是噴水,噴水量應依據菇房的保濕性能和室溫。菇房保濕性能好,室溫低,噴水次數少,噴水量要??;而菇房保濕性能差,溫度高,氣候又干燥時,應多次噴水且要加大噴水量。菇房空氣相對濕度過低,猴頭菇子實體顏色發(fā)黃,生長緩慢;菇房空氣相對濕度長期在95%以上,容易滋生雜菌和病害。菇房噴水時,只噴地面和空間,切不可直接噴在菇體上。
圖1 稻草栽培猴頭菇(左床架,右地栽,小圖為稻草栽培的猴頭菇)
猴頭菇子實體生長期對CO?較為敏感,若CO?高于0.1%,不分化原基或長出畸形菇,子實體菌刺彎曲,菇柄延長并產生分枝。因此,在猴頭菇子實體生長時期一定要加強菇房通風換氣,防止CO?含量過高。
子實體生長期間要增加通風次數和延長通風時間,以保證空氣足夠流通,促進子實體健壯生長。通風要與噴水相結合,噴水前先開門窗通風再噴水,噴水后通風一段時間再關閉門窗。忌緊關門窗噴悶水,以免因空氣相對濕度過高,通氣不良導致發(fā)生病害、菇體霉爛。
出菇袋在完全黑暗條件下不能形成猴頭菇子實體原基。出菇期要去掉菇房遮陽物,光照強度提高至50~400 lx,既能促進現原基,又利于子實體正常生長,有助于形成球塊大、菇形完整的猴頭菇。但是若光線過強,超過2 000 lx,會導致子實體畸形,顏色變黃或變紅,產量低,品質差。
猴頭菇采收標準是子實體潔白,肉質堅實,菇形飽滿,球狀或猴頭狀,子實體表面有菌刺,菌刺長度為0.5~1.0 cm,孢子尚未彈射[6]。
采收結束后,除菇腳、碎片和老菌皮,整好料面,蓋好瓶口或袋口,停止噴水,有條件時適當升溫,養(yǎng)菌7~10 d,待菇蕾出現后,進入下潮菇管理。
猴頭菇主要病害有木霉、鏈孢霉、黃曲霉、青霉等,其中以木霉為害最嚴重。木霉適應能力強,適應性廣,靠氣流、水滴等傳播孢子,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菌落發(fā)展迅速,與猴頭菇菌絲爭奪養(yǎng)分,抑制其菌絲的生長。
主要病害的防治,首先以預防為主,做好栽培場所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注意通風換氣,適當降低溫度和濕度,可防止木霉等雜菌發(fā)生,若菌袋局部出現雜菌時,可用2%甲醛溶液注射患處。
主要蟲害有螨類和跳蟲等。菇房門窗安裝40目(孔徑為0.425 mm)細紗窗網防止害蟲入侵,出現害蟲時噴敵殺死或滅蚊丁等殺滅。
猴頭菇子實體由于受不良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變畸形而失去商品價值,此稱生理性病害。常見的生理性病害有猴頭菇色澤異常、珊瑚狀、光禿狀。預防方法應切實加強濕度、光照、通風、溫度等綜合調控管理,盡可能創(chuàng)造適宜猴頭菇生長環(huán)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