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懿天(潛山市天柱山林場 安徽 潛山 246300)
油桐是落葉喬木,其種實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果皮可制活性炭或提取碳酸鉀;桐油是很好的工業(yè)原料。栽培油桐不僅能綠化環(huán)境,而且經濟效益良好,在安徽、浙江、廣東、福建等省份均有廣泛分布。油桐具有喜溫、不耐寒的特點,適宜生長在海拔1000 m以下的丘陵山區(qū)。潛山市位于安徽西南,境內以山區(qū)為主,海拔100~800 m,氣候濕熱,十分適宜油桐生長。在國家林業(yè)政策的扶持下,潛山市利用當?shù)刭Y源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油桐栽培,提高經濟收入,同時也改善了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
選擇優(yōu)良品種是保證優(yōu)質高產的前提。在品種選擇上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具有高產、優(yōu)質、苗壯、抗病蟲害等特性的優(yōu)良品種。潛山市緊鄰以栽培油桐聞名的桐城市,油桐優(yōu)良品種較多,如“葡萄桐”“獨果桐”“大小扁桐”“周歲桐”“五爪桐”等,可結合當?shù)氐淖匀粭l件及不同品種的生長特性選擇適合當?shù)厣L的穩(wěn)產高產品種。
油桐種子成熟時間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果實成熟時可見外皮顏色,由綠色轉紅褐,輕搖樹干桐果會自然掉落,即可采收。采收時,可先將塑料布在樹下鋪好,然后用長竹竿進行敲擊,也可以架梯上樹采集。采收后的果實堆放在通風處,果實堆厚度在20~30 cm,在高溫作用下,果實經過堆漚會逐漸變軟,然后將種子剝出來,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進行風干,再選擇品相好、飽滿均勻、無發(fā)霉病害的種子進行沙藏或用通氣的包裝袋貯存,以備春播。品種不同,種子大小也有差異,風干種百粒重約 0.2~0.35 kg[1]。
油桐喜溫怕寒,圃地一定要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地勢要平坦,土層厚、土質好、富含有機物,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交通便利,土壤以微酸性的砂壤土為宜,黏重地塊、鹽堿大的地塊不宜育苗。圃地最好鄰近水源,便于灌溉。選好地塊后,先進行整地,在秋末入冬前進行30 cm以上的深耕,經過一冬天的曬土,熟化土壤,也能減少病蟲害發(fā)生。翌年春播種前再耙地,清除地塊中的垃圾,畝(約667 m2,下同)施1500 kg腐熟有機肥,以提高地力,耙平后做成寬1~1.2 m,高15~20 cm的苗床,苗床間留出寬40 cm兼具排水功能的人行步道。
將沙藏種子取出,用0.5%高錳酸鉀溶液將種子浸泡30 min進行消毒,撈出后再與濕沙混合,在露天平地堆放,每隔3~5 d澆1次水,保持沙的含水量在50%,沙堆可用塑料膜覆蓋進行保濕,每天進行翻動,同時檢查種子發(fā)芽情況,有50%種子露白便可播種。也可采用溫水浸種催芽,用50~70℃的溫水,將種子置于水中浸泡24 h,撈出水面浮漂的種子,沉入水底的種子可直接播種。
4月上旬便可播種,生產中多采用條播方式。在做好的苗床上劃溝,溝深5 cm,溝距25~30 cm,將油桐種子播于溝中,株距10~15 cm,播種深度在3~5 cm。根據育苗目標不同,也可按15~20 cm的株距播種,培育嫁接大苗,畝用種量在50~60 kg。播后覆土,壓實,不宜覆蓋過多,保持播種后出苗期較長,30~60 d油桐才能出苗。播后用稻草或秸稈覆蓋苗床,可起到遮陰的作用,避免幼苗被強光灼傷。
要及時進行松土和除草,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能,促進幼苗快速生長,同時避免雜草過快生長,否則會抑制幼苗的生長。保證水分供應,遇高溫干旱天氣要及時澆水,雨季要開溝進行排水,避免浸根。根據幼苗的長勢合理追施磷鉀肥,滿足幼苗生長的養(yǎng)分需要。當苗高達80~120 cm,便可出圃造林[2]。
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油桐能很好生長,但不耐陰,造林地以向陽避風、光照好的地塊為首選,盡可能選擇25℃以下坡度的陽坡、半陰坡山地丘陵地塊,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土壤養(yǎng)分足,微酸或中性,不宜選擇黏重、酸堿度大、干燥瘠薄或積水嚴重的地塊。
結合地勢特點進行整地,坡度小于10°的林地,可進行全整,可與農作物混種,也可造純種桐林;坡度10~15°的丘陵山地,可采用梯狀整地,在山坡挖出梯級水平臺階,在臺階面進行造林;坡度大于15°的林地,可進行帶狀整地,按等高線開出墾復帶,帶間不墾,保留原生帶;坡度大而且土壤疏松的不平地塊,可以進行塊整,按“品”字形挖出植苗穴,規(guī)格為80 cm×80 cm×60 cm。整地的同時施入腐熟有機肥,株施有機肥50 kg+復合肥0.5 kg+ 鈣鎂磷肥 1 kg,充分混合三種肥料,施于挖好的栽植穴底部,蓋上20 cm表土[3]。
油桐造林春、秋季均可以進行,潛山市多選擇春季的2~3月造林。造林前先起苗,選擇頂芽飽滿、高度在 80~120 cm、徑粗在 1.5~2.5 cm的苗木,起苗宜選擇在雨后進行,或者在起苗前2~3 d先澆透水,保持土壤濕潤再起苗,能起到保護苗根的作用。盡量帶土移栽,如果起苗后不能馬上運輸,要用泥漿蘸根,減少根部水分流失。栽植前用生根粉溶液浸泡根系。油桐樹冠幅較大,株距4~5 m,行距5~6 m為宜。栽植時,將苗木立于穴中,然后填表土,再填心土,在填土過程中,輕提苗根,使其舒展,密接土壤,填完土后踩實,栽后澆足定根水,初栽時油桐苗較小,造林時也可以將油桐和農作物間作,充分利用林地資源。
油桐幼苗長得慢,雜草容易抑制其生長,要及時除草松土,每年夏鋤1次,每兩年冬挖1次。夏鋤在6~7月進行,清除林地雜草,進行松土深度10 cm,重點對油桐苗根部周邊雜草進行清除,要注意避免傷根。冬挖在落葉后進行,深度在20~25 cm,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增強透氣性,減少越冬蟲卵。
移栽定植后,在5月上旬施第一次肥,株施尿素 0.05~0.1 kg。在 7月中旬施第二次肥,株施尿素 0.1 kg、復合肥 0.2 kg,沿樹冠投影開環(huán)狀溝施入,施后覆土。秋末冬初施第三次肥,株施復合肥0.25 kg,施在苗根附近,用土覆蓋,可起到防凍的作用。
油桐生長4年進入盛果期,前2年要全部摘花,集中養(yǎng)分促進植株生長;第三年將過于密集的果花進行疏除;第四年大量留果。1年生幼苗高度約為80~100 cm,2年生開始分枝,一年能長出一層,要進行合理修剪,控制冠形,中央留3~4層主干,經過修剪后保留6~8個主枝。幼樹修剪一般在花后進行,秋季不剪。成年樹一般在秋末冬初落葉后修剪,將病蟲枝、弱枝和密疊枝剪除,保留健康枝,合理控制疏密[4]。
4.1.1 病因癥狀此病害由尖孢鐮刀菌引發(fā),病菌由根部入侵,然后向樹干、枝條、葉柄、葉脈、果柄、果實擴展,導致整株枝干枯死,是一種維管束病害。病原菌是弱寄生菌,在土壤或病株殘體中存活,每年4~5月始發(fā),6~7月嚴重,8~9月最重,10月基本停止。
4.1.2 防治選用抗枯病品種,加強林地管理,及時清除病株,挖出病根,用石灰消毒,避免擴散;適地適樹選擇品種,如“千年桐”,或用“千年桐”和“三年桐”混交,避免病根接觸健康樹根;育苗可采用嫁接的方式,用“千年桐”作砧木、“三年桐”作接穗,可有效防治枯萎病;對于發(fā)病樹,采用抗菌劑(401)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800倍液進行包扎和淋根。
4.2.1 病因癥狀是一種由油桐尾孢菌引發(fā)的危害油桐葉和果實的病害,發(fā)病時葉片、果實有褐色斑塊產生,也被稱為角斑病。發(fā)病后期油桐產生落葉、落果,影響果實產量和籽實出油率,每年7~9月是發(fā)病高峰,油桐密度大,遇高溫多雨天氣易發(fā)此病。
4.2.2 防治造林時要合理密植,增加林間透光通風;加強撫育管理,冬季清林,將落葉、病果清理干凈,科學水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春夏時噴灑藥液防治,3~4月和6~7月各噴1次1∶1∶100波爾多液,能有效防治此病。
4.3.1 病因癥狀這類害蟲主要危害油桐樹干,2年發(fā)生1代,受害油桐的樹干中有蟲道,幼蟲會在其中越冬,第二年成蟲在樹干部基部產卵,春季孵化后,幼蟲在枝干中蛀道,嚴重影響水分和養(yǎng)分傳輸,導致枝干枯死,遇風易折,樹勢生長受到影響。
4.3.2 防治加強林地管理,做好清理工作,保持林地干凈,減少蟲源;春季成蟲產卵時可進行人工捕殺;春秋兩季,萌芽期和落葉期,用棉球蘸40%增效氧化樂果1∶20倍液或磷化物熏殺劑堵塞蟲道進行滅殺;成蟲高發(fā)時,用30%高效氯氰菊酯4000~6000倍液噴灑樹冠,滅殺效果較好。
4.4.1 病因癥狀刺蛾是一類害蟲,有褐刺蛾、黃刺蛾、褐邊綠刺蛾、扁刺蛾等多種,俗稱“洋辣子”,主要為害葉片,1年發(fā)生2代,幼蟲可在地下、枝干的繭內越冬。6~8月為嚴重為害期,初孵幼蟲和老齡幼蟲能將葉片吃光,只留葉脈和葉柄,導致植株無法光合作用,最終枯死。
4.4.2 防治方法加強林地管理,適時松土除草,清理林地雜物,冬季深翻,滅殺越冬蟲蛹;設置黑光燈,利用成蟲趨光性集中捕殺;為害嚴重時,可用90%晶體敵百蟲15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 1000倍液或25%亞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等噴灑滅殺,也可采用敵馬煙劑熏蒸郁閉度較高的油桐成年林,滅殺效果良好[5]。